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
但儘管人們都知道這句話,卻仍然避免不了在細節上犯錯,從而導致一步錯而滿盤皆輸的結局。
無論什麼時代,都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偏偏越聰明的人,就越容易忽視細節。
在1938年,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了毛主席身邊的秘書上,他做了什麼呢?——他給主席遞了一根菸,但恰恰就是這根菸,暴露了他的真實意圖,使之後的事情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這又是為什麼呢?在故事的開始,就不得不提一提這位秘書:沈之嶽。
“雙面間諜”的傳奇人生
沈之嶽,1913年2月生人,家住浙江省仙居縣。
父親是一名木匠,他少時好學,勤奮聰敏,受到私塾老師的無比關照。
後來,他又考入復旦大學,是一位妥妥的學霸。
按理說,這樣的人跟間諜應該一輩子都扯不上關係,事實也是如此,沈之嶽一開始甚至還是個標準的愛國學生:在學校他努力學習先進思想,在校外他四處奔走,積極參與工人運動;
轉折就發生在這裡——他在參加工人運動的時候被捕了。
連同著那些和他一起參與浦東煤炭公司工人罷工運動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獲得了監獄體驗券。
一開始沈之嶽同學還表現得十分淡定,可是當他看到國民黨的軍警對他的同學動用刑罰的時候,沈之嶽同學就開始慌了,他沒有想到,進局子還是一個買一送一的活動。
——怎麼辦?酷刑是熬不過去的,但也不想因此丟了氣節,在這一點上沈之嶽同學對自己有著清晰的認知。
沈之嶽同學不愧擁有超乎常人的冷靜,在冷汗涔涔的同時,他也瞬間想到了一個計策:他哄騙那些軍警說他認識某個國民黨的大官,讓他們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而那些軍警本身核查不便,加上本著“能不得罪,就不得罪”的原則,反倒對他有所忌憚;不敢對他動刑不說,還讓他生活得好好的,沈之嶽就這樣憑著他的機智在監獄裡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沈之嶽的謊言最終還是被拆穿了,感覺到智商被玩弄的軍警憤怒地走在找他算賬的路上,他發誓要讓這個不知好歹的年輕人嚐嚐苦頭,但這一次,他卻真的被一個國民黨高官攔下:
這個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
戴笠認為,沈之嶽的臨危不亂和他高超的忽悠能力簡直是做間諜的不二人選,加上他還成績優秀,是個文化人,比手底下那些只知道打打殺殺的蝦兵蟹將要好太多。
於是,本著求賢若渴的心情,戴笠便用各種手段,好說歹說的讓沈之嶽加入了軍統組織。
沈之嶽幹間諜的事業無疑要比當愛國學生“光輝”得多:1937年藉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契機,他成功潛入延安,甚至進入了中央最核心的領導班子,在黨組織中聯通上下,大搞破壞。
1941年經戴笠的介紹,他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接見,還就此擁有了第一個擺上檯面的正式身份,1949年新中國成立,蔣介石潰逃臺灣,沈之嶽跟隨前去,受到蔣介石父子的重視,給予了他更高的官職。
此後的許多年,他一直在香港、澳門一帶從事情報活動,他退休以後,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依然不願放手,又返聘他當“總統府國策顧問”,直至他1994年去世。
縱觀他的一生,從那次監獄之行過後,他就與正常的生活說了再見,然而傳奇的是,儘管他作為間諜多方活動,卻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得到善終,並且得到了“雙面間諜”的稱呼
後世的史料表明:大多數人認為他為蔣介石辦事,也有人認為他是我黨安插在敵方的情報人員;關於這一點學界至今存疑。
潛伏延安——沈之嶽的“高光時刻”
沈之嶽為何能在間諜行業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要知道,古往今來,歷史在閒雜人等身上絕對不會過多停留,他的無數同僚終其一生,也就得到了一個概括的詞語——特務。
其實,他能夠被史書記載,被後人知道,還是因為他在延安的經歷,可以說,在延安潛伏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那麼他是怎麼潛入延安的呢?讓我們把視角拉回1937年,在他加入戴笠的軍統組織後,七七事變發生,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
