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 吳文博
水與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連,水在本草文獻中是以藥物的身份出現的,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水因中所含物質的不同,而種類甚多、藥性多樣。一般說來,水屬陰,性涼味淡。不知為什麼,如今喝水竟成了關注的話題。現將飲水相關話題,探討如下:
每人每天必須飲用適量的水
中醫認為:水是維護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物質。飲(水)食物中的“水”進入人體後經脾的運化,肺的通調水道,腎的主水,膀胱的氣化等臟腑的代謝,化為水谷精微,潤滑臟器或營養全身。當體內缺水時,從中醫的證候來說,表現為陰虛證(如潮熱、盜汗、手足心熱、目乾澀、口乾、便幹、心悸、煩躁、腰膝痠軟等),可以是腎陰虛、也可以肺陰虛、胃陰虛、肝陰虛、心陰虛,偶爾還有脾陰虛等。中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三寶,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表現。人體缺水時則“精”無以充,必然導致衰老或疾病。養生者必重視養“精”,養“精”一定會適時適量地補充陰液,即水。
西醫認為:水是生命之源,人體的70%是由水分構成的。因為水的存在,營養輸送、食物消化、體溫調節、廢物排洩、體液迴圈等人體生命過程才得以順利進行。人一旦脫水,就會造成便秘、面板乾燥、疲勞、飢餓、頭痛、頭昏眼花、肺部、尿路感染、關節僵硬等各種病症。為保證正常的生理代謝,一個人每天必須飲用適量的水。
一天需喝多少水?
中醫認為,飲水的多少與人的體質相關:平和質的人陰陽基本平衡,飲水量宜適中。陰虛質的人容易夜間盜汗,體內陰液不足,也容易生內熱,故飲水量宜多,宜飲偏涼的水,以養陰清熱。陽虛質的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溫化水液,飲水量宜少,宜飲溫水,以溫化水液。氣虛質與陽虛質的人有所相同,氣虛質的人常白天自汗,動則尤甚,飲水量宜適中,宜多次少飲,避免冷飲,因冷飲可損傷脾胃。瘀血質的人血液粘滯,易生血瘀證,出現疼痛性疾病,從美容的角度看也最容易出現面板粗糙,此類人的飲水量宜大,溫水較好。痰溼質的人體內水液的代謝異常,表現為口渴,但飲水量不宜多,少量多次飲溫水較好。溼熱質的人,體內溼邪不化,加之熱蒸,體內常缺水,但不欲飲,宜多次少量飲水,空腹飲水較好。氣鬱質的人常有肝氣鬱結,空腹飲水體津液流通,有助於疏肝理氣。特稟質的人根據缺水的程度適量補水較好。
西醫研究表明,人體每天從尿液、糞便、流汗或面板蒸發、呼吸等流失的水分共約是2500ml,也就是說,為了才實現進出平衡,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2500ml左右的水分。那麼,這2500ml水分一定都由喝水來獲得嗎? 其實,我們每天吃的各種食物內含很多水分。例如,大部分蔬菜、水果90%以上是水,而像雞蛋、魚類中也有大約75%的水分。粗略估計,我們吃一餐飯,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湯裡攝取到300~400ml的水。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攝取的1000~1200ml水分,體內代謝生成水400ml,我們每天只要再喝900ml開水就可以了。
由於人體每天代謝產生的廢物需要500ml以上水溶解並排除。因此,喝水的總原則是:一天不能少於500ml。 如果飲水過少,體內水代謝將失去平衡,使細胞處於失水狀態,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血液黏度升高,不利於廢料和毒害物的排洩。若長期過多飲水,則會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沖淡血液,使全身細胞的氧交換受到影響。也極容易使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鈉、鉀離子大量流失、水溶性維生素如B族及C更容易流失。專家認為飲水最多不要超過3000ml。
如果正常人喝太多水對健康不會有太大影響,只是可能造成排尿量增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但是對於某些特殊人群,喝水量的多少必須特別注意,比如浮腫病人、心臟功能衰竭病人、腎功能衰竭病人都不宜喝水過多,因為喝水太多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容易導致病情加劇。而對於中暑、膀胱炎、便秘和面板乾燥等疾病患者,多喝水則可對緩解病情起到一定效果。
總之,水的需求量必須視每個人所處環境、溫度、溼度、運動量、身體健康情況及食物攝取量等而定,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值。
喝什麼樣的水?
中醫補水主張喝湯,不主張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腸子過,體液無處留。如飯前喝湯(不是喝水)。 一些國外醫學家發現,軟水地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比硬水地區高10~15%。因此,飲用有一定硬度並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性固體的PH值偏鹼性的井水或自來水,對人體健康有益。不過,水質太硬也不可取。科學研究表明,飲用水的硬度一般在50~200毫克/升(以碳酸鈣計)為宜,最理想的硬度大約是170毫克/升。目前,蒸餾水、太空水、離子水、電解水、富氧水、純淨水、礦泉水等水品氾濫,喝什麼樣的水大家要慎重選擇。
特別強調,在喝水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情況,注意水的溫度、次數、速度與時間。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一般不主張喝冰凍的水,中醫認為脾胃正常運轉需要陽氣,喝冰凍的水會傷陽氣,當本身體質虛寒,會影響消化吸收,更不能在飯前或飯後喝冷飲。若非得喝涼水,千萬別大口大口猛灌,而是小口小口(的將水暖化)少量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