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3日當天,美國海軍此前在關島地區遊弋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林肯”號航母,“埃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在日本方向長途奔襲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日向”號直升機航母和來自本土方向的“林肯”號核動力航母在南中國海海域舉行聯合演習,美國和日本一共集結了11艘戰艦,陣容比較大。其中,有多架F-35B/C艦載戰鬥機升空參演。
2架殲-16首次現身,電子戰更上一層樓
隨後臺媒在當天公佈的首批資料:解放軍以39架軍機出動,其中有24架殲-16重型多用途戰鬥機、10架殲-10C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和1架轟-6、2架運-8電子偵察機、2架運-9電子戰機。1月24日,臺媒再次公佈資料:“13架次軍機進入防空識別區,包括1架運-8反潛機、8架殲-16戰機、2架轟-6戰略轟炸機和2架殲-16D電子戰機。”
這也是殲-16D繼珠海航展首次亮相之後,首次出現該空域。殲-16D是我軍首款專用於電子作戰的戰機是在殲-16戰機基礎上發展而來,殲-16D的出現,標誌著該型戰機戰力進一步提升。有了殲-16D的加盟,巡航的機隊有很大優勢,在電子作戰上有很大提升。
殲-15D上線,F-35C優勢瞬間為零
近日,一架海軍灰色塗裝的雙座戰鬥機亮相。從圖中看,這架戰鬥機的尾椎下方具有尾鉤,前起落架卻不具有補強措施,這顯然是一架艦載戰鬥機,而且是為“山東”“遼寧”兩艦準備的艦載戰鬥機。但是與普通的殲-15艦載機有很大的不同,外觀不太一樣。
再細看其機頭處,並沒有尖長的空速管的存在,這表明這架艦載機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乘員座艙處是明顯的雙座構造,且翼尖掛架也出現了兩具與殲-16D同款的電子干擾吊艙——答案很明顯,這是即將出現在中國海軍兩艘航母上的殲-15D艦載電子戰鬥機!
按照坊間說法,殲-15D搭載的是與殲-16D同款、包括電子戰系統、ASEA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內的一切航電裝置,也取消了30mm機炮和翼尖掛架。而殲-15D由於是作為艦載電子戰機使用,因此考慮到需要面臨高鹽、高腐蝕性的惡劣環境而對其等進行了特化設計。照這看來,殲-15D電子戰機同樣裝備有一部現役最先進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最大探測距離達到了250km,而且具有發射最大射程達到150km的鷹擊-93反輻射導彈和最大射程達到200km的PL-15遠端空空導彈的能力。
根據公開資料,殲-15D擁有“射頻接收系統”“通訊干擾系統”“阻塞式干擾機”等電子干擾裝置,在功能上包括雷達告警接收、電子支援測量、電子情報收集和電子對抗等等。同時,由於殲-15D在研製時間點上較EA-18G“咆哮大黃蜂”具有後發優勢,殲-15D的干擾頻段更加廣泛。殲-15D搭載的電子干擾吊艙工作頻率範圍達到100MHz~18GHz,美國的ALQ-99電子干擾吊艙系統工作頻率範圍只有509MHz~18GHz。對於電子干擾吊艙低波段工作頻率的最小值一般認為是100MHz,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殲-15D真正意義上擁有全頻段干擾的能力。
得益於強大的干擾能力,F-35系列戰鬥機雖然能夠透過雷達、光電綜合探測系統等複合探測方式在至少150km的距離上發現殲-15D,但若此時殲-15D啟動了電子干擾系統,那麼這些偵測裝置將會無法定位殲-15D戰機所處的高度、座標,甚至還會出現訊號異常導致無法工作的狀況。也就是說,在應對未來的對手F-35B、F-35C艦載機,我們擁有電子戰機的優勢很大,能夠有效助力己方艦載機。在美國自家的對抗演練中,美國海軍的EA-18G電子戰機多次壓制和打敗過F-22A戰機,可見電子戰機的重要性。
