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盛產“玉”,根據山海經等一些史料記載,全國的玉礦大概至少有100多處。那麼玉石的成分以及名稱是非常複雜的。從晶體結構而言,我們大致上可以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叫硬玉,一類叫軟玉。大家知道我們在物理學上,測量一個礦物的硬度,在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莫氏硬度法。
硬玉主要是指“翠”,產在緬甸這一代。民間通常把它叫做“翡翠”,它主要成分是鈉和鋁一類的矽酸鹽礦物所構成的。翡翠的硬度大概可以達到莫氏的6.5度到7度左右。中國人講的玉,主要是指軟玉,因為它是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玉。軟玉硬度6-6.5度,從它的構成來講,主要是透閃石、陽起石這一個系列的。
透閃石、陽起石這個行列當中還包括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它的材料都是最好的。所以在中國的千字文裡面,就一句名言叫“玉出昆崗”,指的就是崑崙山這個地方。由於新疆跟內地的交流非常密切,所以最晚在商朝時代,我們就已經常常能見到美麗的和田玉了。比如說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江西新幹大洋州商墓裡面出現的玉,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新疆的和田玉。
在中國古代,說文解字這本古代詞典,對“玉”有一個最權威的鑑定,叫做“石之美者”,換句話來說就是那種很美的石頭,我們都叫玉。當然這個其實還是有一個基本考量的,必須是它的化學效能非常非常穩定,質地堅韌、光澤柔潤,要有這樣一些達到標準的測試,才能稱之為“玉”。除了透閃石、陽起石這一個系列之外,實際上還包括蛇紋石,也就是我們中國的藍田玉、遼寧的岫巖玉、河南的獨山玉等等,這些都是屬於蛇紋石。
古人對於玉料認識是逐步完成的。在石器時代,人們經常要去打製石器,所以需要到處選材,在這個過程當中就發現石頭實際上有著千差萬別,它的硬度都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利用的空間就非常大,用來製作我們生活的工具、器具這些,都非常的合適。中國的第一代玉料主要是指瑪瑙、水晶、玉髓、石英這一類非常堅硬的東西。何以見得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裡面,發現他們所做的工具在材料上很講究!
一些比較普通的石頭都比較大,用來砸東西或者是去刺什麼東西都很適合。那麼有一些非常細小的非常精緻的手工活,古人要用很硬的東西,進行加工,做那種很精細的工具,最早的玉料就是這樣產生的。
到了新石器時代,從紅山、含山凌家灘就可以知道,這個時候玉的材料就開始轉向了透閃石、陽起石和蛇紋石。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玉器,我們是指第二代玉料做的玉器,是出現在距離現在大概是7,000年左右,內蒙跟遼寧交界的遼河流域那一帶紅山文化。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從遼河流域往南到山東再到江蘇、浙江東部沿海,然後一直往下到珠江流域再到今天的中國香港,普遍出現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杭嘉湖平原、環太湖流域這一帶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崧澤文化普遍都有玉器。在長江流域,石家河文化、薛家崗文化裡也出過不少玉器,已經是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說到一塊玉料,拿來加工的主要步驟也很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玉礦,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到一些產玉的地方,或者到中國的玉器加工廠裡面參觀一下。其實自然界給我們的石頭,它在外面有一層東西,通俗一點叫做皮或者殼,是把它包在裡面的。從外面看,這個石頭跟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肉眼是看不出來的。玉拿來使用,首先把它破開、解開,這叫做解料。現在我們都是機械化,可以用電鋸把它鋸開了。
古人是用一種非常原始的方法,用牛筋或者藤條之類的東西打磨,由於牛筋、藤條的硬度是不如玉料的,那就要加上解玉砂。把石英、黑雲母這一類的東西塗在上面,到了一定的時候澆水,等它發熱了再加上解玉砂,再來切割。
中國人在玉器上這樣一種別具匠心的創造,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大家到中國的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多看看我們的玉器,那麼你對中國人文化心理的審美情趣也會有更深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