於是戴笠便安排他到延安工作,讓他一則蒐集蒐集情報,二則有機會的話也可以搞搞謀殺,如果殺死一個兩個領導人,那就再好不過了;
於是他得到了一個新的身份:中央大學的學生沈輝,這名“學生”跟隨著一個教授訪問團到達延安,受到了當時我黨領導人的熱情接見。
在此期間,他舉止文雅,風度翩翩,給在場的人留下了極佳的印象;當為期一個月的訪問結束,教授團準備離開時,沈輝,也就是沈之嶽同學搖了搖頭,表示拒絕:
“我要留在延安,我要為革命事業奮鬥終生。”他這樣說著。
延安方面也很歡迎這樣的知識分子參加革命隊伍,但依舊抱著十分謹慎的態度,嚴格的對他進行了政審。
然而大家都不知道,戴笠早已花盡心思,給他偽造了相關背景,加上沈之嶽高超的忽悠天賦,讓他不僅順利通過了政審,並且成功申請進入了抗日軍政大學。
在抗大,憑藉著自己的人格魅力,他獲得了當時中共中央社會部部長的賞識,“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就這樣,沈之嶽一邊在抗大學習,一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邊憑藉著自己長袖善舞,善於經營的能力,在抗大廣交朋友,為他進一步的工作開路。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成為了延安進步青年的表率,眾人口中的愛國志士,他結識的各種黨內人才也在為他的前途鋪路,讓他一步一步接近那個夢寐以求的中心,最終成為了毛主席的秘書。
在很多年之後,歷史學家們透過對國共歷史的多方解密,發現了一件事:除了沈之嶽,戴笠麾下再無一人有這個能力潛入中央最高層的領導班子:沈之嶽的才能在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歷史的結局告訴我們,他的陰謀沒有得逞。
細節決定成敗——被一支菸改變的命運
1938年,他成為了主席的秘書,這時他以為幸運的女神在向他招手:整個組織內,沒有人懷疑他,沒有人看出他的破綻,而他接近了這個組織最核心的一班人,並且他們毫無防備。
但他不知道的是,也在這一年,命運的轉折悄然來臨,他不會想到,這一切都來的這麼快。
毛主席喜歡抽菸,作為秘書的他事先就瞭解的毛主席的所有喜好,於是他時刻準備著毛主席最喜歡的煙,可當他給毛主席點上煙的時候,毛主席卻發現了破綻。
主席發現,這個給他點菸的年輕人根本不會抽菸,他抽菸的動作十分生疏,一看就是個新手,可是如果他不會抽菸,他又為何要帶著香菸,還偏偏是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牌子,為何才當上秘書,就對自己的喜好這麼清楚?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這個年輕人有問題,他到這裡來,一定懷著其它的目的。
毛主席從此對他多了一絲防備,但也找不到直接的證據,所以不久就找了一個藉口將他調離了身邊,又慢慢的將他調往了一些邊緣機關。
後來,隨著“戴案”的偵破,在延安一舉揪出了幾十名特務,那時的沈之嶽機靈的切斷了所有聯絡,最終雖仍舊沒有被發現,但他也再無機會進入黨內的核心:
他人生的高光還未開始,就已結束。
在此後的史書中,儘管他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有關他的記錄終究寥寥,終其一生,在他的間諜生涯中,他也沒有能夠成為像佐爾格那樣的風雲人物。
回想沈之嶽在延安的經歷,這一路他過關斬將:透過政審,進入抗大,成為黨員,隨後又進入我黨的領導核心,幹成了之前戴笠的所有手下都沒有幹成的事。
但最終因為一根香菸,基本葬送了他從1933年以來的努力。
皖南事變中的沈之嶽
接近中央高層,刺殺領導人的計謀沒有得逞,沈之嶽心中懷揣著不甘和憤懣;於是他又將手伸向了其它地方:他表面上替我黨盡心盡力的工作,背地裡又見縫插針的給戴先生遞情報。
1941年葉挺和項英率領新四軍北上,到達一處名為茂林的地方時,遭到了敵人的猛烈襲擊,導致葉挺被抓,項英犧牲。
後來的臺灣解密檔案顯示,正是因為沈之嶽的多方活動導致了我黨情報洩露,新四軍中途被伏,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也導致了數千名戰士的犧牲,這些戰士沒能死在對抗日軍的戰場上,卻悲哀地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皖南事變”,在隱秘的深處,沈之嶽發揮著他毫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這個時候,黨內依舊沒有發現他的真實身份,1941年,沈之嶽受到蔣介石的接見而偷偷離開了延安;結束了他在延安的間諜生涯,完成了他自認為“不枉此行”的延安之旅。
直到1943年,軍統成立東南特偵站,將沈之嶽任命為站長,他開始從幕後走向前臺,這時延安的人們才驚恐地發現,這個彬彬有禮的共產黨員竟然是一名潛伏在身邊的軍統特務!
