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周純粼
編輯 |
1月29日,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釋出2021年年度業績預虧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北汽藍谷預計2021年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48億元到53億元。公司預計2021年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虧損50億元到55億元。
從公告解釋來看,影響北汽藍谷年度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為,公司產銷量未達預期及持續的營銷和持續研發投入。
2021年,北汽藍谷總產量為6369輛,同比下降51.84%;總銷量26127輛,同比增長0.82%。其中,旗下高階智慧電動車品牌極狐汽車全年交付4,993輛。
乘聯會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北汽藍谷非但未能跟上市場增長節奏,反而深陷泥潭。
在極狐品牌釋出初期,憑藉“華為造車”熱度給一度給極狐帶來了可觀流量。然而,華為帶來的高流量並未能夠轉變為極狐銷量。“華為造車”話題有多熱,極狐在市場中的存在就有多冷。
為了改變頹勢,在2021上海車展前夕,極狐帶來了第二款車型極狐阿爾法S,以及與華為深度合作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然而,這款預售價高達38.89-42.99萬元阿爾法S華為HI版至今尚未能實現交付。
對此,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怒懟:“誠信為本,是企業經營之道。宣傳的極狐1.2萬銷量,變成交付4000多;公告裡年底進入華為渠道變成了所謂繼續推進中;廣州車展對媒體宣傳的12.25深圳品鑑之夜又藉口疫情取消。屢次三番,失去信任。2022年還有可能振衣而起,提升銷量麼?”
對此,1月17日,北汽藍谷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覆稱,“2021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公司確實出現極狐品牌銷量未達預期的情況。公司也已經充分意識到系列問題對公司信譽的負面影響,新的一年中將持續最佳化內控和資訊披露工作。”
眼下,北汽應該認真思考並回答,重金打造的極狐倘若產品力不存在大問題,那麼在市場中遇冷的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