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有節”,就是吃和喝,我們人生在世,這兩件大事特別重要!睜開眼就要吃喝。
什麼叫“有節”呢?
首先,食物要吃應季的,所謂應季,要先懂“節”字。節的繁體字“節”,竹字頭下面一個“即”,代表音聲。
所以,節指竹節,竹子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個節,所謂“節”,都是氣機轉換處。兩人有矛盾,叫有“過節”,就是難通融之意。我們說的“過大節”,又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古代節日最講究的就是陰陽和氣節,過節的日子都不是好日子。我們現在把過節當成了好日子,是因為我們的文化缺失了。
比如春節是什麼呢?春節自古是立春節氣,既然是氣機轉換時,大家都應該小心。《黃帝內經》講“春三月,此為發陳”,“發陳”就是過去的好東西要發出來,壞東西也要發出來了,這個時候人就要注意身體了。
春節這個節點,即是春天的開始,又要打年獸,逢節氣點了艾火燻一燻,把這“節”過了。過節放假,就是讓你休息,平靜地把這個難過的節點度過去。
凡是逢陰曆的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等,基本上都是要出事的節,所以五月五端午節,人們一定要在井水裡擱點硫磺這些祛腐的東西,防春瘟。
二十四節氣,哪個是節,哪個是氣呢?
一年四季共有12個節、12個氣,共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有一次,黃帝問岐伯:“何謂氣?”岐伯說:“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這是個大秘密啊,是不允許告訴別人的。黃帝一再追問,於是岐伯只好告訴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
“候”就是物候,也就是樹葉、花果以及植物、草木每五天會發生一個變化,一年物候有72種變化,這大概和五行相關,是規律性的東西。“三候謂之氣”,是指十五天就會有一次“氣”的轉化,所以節氣就是從這兒來的,節氣都是隔15天一變。
一般現在一個月裡會有兩個節氣,月初的那個節氣為“節”,指氣的轉換,為月之始。哪兒是氣呢?以竹子為例,氣拐彎的地方叫“節”,氣順溜的地方叫“氣”。氣足,這段就長,氣不足,這段就短。
中國文人酷愛竹子,據說竹子能夠忌貪、忌俗,還能夠治病。為什麼呢?人的節操,不也是如竹子嗎?有節有氣。人生也是,不會一帆風順的,如果一帆風順就沒有成長,什麼讓我們成長?痛苦。有節的地方憋得越有力量,下一段我們才有更大的成長。
那麼,節重要還是氣重要?在節氣上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要命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在“氣”裡。如此說來,“節”是艱難點,“氣”似乎更重要,長不長,活不活,都在氣上。春分,分則氣分,從春分起,氣開始變,然後夏至又一變,秋分又一變,冬至,氣又一變。所以,中國古代曆法非常重視“氣”的問題,這些非常重要。
談到節氣,明天說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生日和星座。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