健康飲食十不宜
重慶市潼南仁義醫院 秦木良
飲食物是促進人體健康成長、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它既是滋補人體的營養物質又是導致人體患病的重要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注重飲食物品種、營養成分、烹飪方法不講究科學的、健康的“吃”法,那將會得不償失,甚至會有害身體、患生疾病。現筆者提出十種不宜進食的方法。
1、不宜吃得過快 飲食物宜細嚼慢嚥,不宜吃得過快。大家知道,口腔裡的唾液含有澱粉酶,可以消化澱粉和糖原,將其分解成可以溶於水的糖。飲食物進入口腔後需經牙齒咀嚼,讓唾液中的澱粉酶與食物中的澱粉進行充分混合,產生更多的糖原。如果吃得過快,不能夠做到細嚼慢嚥,食物的營養減少,可導致大量的營養成分丟失。同時,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肥胖症、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等慢性疾病。
2、不宜吃得過燙 在日常飲食中,適宜的進食溫度在10至40攝氏度之間,能耐受的最高溫度為60攝氏度,超過65攝氏度就可能造成黏膜的燙傷。如果長期進食超過這個溫度的食物,就有可能會對口腔、食道、胃部的內壁黏膜損傷,造成危害而引發一系列病變。吃得過燙也是食道癌、胃癌重要的誘發因素。
3、不宜吃得過硬 適當吃一些堅硬的食物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但如果長期吃過硬的食物,對牙齒、食道、胃部過度剌激,會造成慢性損傷。再加上咀嚼不好的話,進入胃內會對消化功能增加一定的負擔,影響消化系統,不利於胃腸健康,容易引起食道、胃腸炎症病變。
4、不宜吃得過飽 飲食物宜吃七、八分飽。如果長期吃得過飽,會增加胃腸負擔,影響消化功能,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不完全,容易引起糖尿病、肥胖、痛風等代謝性疾病。同時,大腦中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會大量增加,並在大腦中積累,進而導致腦動脈硬化,時間長了,大腦細胞因缺氧而逐漸壞死,致使功能減退,甚至腦組織萎縮,引起痴呆。
5、不宜吃得過冷 一般來講,進食的食物溫度不得低於5攝氏度。進食太過冰鎮冷凍的食物,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病變。對口腔黏膜、牙神經受到刺激引起牙痛,增加患口腔炎症風險;刺激胃腸道蠕動加劇,容易引起胃痙攣、胃痛等病證;刺激人體血管收縮,對高血壓病、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患者而言更為危險,易導致血液供應不足,威脅生命;導致新陳代謝減慢、胃腸道消化減慢,影響正常餐食的攝入和能量的無法消耗,容易導致肥胖、營養不良等代謝性疾病。青春期女性還可能會誘發痛經。
6、不宜吃得過葷 一點不吃油質、肉類等食物是不行的,有可能會導致蛋白質、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出現貧血、骨質疏鬆、免疫力降低等情況。但長期過多地進食油質、肉類等食物也是不行的,有可能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引起消化不良,體內的蛋白質、脂肪難以分解代謝,從而堆積過多,容易出現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膽石症、便秘、結腸癌等病症。肉食裡面的動物蛋白對骨骼健康不好,肉吃多了之後,需要透過鈣質來綜合,久而久之,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另外,肉吃多了,還容易引起智商下降,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增加。
7、不宜吃得過辛 適量吃點辛辣食物一般沒有壞處,但長期過度進食辛辣食物就可能對口腔、胃、腸道等造成危害。刺激口腔黏膜使其受損,造成細菌感染,會導致口腔潰瘍、舌炎等病變;刺激胃黏膜,造成胃酸分泌過多,會導致胃潰瘍、胃炎等病變;刺激肛管或直腸下端的靜脈叢,造成充血或瘀血並腫大,會導致痔瘡等肛周疾病。除此之外,在感染期間、手術後、疾病發作期還會導致病情的復發或加重。
8、不宜吃得過鹹 偶爾吃得太鹹食物對身體的危害較小,可能只是刺激舌頭味蕾,導致口渴。長期吃得太鹹食物對身體危害較大。可能會損傷血管,引起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可能會損傷消化道,引潰瘍、萎縮性胃炎、胃癌等疾病風險;可能會因鈉離子長時間貯存於腎中,增加腎臟負擔,加重體內水瀦留,引起水腫等腎臟疾病;可能會因鈉元素攝入增加,而體內中的鉀元素、骨骼中的鈣元素流失增加,引起低血鉀症、骨質疏鬆、骨裂、骨折等疾病。
9、不宜吃得過偏 飲食營養講究的是合理膳食、均勻搭配,各種飲食物均要合理的、均勻的攝入,營養成分才能充分勻稱。如果長期偏愛吃某種飲食物,而其它的飲食物一律不吃,或吃得很少,就有可能對身體造成難以逆轉的危害。兒童在生長髮育期偏食,就會造成營養失衡,體內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和蛋白質,影響孩子的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患生各種疾病,還會影響大腦神經的發育,引發智力障礙和不長個頭;成年人如果長期偏食,也可能出現營養失調,體內營養物質偏盛偏衰,患生諸多疾病。
10、不宜暴飲暴食 飲食餐次講究均勻合理、少食多餐。如果飽一頓餓一頓,或幾日不食突然飽餐一頓等,均可能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危害。暴飲暴食最有可能導致或誘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症,危及生命;其次是會造成胃腸道黏膜損傷,進而引起胃炎、腸炎,以及胃黏膜的糜爛、潰瘍,出現胃腸道出血,還會增加發生腫瘤的機率;再者就是會引發高脂血症、高血壓、腦梗死、心肌梗塞、脂肪肝、糖尿病、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