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長征的偉大征途中,有一批特殊的紅軍戰士。他們儘管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對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熱愛讓他們聚集在一起,最終完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洋顧問”李德
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主義者,1932年受共產主義派遣到中國從事革命運動。1933年9月,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進入中央蘇區。在王明等人的支援下,李德處處享受著“太上皇”的威嚴,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被當作聖旨。
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將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李德。可是李德不顧中國的具體實際,主張硬拼硬打,結果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致使紅軍被迫踏上戰略轉移的道路。長征初期,李德在戰爭中採取了消極避戰的逃跑戰術,完全不顧其他指揮員的反對。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後,新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立,從而結束了李德對紅軍的軍事指揮。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結束,李德隨中央縱隊到達陝北,隨後不久,李德離開延安返回莫斯科。作為紅軍長征的親歷者,李德對長征給予了積極評價。儘管李德來到蘇區是為了幫助中國的革命事業,但是他的錯誤干預卻給中國革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雙料少將”洪水
洪水,原名阮山、武元博,越南河內人。1924年,洪水應胡志明的邀請,前往中國參加越南革命運動。1926年,洪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國民大革命失敗後,洪水前往泰國追隨胡志明,後又受胡志明指派回到中國參加紅軍長征。長征開始後,洪水因反對張國燾的南下主張,被開除出黨。1936年初,在部隊潰散的情況下,洪水隻身一人靠乞討抵達延安。1945年胡志明在越發動八月革命,洪水奉命回國支援,期間任第五戰區司令員,並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越南國內的最高軍銜)。
儘管洪水的貢獻頗多,但由於其特殊的中國背景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所以胡志明無奈之下將其再次送回中國 。回到中國的洪水於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但因患有胃癌,再加上對祖國的思念,洪水提出要返回越南。中央研究決定後,同意洪水的請求,並派有關同志親往送別。1956年10月21日,洪水將軍在河內去世。
紅軍“炮兵鼻祖”武亭
武亭,原名金武亭,朝鮮咸鏡北道人。1923年初,武亭秘密渡過鴨綠江,開始了他在中國的革命道路。
紅軍長征開始後,武亭歷任營長、團長等職。在艱苦卓絕的戰爭中,武亭率炮兵營在坪石單獨作戰,取得了驕人的戰績。1937年底,武亭奉命組建八路軍的炮兵部隊,並出任炮兵團長。抗戰勝利後,武亭回國組建朝鮮義勇軍。1945年10月,武亭當選為朝鮮第二號人物(第一號人物是朝鮮民族主義者曹晚植)。但由於朝鮮本土派對延安派的排擠,武亭很快被驅逐出了政治中心。
儘管武亭是朝鮮人民軍的英雄,但政治鬥爭技巧的缺乏,使武亭在夾縫中不斷生存。1950年,由於朝鮮南方作戰的失敗,武亭被要求承擔一切責任,金日成在會議上汙衊武亭犯有“軍閥主義”,於是武亭被撤銷一切職務。1952年10月,武亭病逝於平壤郊外的醫院。
紅軍參謀長畢士悌
畢士悌,又名楊寧,朝鮮平安北道人,中國工農紅軍著名將領。1919年朝鮮三一運動失敗後,畢士悌赴中國尋求革命道路。
1925年,畢士悌考入黃埔軍校,後參加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做出了傑出貢獻。1932年,畢士悌赴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紅軍補充師師長、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1935年4月,畢士悌率領紅軍幹部團強行奪取了皎平渡,為保證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提供了有力支援。在主席的直接指揮下,畢士悌指揮所屬部隊攻克哈達鋪,穿越渭河封鎖線,成功到達了吳起鎮。
1936年2月22日,畢士悌在東渡黃河的戰鬥中不幸中彈身亡。即便在昏迷之中,畢士悌也在喃喃自語:“主席過河了沒有?”當得知大部隊都渡過了黃河之後,畢士悌才安心地閉上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