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和對外方針。
此前,我們與蘇聯關係異常緊張,它在中蒙邊境和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大有直取中原之勢。
後來,它又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鄧小平認定蘇聯不可能同時發動兩場戰爭。
再結合國內的軍隊情況,鄧小平在1985年提出,要減少員額100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萬大裁軍”。
(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關於裁軍這件事情,鄧小平醞釀已久。
早在70年代末,他就在多場會議上提出要給軍隊“消腫”。
當然,裁軍會觸碰到很多人的利益,此事萬萬急不得。
老成持重的鄧小平決定先從單個兵種入手,而後逐步擴張到全軍。
於是,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後,鄧小平決定撤銷鐵道兵與工程兵,此間,他遭遇了不小的阻力。
甚至有人直接建議鄧小平,希望能將鐵道兵轉入軍區,每個軍區接收一個師,而鄧小平則堅定地回答道:“不留一兵一卒”。
單單是撤銷鐵道兵與工程部,就遭遇瞭如此巨大的阻力,而直接在全軍裁員100萬人,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並非是大家不識大體,而是眾人對部隊有著很深的感情,大家將青春與汗水甚至把一生都寄託給了軍營,一時間定當是無法接受。
不論是誰,來當這個百萬裁軍的“主刀手”都是異常難做,這無疑是個得罪人的工作。
必須要找一個、能力強、能服眾而且性格堅毅的人來做此事。
裁軍大事誰來主持?成為了擺在中央軍委面前的一個難題。
其實,關於人選,鄧小平早已胸有成竹。
鄧公站了出來說到: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何正文,定當可以勝任。
在為大裁軍準備預案時,鄧小平就多次接見過何正文,徵詢過何正文的意見。
何正文是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因此他義無反顧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鄧小平告訴何正文,要給軍隊“消腫”必須用革命的手段,如果只是改良,治標不治本。
他希望何正文在改革時,要與體制密切結合,萬不能只是在人數上有所消減。
鄧小平是何正文的老首長,自抗日戰爭時起,何正文就在劉鄧麾下服役。
他本人對鄧小平很是敬重,也非常感念他的悉心培育的恩情。
面對鄧小平的指示,何正文自然不敢懈怠。
裁軍的那段時間,何正文當真有了革命時期的那種感受。
他每天拿著一個碩大的公文包,不停地奔走在各老帥、各軍區、各兵種、各總部之間,聽取大家的意見。
而後,再總結出來,拿到軍委去向領導彙報。
為了儘可能地減小差池,何正文還要蒐集國外的相關資料,甚至直接去國外實地考察。
何正文之所以如此努力,一是為了工作需要;二是為了認真完成老首長佈置的任務,三是他的同理心。
作為一個老兵,他知道戰友們對部隊的感情,也清楚被裁軍的感受。他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簽名,牽動著成千上萬個家園衛士的前程。
(二)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為了能夠把握好尺度,為了裁軍能讓大多數人滿意,何正文為自己定了16字準則:出以公心,胸懷全域性,堅持原則,不徇私情。
可人都有七情六慾,何正文該如何把準則堅持到底?
