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陷“寒冬”的樓市,沒買房得人或許感受不深,但那些買了房的人,尤其是貸款買房的人,可謂是“如履薄冰”。
一、斷供的不止有炒房客
2022年剛開年不久,樓市就在網傳一條“驚聞”,四大行起訴20萬業主,無他,斷供,還不起錢了。
其實“斷供潮”並不是我們第一次聽說了,但在以往很多時候,都是炒房客被套牢的結果,普通老百姓斷供的只是少數,然而這一次,斷供者真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前段時間一位燕郊業主就在網路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網友熱議。原因就是還不上房貸最終無奈選擇斷供。這位業主35歲,2017年房價正值高峰的時候,花426萬在燕郊買了套三居室,其中298萬是貸款,月供1.68萬,四年還款總金額為80萬。後來這位業主被公司裁員,還不起房貸被銀行起訴。根據法院判決書顯示,業主四年還的利息是64萬,本金只還了16萬,貸款還有282萬沒有還。
有朋友不禁要問了,為何不把房子賣掉呢?要知道,4年後的今天,燕郊地區房價幾乎腰斬,如果賣房,這位業主還要自己“倒貼錢”,按照他的話來說,還不如選擇斷供。
二、二手房價被“標配”
2021年樓市的第二道“颶風”,來自於二手房的“指導價”,尤其是那些為了“學區”買房的家長,可謂“損失慘重”。
去年出臺的“二手房指導價”,是從深圳率先開始的,隨後近20個城市先後跟進。“指導價”的威力有多大,看看去年慘淡的深圳二手房市場就知道。當然,慘的不止有樓市,還有高價買了房的人。一位東莞松山湖的業主,就是在去年1月的時候買了房,買房是為孩子上學,也就是購買了所謂“學區房”,房子總價600萬,貸款買房。然而去年10月,東莞效仿深圳出臺了“指導價”,該小區總價被“腰斬”,業主欲哭無淚,這多麼類似燕郊的房價走勢。
房價的漲跌,本身就不是誰說了就算的,也沒有誰能預料得準確,買房單純為了自住,房價一時的漲跌似乎並不那麼重要。買“學區房”的家長,多少都會抱有一點投資目的,自己小孩畢業後,房子又有讀書資格了,幾年後房價大機率還能漲一些,到時轉手賣出還能小賺一筆。奈何天有不測風雲,樓市跌宕起伏,炒房客確實不值得原諒,但是當普通老百姓70%資產變成房產的時候,一夜之間折半,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
三、新房也變得不安全
2021年的第三道“驚雷”,來自於房企“暴雷”,尤其是頭部房企的“躺平”,讓買了期房的業主,忐忑不安。
給房地產“擠泡沫”是我們一直都在做的事,只是2021年真正打到了房地產的“七寸”,直接從資金端下手了,“三道紅線”和“五檔分類”兩條高壓線之下,房企外部融資很難,於是習慣了“高負債、高槓杆”的房企舉措不安,最終暴露出了一大堆問題。房企“暴雷”尤其是頭部房企,驚掉了一地眼球。房企債務危機緊接著就是信用危機,想買房的人不敢買了,買了房的人擔心接不了房。
房企“暴雷”,是因為資金鍊短缺,自然建築工地也就出現了停工的情況,尤其是頭部房企之前在全國範圍大量“跑馬圈地”,大肆舉債“蓋高樓”,卻沒想到有一天“樓塌了”。所幸高層出手了,以某大為例,去年12月開始基本恢復開工,從9-11月的每個月1萬套樓交付,到了12月交付了近4萬套,今年1月目標是3萬套,也不知道實現了沒有。不管如何,我們內心還是希望結果是好的。
綜上所述,2021年樓市“寒冬”,老百姓也“深感其苦”,不過房價終於是降下來了 ,我們也希望2022年的樓市能夠更加良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