於是黨內迅速作出處理,將沈之嶽開除黨籍,視為叛徒,這段故事才徹底宣告結束。
從1933年沈之嶽受到戴笠的遊說加入軍統成為間諜,到1941年沈之嶽離開延安,他已在延安這個革命聖地度過了9年的時光,很難說在這九年裡他究竟傳遞了多少訊息,讓黨內又蒙受了多少損失。
在延安共事的同僚給他留下了這樣的評價:沈之嶽當了九年的黨員,有七年都是模範;他性格溫和,待人和善,內斂含蓄,就像周總理一般。
由此,足可見此人偽裝之深,幸而,這顆毒瘤已經暴露,不能繼續潛伏在我黨內部。
沈之嶽在臺灣:“軍統特務”還是“雙面間諜?”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和南京的解放,蔣介石的敗局已定,這時的沈之嶽又不得不重新思考:是投靠共產黨還是跟著老蔣去臺灣?
想到自己已經被當做叛徒,回去必然是討不到好果子吃的,於是沈之嶽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臺灣的征程。
他將在臺灣度過自己的一生,1949的新年將是他在大陸度過的最後一個新年。
儘管如此,沈之嶽左右逢源的本事還是一如既往地老練:在走之前,他特地去了蔣介石的老家一趟,把當地有名的風景全部拍了下來,這一摞照片瞬間激發了蔣介石的思鄉之情,由此也對他更為愛重。
同時,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也對他稱讚不已;不得不說,在人情世故這一方面,沈之嶽從未令人失望。
由此,憑藉著他出眾的能力和善於逢迎的本事,在臺灣的沈之嶽也混得風生水起,一度成為蔣氏父子身邊的紅人。
1950年,他被任命為“總統府資料組”石牌訓練班副主任,專門幫蔣經國訓練特務;在1956年和1963年,蔣氏父子又分別派遣他前往臺灣、澳門進行秘密工作,這個秘密至今都不為人知。
事情照這樣發展下去,想必人們都不會對沈之嶽的身份有所質疑,他從始至終效忠的都是蔣氏的江山,為他們出謀劃策,嘔心瀝血。
但是後來的學者大多在猜測:沈之嶽究竟是軍統特務,還是雙面間諜?
這份疑問,就來自於中共前國防部長為沈之嶽寫的輓聯,這位部長也就是之前評價沈之嶽的那位延安同僚,他在輓聯中寫道:
“智勇雙全,治國有方,一事二主,兩邊無傷。”
有人說,“二主”就代表著當時的兩個政黨,沈之嶽是我黨安插在蔣氏父子身邊的情報人員;也有人說,“二主”僅僅指蔣氏父子,跟我黨實在沒什麼關係;
眾說紛紜,但不論如何,歷史終將翻篇,屬於這一代人的故事漸漸走向結局,沈之嶽之一生傳奇與否,是非功過,皆留與後人評說。
參考文獻
[1] 盧荻. 沈之嶽:潛伏陣營的"最大謎題"[J]. 同舟共進,2013(2).
[2] 杭東. “雙面間諜”的傳奇與謎案[J]. 黨史縱橫,2013(7):54-55.
[3] 李燕子.沈之嶽:國民黨最後的特工之王[J].東西南北,2016(0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