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胎兒的發育,透過B超成像,已經能夠看到他們的大小和雛形了。甚至是他們在宮內的狀態也是清晰無比。偏偏,胎兒的聽覺發育我們是透過任何裝置也觀察不到的。
通常情況下,胎兒是在三個月左右開始就有開始向子宮外部探索的行為了,而進去四個月後,聽覺逐步形成,他們先是聽到媽媽腸胃裡蠕動的聲音,當然距離他們最近的心跳聲也是最先感知的。另外,透過羊水和肚皮,他們慢慢可以聽到一些外界聲音了,於是,他們開始更密切地關注子宮的世界。
雖然,胎寶寶與外界隔著厚厚的肚皮以及羊水,許多聲音都會被阻隔和折射掉,但有些聲音還會成為一種躁動引起胎兒的不安情緒,甚至誘發早產,所以,作為孕婦的我們一定要遠離這些聲音,別讓他們傷害我們的胎寶寶。
一、高分貝的聲音
其實,我們平時聽到高分貝的噪音也會很煩,原以為隔著肚皮孩子聽不到,可事實上,就算羊水折射之後,抵達到宮腔的聲音依然是讓胎兒忍受不了的。所以孕婦不要時常出現在歌廳,或者聲音非常大的地方。
另外,雷聲也會驚嚇到腹中的胎寶寶。而長期處在這種高分貝的噪音裡的孕媽,胎兒的聽覺發育都會不同程度地造成損傷,輕者影響寶寶先天性聽覺發育,嚴重了還可能會引起流產和早產。
二、父母的爭吵聲
其實,更準確地說,是媽媽失控的聲音。因為距離胎兒比較近,再加上這是胎兒最熟悉的一個聲音,所以突然的聲調和情緒一定會讓胎兒措手不及,產生不安的情緒。所以,當了孕媽後,我們一定要平穩情緒,時刻想著孩子,防止胎兒被媽媽的一個過失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三、媽媽的哭聲
胎兒在第一次聽到母親的哭聲時其實還不能理解其中的情緒,但隨著哭聲,媽媽的心跳和血液迴圈都會異於平時。另外,母體在哭泣時器官對於子宮腔也會造成積壓。
當然,如果媽媽是嚎啕大哭,那胎兒就能聽到了,而且聲音會更清晰。如果胎兒是在睡覺中,媽媽的哭聲會讓孩子醒來,認真辨識到是媽媽的哭聲,胎兒會陷入焦慮和無助,透過b超發現,胎兒會呈現出一種“上躥下跳”的狀態,就好像是在試圖讓母親平靜下來。
所以說,當了準媽媽後,就要注意保護腹中的胎兒了。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