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的相關報道,一些大型優質房企收到了銀行的通知,透過承債式收購相關出險企業專案的併購貸款,不再計入“三條紅線”相關指標內。
在2021年12月20日,一則《關於做好重點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專案併購金融服務的通知》由央行和銀保監會共同出臺釋出,旨在鼓勵銀行穩妥有序的開展併購貸款業務,對於那些優質的房地產兼併收購出險和困難的大型房地產企業的優質專案,政策給予重點的支援。
本次的通知提到的承債式收購不納入“三條紅線”,相當於是相關內容的正式落地並開始實施了。
如何理解承債式收購?
承債式併購相當於併購方承擔被併購方的全部債務或者部分債務為條件,獲得被併購方控制權,而目標企業的法人資格消滅的一種併購方式。
簡單點來講,就是併購方花錢買了你的資產,你原有的資產相關的負債一併轉移到併購方身上,以後這些資產就雨你無瓜了。
這種方式對未來房企發展的影響如何?
首先要知道的是,承債式收購政策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自2021年頒佈的包括“三道紅線”、“二手房指導價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在內,以及相關金融政策的收嚴開始,銀行不能也不願給那些被畫紅線的企業放貸,大量房地產企業的資金流逐漸開始出現了問題,再加上國際評級機構將大量的房地產企業信用等級直接下調,相當於直接砍了那些房企的雙腿,最後還有一大批熱心“良好市民”(指五花八門的媒體)的“鼎力支援”,成功的將不少房地產企業送走。
一個客戶,兩個客戶,三個客戶,全部送進往生堂!
一大批透過預售制攏集資金正在建設中的樓盤,資金鍊斷裂發出如同牛耳餅被嚼碎的聲音。
房子炒不動了,銀行貸款稽核愈發嚴格。
排隊排隊,大部分人排到雁南飛又排到了燕歸巢,自然是木得錢買房。
當然,還有一大部份是不敢買房,在房市被撲冷水以及被扔煙霧彈的時候,大部分人自然就會選擇觀望。
自去年的5月份開始到今年2022年的1月22日,全國破產的房地產企業高達700餘家,平均每天就有3家房地產企業申請破產。
行業的嚴峻程度,不言而喻!
除了申請破產的,剩下來的大部分企業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因為資金週轉不靈,迫停了很多工程,不少企業傳聞違約、爛尾等新聞,搞得人心惶惶。
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持續下去,必然會對房地產行業造成更大的衝擊,進而影響整個中國經濟的穩定。
那麼,在這個時間段及時將承債式收購政策的“三道紅線”劃去就很有必要。
短期內,馬太效應會進一步加劇,透過承債式併購的方式,強者愈強。
各大優質的大型房地產企業也心知肚明,這也是個大機遇,在自己的能力可承受的範圍內,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擴充套件自己的地產版圖。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優質房產企業快速轉型成為城市經營者的過程中,對自家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著巨大利益的。
長遠的角度,是在國家對房地產企業逐漸去槓槓化的今天,再加上房地產城市運營者的入行門檻本就高,短期的馬太效應從長遠來看是難以逆轉的,這波穩住了,房地產在未來的版圖和格局就基本定型了。
因此,在巨大利益預期的推動下,承債式收購的政策放鬆或許會引起現有的優質地產企業的激烈比拼(內卷)。
為何?
對承債式收購政策的放鬆,是有利於推動房企融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有收購優勢的大型房企,妥妥的直接利好。
譬如“合作是永遠主題”的萬科、穩健理科生金地,以及總有傳聞的國企央企金茂/華潤等,妥妥的可以直接開快車。
當然,放鬆承債式收購政策的主要目的自然不會是為了加劇行業的馬太效應,主要還是透過這種方式能夠快速整合行業資源消化相關風險、改善環境價格競爭、提振購房者的信心、從資金端保障實現行業“穩中求進”。
如果這批優質房企能夠將行業內的風險大部分都消化了。
馬太效應,也未必不是國家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