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總計陣亡7814人, 傷員25000餘人,被俘239人,失蹤717人。失蹤與陣亡合計共犧牲約8531人,傷亡總計33500人。戰果是擊斃越軍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
這一仗我們可謂慘勝,因為傷亡交換比僅1:1.64。即使考慮到越軍的大量傷員可能未被統計到,這個交換比也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按照正常情況下,解放軍與越軍的交換比在1:5以上才算說得過去。像後來的兩山輪戰中,交換比就接近1:7(我軍犧牲1589人,負傷3014人,斃傷越軍30695人)。偵察兵越境偵察捕俘的交換比更是達到1:10(自身傷130人,犧牲75人,傷亡合計205人;擊斃擊傷越軍2011人,俘虜114人)。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傷亡為何這麼大呢?
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有這樣一段話也許給了我們答案: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尤其是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令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教訓深刻。
(這個傷亡數字比民政部門的數字要少,應該是統計範圍不同所致,民政部門把民兵民工都算上了)
我們知道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總共打了28天,如果按照昆明軍區後勤部統計的資料,平均每天的傷亡應該在777人左右,為何2月17、18日兩天傷亡就達到4000人,接近日均傷亡數的三倍呢?
是因為我軍戰役發起時間被越軍偵悉,提前有了防備而導致?就像1984年的“7.12”大捷,我軍提前做好了準備,在越軍發起進攻前進行的兩輪炮火打擊中就炸死他們的兩個營長,使得潛伏在我軍陣地前面的越軍士兵死傷慘重。
當然不是,雖然越南知道中國將對自己實施懲罰,但並不瞭解我軍的作戰規模和戰役發起的具體時間,我軍進攻行動的突然性是做到了的:
戰鬥打響時,越南政府總理范文同和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文進勇大將正在金邊對柬偽政權進行訪問。而涼山、祿平的方向的越軍正在組織連以上的幹部集訓,後來戰鬥打響,組織集訓的越軍才不得不提前結束了集訓,受訓的學員也開始匆匆忙忙的趕回各自所在的部隊。
在雲南方向上,13軍在突破紅河、14軍在突破南溪河的時候,都採取了偷渡的方式。
2月16日晚,13軍渡河部隊就進入紅河北岸準備偷渡,在17日凌晨2點一直到7點前偷渡過去4個團後才被越軍發現,隨後偷渡變成強渡。上萬部隊幾乎沒有戰鬥傷亡,就在紅河對岸站住了腳,創造了大部隊偷渡紅河的成功戰例。
13軍軍長閻守慶戰後回憶:在部隊偷渡的當天晚上,越軍的兵營裡還在播放著電影,先頭部隊在打進去後,發現敵人的銀幕都在掛著沒有來得及收呢。
在廣西方向也是如此,1979年2月17日6時40分,解放軍萬炮齊鳴,經過35分鐘的炮火準備後,東線部隊9個軍進入越南。向高平實施戰役穿插的先頭部隊攻入東溪的時候,往返于越南4號公路的公共汽車仍然還在正常行駛。
既然戰役的發起達到了突然性,幾乎打了越軍一個猝不及防,可自身傷亡還那麼大,是因為越軍力量雄厚還是我軍力量不足?
也不是。鄧小平在1979年3月16日召開的副部長級以上幹部大會上親口說過:
但有一條要特別提的,即殺雞也要用牛刀。這次人員、武器比越南超過好幾倍,高平戰鬥至少五比一、六比一,諒山戰鬥、老街戰鬥都是幾比一,甚至六比一、七比一。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殺雞也要用牛刀”就是這樣來的。
戰役達成了突然性,力量對比也很懸殊,可開戰頭兩天,我軍卻付出如此大的傷亡到底是何原因?
最初兩天傷亡大的70%原因是新兵比例過大且沒有接受充分訓練所致!
