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來臨,我們骨傷科就要做好準備迎接大量的患者,其中以老年人居多。總結主要有以下兩類情況:一種是天氣一冷下來,就覺得各個關節都不舒服,需要進行調理,這類患者往往是年年如此,輕車熟路地來醫院“報到”;另一種則是在積極鍛鍊的過程中,意外出現了損傷,明明是希望增強體質,遠離醫院,結果卻適得其反,實屬無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給您簡單嘮嘮。
其實我們骨傷科的病,主要集中於“筋骨”二字。隨著時代發展,很多患者在骨病上更多選擇現代醫學技術,而筋病就成了我們骨傷科主要針對的診療範圍。中醫的“筋”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在診療中,主要是指聯絡帶動骨關節運動的組織,如肌筋膜、肌腱、韌帶和關節囊。比起堅固不移的骨,筋的特點更多體現在延展、伸縮、約束等方面,與骨關係密切,相輔相成。《素問·痿論》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由此可見,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撐與保護,而關節的活動,基本依賴於筋的功能。
筋有剛柔並濟的特點,一方面強健有力,約束穩定關節,一方面柔軟舒展,超越關節,牽動軀體活動,所以人體最理想的狀態是“骨正筋柔”。如果長期勞動,或者有久坐久站等不良習慣,筋的彈性柔韌度就會下降,出現氣滯血瘀,筋失其位,進一步引起經絡阻滯,粘連變性,出現筋僵,筋粗,筋結,筋離位等機制改變,這就是我們說的慢性勞損。
有慢性勞損的患者,筋處於一種脆弱的狀態,平時尚且頻頻痠痛拘攣,天氣一冷,筋收縮攣急,寒邪損傷筋脈及關節,便會發病。於是,天氣一變化就會出現症狀,久而久之成了我們科室的“常客”。這類患者若想改善自己的情況,就需要適當進行鍛鍊,讓筋變得柔韌舒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緩解慢性勞損。
與此同時,筋對溫度也有嚴格的要求,無論過寒過熱,均會導致筋脈的功能失常。寒邪可以直接損傷筋脈,或透過影響氣血間接導致筋脈損傷;熱邪性燥容易耗氣傷津、生風動血,導致筋脈失於濡養而引起損傷。正如古代醫家所說,熱傷氣,熱則骨消筋緩,寒傷形,寒則筋攣骨痛。所以,在寒冷的氣候下,直接進行強度不當的鍛鍊,很容易起到反效果,產生進一步的損傷。
那麼,我們該如何注意並避免這類損傷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冬季鍛鍊做足熱身,以15至20分鐘為宜。人身之氣血津液之所以能執行不息,全賴於陽氣的溫煦推動,冬季重寒,主收引閉塞,陽氣不舒,充分熱身調動起一身之陽氣後,才能讓關節筋骨處於最佳狀態,不易損傷。
第二,調整鍛鍊內容。冬季運動應以拉伸為主,關節得到充分舒展,保持關節質量的同時,避免各種撞擊抗阻。這樣對關節的衝擊小,不易出現挫傷磨損。
第三,調節鍛鍊強度。冬季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鍛鍊,大汗淋漓,毛孔張開的狀態下寒邪很容易趁隙入裡,傷及筋骨關節甚至臟腑。同時,在寒冷環境下,吸入的冷空氣對肺部也有一定的刺激,血脈較常溫時有所不足,對心脈也有影響。對老年人來說,大幅度增大了各種風險,得不償失。因此,訓練強度當以微有汗出,氣息略急為佳,太極拳、長跑等都是非常適宜的選擇。最後,如果已出現了損傷,不要拖延,及時來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調理。
(中醫正骨科 許凌飛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