那麼,它們若要對殲-15D進行精確打擊,必然要壓縮導彈發射距離。只不過殲-15D具有一定的反隱身能力,大功率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為此而生;即便僥倖因為隱身能力極度接近殲-15D,但殲-15D自帶的輻射源定位裝置能夠對各類雷達波、訊號源進行精確定位,同樣能借此對敵進行有效的打擊。
這也就是為什麼EA-18G“咆哮大黃蜂”在此前的“紅旗”軍演中擊敗過F-22A戰鬥機的原因,且中國的殲-15D同樣擁有這一能力。作為艦載機使用的殲-15D擁有這樣優秀的效能,勢必能讓周邊國家裝備的F-35系列戰鬥機所有優勢瞬間清零。
展望未來:殲-15D效能優異
而這套電子對抗系統不光可以用來防空,也同樣能用來反艦、對地打擊。為了保持防空作戰能力,世界上絕大多數艦艇在日常航行時均會開啟預警雷達。以搭載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艦艇為例,一般採用的是四面大型有源相控陣艦載雷達耗電量極大,在日常航行的狀態下必須開啟預警雷達,只有在戰時才會開啟有源相控陣雷達進行精確制導、打擊。
上文提到,殲-15D擁有輻射源定位裝置。這一裝置專門為雷達波和其他帶有電磁輻射的訊號源進行精確定位。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輻射越強,定位越準”,若敵艦能夠開啟大功率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那麼殲-15D將能借強大的定位能力對敵艦進行精確定位,同時在這一情況下至少有兩種選擇:一是佯攻發射反輻射導彈迫使敵關閉雷達、規避攻擊,二是發射反輻射導彈的同時開啟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掩護己方機群搶佔導彈發射陣位。
同理,只要地面雷達設施一開機,殲-15D都能迅速將其定位,並利用反輻射導彈對其進行壓制性打擊。這也就意味著若要保證地面雷達的戰場生存性對於各國而言都將是極為困難的事情:即便裝備著射程大於反輻射導彈最大射程的地空導彈,也會因為電子干擾等原因導致精度大幅下降。
由F/A-18EF衍生而來的EA-18G“咆哮大黃蜂”由於設計年代早,目前已經暴露出發動機冗餘功率不足、供電不足的情況,其外掛的艦載電子吊艙只能在其前端增加一具風扇用於迎風發電供電。安裝了功率較大的AL-31F(原型機)或是WS-10改進型發動機的殲-15D則完全不具備這樣的問題。蘇-27家族燃油內建量大的優勢也讓殲-15D可以攜帶大量的燃油升空。
就目前而言,下一代艦載戰鬥機殲-35距離研製結束、量產服役所需時日甚多,也不大可能在其基礎上研發一款隱身艦載電子戰機。而在未來,殲-15D也大機率衍生出適用於國產新一代常規動力航母的彈射起飛型號,屆時將能搭配殲-35使用。這在10年以內都會是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艦載電子戰機。
小結
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國產新一代航母具有的電磁彈射系統無法和現有的殲-15D相匹配。若殲-15D要隨“遼寧”“山東”兩艦部署,只能夠透過斜角甲板上195米長的過載起飛點起飛,而此時殲-15D的最大起飛重量不能超過約30噸。考慮到殲-15D需要長時間滯空工作,因此只能在攜帶反輻射武器和攜帶電子干擾裝置間取捨,燃油卻一定要多。
這種情況雖然完全是硬體問題,但可以以2架殲-15D同時出動,1架作為僚機,攜帶大量的外掛式電子干擾吊艙進行電子對抗、雷達定位等工作,另1架作為長機,則攜帶大量的反輻射導彈,利用資料鏈等系統接收來自僚機提供的大量精準資料,再發射導彈進行精確打擊。
總體來說,中國空軍版本殲-16D已經在珠海航展上亮相,也早已經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其欺騙效能是有目共睹的:在東南某島的雷達搜尋顯示屏上公然出現了令其誤判的“3架不同型號軍機”“多達24架殲-16”等資訊,顯然殲-16D可以算是經過了實戰意味極為濃重的檢驗。那麼,採用了殲-16D同款航電裝置等的殲-15D其效能同樣不能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