是日夜裡,何正文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家。
他坐在沙發上,連洗漱都未來得及,就昏昏睡去。
緊接著,電話鈴聲響了起來。何正文一聽電話那頭的聲音,立馬來了精神,原本坐著的他,當即站了起來。
原來,這是一位老上司打來的。他在軍中威名赫赫,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這位老首長深夜致電,定當有要事相商,何正文連忙問,有何指示。
老首長緩緩地問他,有支紅軍時期組建起來的部隊,是否在裁軍之列。
其實,何正文只回答是與不是即可,這也並不涉及到軍隊機密。
身為“主刀人”當然對被裁撤的軍隊滾瓜爛熟,可在方案公示以前,他什麼也不能透露,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又不好駁了老首長的面子,何正文只得表示,自己並不瞭解,等過問一下,再給答覆。
這位久經沙場的老首長,已經從何正文的言語間,知曉了答案。
他痛心疾首,一整夜都未曾入眠。
第二天夜裡,實在耐不住的老首長,又給何正文打去了電話,向他詳陳這支部隊的光榮歷史,包括參加過那次戰鬥,犧牲了多少人,出了多少模範,有誰獲得了怎樣的勳章。
何正文認真地聽著老首長的陳述,他也對此感到很是難過,可能夠答覆的只有沉默。
被裁撤的軍隊裡,不乏這樣的作戰功勳部隊,如果何正文為這一支部隊開了後門,那麼其它的部隊也當會如此。
何正文割了別人的肉,也在一個又一個深夜,劃自己的心。
最令何正文為難的,當屬如何安排他所帶過的部隊。
他本人曾經長期任職於成都軍區,在那裡工作和生活了20餘年,對老部隊有著極深的感情。
而裁軍時,要將11個軍區縮編為7個軍區,這意味著有4個軍區將要被裁撤。
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太過臨近,這意味著必須要在二者之間選一個。
無數雙眼睛在注視著何正文,看看他這個主刀人,究竟該如何選。
何正文秉公無私,他的意向是將成都軍區與昆明軍區合併到一處。
何正文也知道,這樣做會寒了老戰友們的心,可在其位、謀其政,裁軍不能摻雜任何私人感情。
當然,儘管何正文是“主刀人”,但他也不能一言堂,最後的選擇還得其他的負責同志,一同商量。
在經過大家一輪又一輪的探討後,昆明軍區合併至成都軍區逐漸成了主流意見。
成都軍區的意義在於,它能夠很好地保衛西藏。
眾所周知,西藏盤踞著一些分裂勢力,而印度也多次插手,意圖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外,印度曾在1962年直接出兵藏南,它的威脅,遠甚於與雲南接壤的諸多國家。
何況,成都乃西南重鎮,自古以來即兵家必爭之地。
其戰略縱深長,易於軍隊的靈活機動。
而且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不論是兵員的補充還是物資的補給,都很是方便。
何正文說:“我為此給楊尚昆副主席和鄧小平主席寫了一個報告,贊成軍區定點在成都市,並提出了有關理由”。
對於這場成昆之變,兩個軍區的領導都沒有太大的異議。
(三)心底無私天地寬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何正文的裁軍計劃,終於可以和盤托出。
1985年5月20日,來自各大軍區的首長們,乘坐軍用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
接著,他們搭乘專車前往京西賓館。在這裡,何正文將向大家公佈哪些軍區保留,哪些軍區被合併,以及體制如何改革等具體方案。
這一天,何正文氣定神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種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寧靜感。
老熟人見面,大家熱情地與何正文打著招呼,只是有個別的人,不願意與何正文搭話。
何正文當然能夠理解,他並未過多的計較。
會議上,何正文公示了計劃的內容。
他從編制方面入手,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裁軍。
三總部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裁剪了大半;而海軍、空軍還有炮兵部隊也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裁員。
軍級以上單位,有30多個被直接撤銷,團級及以下,則撤銷了4000多個。
至於地方上的武裝部,則全部劃為地方建制。
多年以後,何正文回憶起百萬裁軍,仍然頗為感慨。
他激動地說:“我們的部隊都是好樣的!讓留就留,讓撤就撤,沒有怨言。大家對部隊的感情很深,有支隊伍,最後向軍旗告別時,含著熱淚舉行了最後一次分列式。事實證明,鄧主席的消腫理論,完全正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鄧小平選擇裁軍,的確是深謀遠慮。
那個時代,已經不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年代。
彼時,我國剛剛改革開放,軍費還很低,這其中夾雜著諸多的“人頭費”。
軍事裝備上不來,單兵素質也上不來,因此必須要精簡軍隊。
正是他的這份堅持,為軍隊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的目光也同樣敏銳,選擇了何正文為“主刀人”。
事實證明,何正文的確未曾令鄧小平失望,拿出了一份令大多數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