戰前在昆明軍區一乙種師(正式名稱叫簡編師)步兵團進行兵力擴編時,從1465人增加到了2756人,其中新兵的數量就佔據了總人數的45%,其它團雖有抽調老兵,但是老兵和新兵的比例大都在1:4以上。
由於新兵大都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足夠時間接受炮兵裝甲兵通訊兵專業訓練,因此基本被補入了一線的步兵連隊,致使步兵連的新兵數更是直線上升。
這種現象在當年參戰老兵的回憶中有很多:
劉豫昆:我所在的雲南省軍區獨立師二團(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配屬11軍在金平方向作戰)自組建以來,一直擔任成昆、貴昆鐵路及其他執勤守衛任務,沒有進行正規的作戰訓練。1979年元月份開進到金平後,才開始進行臨戰訓練,2月份按戰時編制進行了擴編,連排幹部任職都不久,新戰士多,剛補充的骨幹到連隊時間短,相互間還不太熟悉,作戰開始時,有的戰友連名字還沒有記住。
張貴丁(79年時為54軍某部班長):新兵們被匆匆分到連隊。面對著一張張稚嫩的臉,連排長們憂心忡忡,新兵蛋子們連齊步和敬禮都沒學會,槍都還沒摸過,甚至都沒見過手榴彈,又怎麼去打仗、打惡仗呢?接下來就是臨陣磨槍的臨戰訓練了。本來要一個月完成的一練習精度射擊,新兵們只是走了個過場,就倉促轉入二練習隱現目標射擊和三練習夜間射擊,隨之就與老兵一起進入班組戰鬥射擊;本該把教練手榴彈投夠30米的及格成績才能轉入實彈投擲,但眼下顧不了那麼多,全部新兵都要投擲實彈;本要花費大半年時間完成的爆破、刺殺、土工作業、行軍宿營和戰場救護等科目,有的僅僅是摸幾下、甚至是看幾眼就算完事。滿打滿算,新兵入伍四十來天就開赴戰場了,最遲出發的也就52天,連排長們甚至還隨口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為什麼新兵初上戰場傷亡更大呢?
一是缺乏訓練。想想“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這句老話大家多半就明白了。
小編可以講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小編在新兵教導隊的時候,有一次夜間緊急集合跑5公里,慌亂之中小編的揹包沒有打牢實,跑步中途散開了,停下來重新打過?做夢吧您呢!
小編只好狼狽不堪地抱著被子跑完全程,這時候班排連長是不會幫你的,想想看抱著被子跑步有多難受!
這就是剛當新兵時缺乏訓練的後果,當然後面小編的揹包就打得牢牢實實了。
1979年剛入伍新兵不要說“多流汗”,恐怕連流汗的機會都少,戰術動作差,自救互救也不會,傷亡自然上去了。
二是入伍時間短,還沒有從老百姓徹底轉變為合格的軍人。
穿上軍裝,手握鋼槍不代表就成為軍人,如果說從老百姓到軍人有一段距離的話,那麼新兵訓練就是通向這一彼岸的重要橋樑。
新兵訓練並不是一開始就發槍的,最先要進行的是《佇列條令》、《內務條令》和《紀律條令》的學習,還要加強政治教育。
早上一起床,要把被子疊成方塊,洗臉的毛巾、牙缸、臉盆等放成一條線。出操以班為單位列成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喊著響亮的口令。吃飯則要先在飯堂前排隊,齊唱一首軍歌,然後挨個打飯.....
透過這些訓練,潛移默化中蛻變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養成了雷厲風行的作風,也有了敢打必勝的信心。
1979年剛入伍的新兵根本來不及接受完整的訓練就補充進作戰部隊,在戰場上懵懵懂懂,大多數恐怕像老百姓更多一點。
缺乏訓練的新兵在戰場上的傷亡率肯定是超過老兵的,用張貴丁班長的原話說就是:儘管對新兵有所照顧,但戰後的傷亡數字統計,新兵仍佔較大比例。
國外統計資料表明,缺乏訓練且尚未完成角色轉變的新兵在上戰場的最初48小時是最危險的。只有捱過前面兩三天,炮火和彈雨進行的生存訓練會使得活下來的新兵不再笨手笨腳張皇失措,遇上炮擊再不會亂跑,聽見機槍聲能馬上臥倒。搜尋村莊的時候手指隨時放在扳機上,一有危險能做到先開火而不再猶豫,有必要的時候甚至先扔一顆手榴彈再進去搜索殘敵,至於裡面拿槍的穿不穿軍裝,是男是女,年老或年幼都不是考慮的問題。
1979年新兵在戰場上的大量傷亡讓軍隊開始反思,從此取消了乙種師在戰前擴編的方法,開始了預備役部隊的建設。針對“戰訓分開”問題,從2018年開始,陸軍全面推行新兵“先訓後補”機制,其顯著特點是實行機構化統一組訓,訓練時間由3個月延長至6個月。
前面說了大量缺乏訓練的新兵是導致在戰爭頭兩天大量傷亡的70%原因,還有30%的原因是什麼呢?
看看下面這張照片就明白了。
毫無疑問,中國軍隊是世界上軍紀最嚴明的軍隊。但是炮火之下,難免有房倒屋塌牛死豬倒現象的存在,敵國老百姓拿起槍怎麼辦?
對美國或者以色列來說,非常好辦。美國甚至在營救己方飛行員的時候,先要用槍對準飛行員並加以控制。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開槍。而以色列為了貫徹有危險先開槍再說的原則,誤擊導致自己軍警多人傷亡。
最初面臨這個問題,讓剛上戰場的解放軍戰士很吃虧(這點對新兵老兵都一樣),所以開戰頭兩天傷亡就上去了。
不過,這個問題很無解,小編也不想就此展開過多的討論。大家知道開戰頭兩天咱們傷亡大的原因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