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琪
“今天,你emo了嗎?”
2021年,“emo”一詞刷屏,甚至入選年度十大熱詞。
Emo,不是emoji的縮寫,也不是張藝謀的英文名。它本來指的是emotional hardcore(情緒硬核)這種音樂流派,現在泛指不開心、情緒化等負面情緒。也有人調侃,可以把它理解為“e個人在夜裡momo地哭”。
週末收到工作群的新任務,emo了;下班時領導說要開會,emo了;外賣遲到,emo了……成年人的“emo”時刻,如影隨形,又猝不及防。在“emo傷心俱樂部”這個微博超話裡,記錄著生活中委屈、失意、焦慮的一個個emo瞬間。
新的一年,我們選取了幾種拯救emo的方式,僅供參考。
一根釣竿,釣出一個世界
釣魚——年輕人的“盲盒”,中年男人的“避風港”。
這項曾經被定義為中老年男性喜愛的休閒運動,正在俘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許多人用一根釣竿,釣出一個神秘而鮮活的水下世界。
柘戈從大學開始愛上釣魚,最頻繁的時候,一週要去釣上三四次。工作後,依然保持著一個月一次的釣魚習慣。
剛畢業的時候,突然少了大學裡的釣友,柘戈偶爾也覺得釣魚變成了一種無聊的煎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享受一個人釣魚的感覺。“一個人的話,是為了釣魚而釣魚,相對來說更純粹。”
不確定性、策略性、挑戰性——柘戈這樣概括釣魚的樂趣。
對柘戈而言,釣魚的不確定性讓人上癮。季節、氣溫、風向、水域等因素都會影響魚上鉤的情況。“每次掛餌、甩竿、提竿,你不知道每次釣的是多大的魚,你也不一定能釣上來,很有意思。”
“釣魚不一定快樂,但溜魚肯定快樂。”去年冬天,柘戈本來只打算淺釣,沒想到來了一條大魚。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纏繞和搏鬥,柘戈終於釣上了這條16斤的鯉魚,“有一種很餓的感覺”。
在和魚的拉扯過程中,不僅有實時反饋,還要隨時調整,柘戈形容這個過程是一種“心流體驗”——當一個人將精神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會產生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
在釣魚圈子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釣魚佬永不空軍”,意思是釣魚愛好者絕不會空手回家,大魚釣不到就釣小魚,釣不到小魚就摸蝦,實在不行也要喝兩口池塘水再走。
但“空軍”並不會影響柘戈釣魚的心情。有時候,他就是想找個地方發呆,看看藍天,聽聽魚線切水的聲音,就覺得很治癒。
不再執著於“今天必須要釣幾條魚”,柘戈甚至覺得釣魚一定要去一個魚不怎麼咬鉤的地方,一個人靜靜待著,感受日照、水溫這些細微的自然變化。
像柘戈這樣有多年釣魚經驗的老手,常常在釣完魚後又把它們放生。“一方面是之前吃得太多,另一方面我是去放鬆的,我不是把魚當成獵物來對待的。”
新手入門釣魚,柘戈唯一的建議就是“多釣”。“去人多的地方、去比較能上魚的地方,可別買長竿,先練拋竿就對了,別想著氪金。”
覺得親自釣魚成本太高?你還可以試試“雲釣魚”。今年,一系列釣魚的影片出圈,“釣王”鄧剛的抖音賬號坐擁近3000萬名粉絲。你還可以在《集合吧!動物森友會》《摩爾莊園》這樣的遊戲裡,成為一名“賽博漁民”。
鄧剛的“盤老闆”系列影片,在B站最高獲得近150萬次播放量(圖源:B站截圖)
戳戳戳,把不開心戳進羊毛裡
一塊海綿墊、幾支戳針、五顏六色的羊毛,7年前,郝蕾用這些材料,對著教程,花了1天時間,完成自己第一個羊毛氈作品——一隻穿女僕裝的貓咪。
羊毛氈DIY,也叫戳戳樂,指用戳針使羊毛材料氈化,再利用氈化的羊毛來製作各種手工作品。
自那以後,郝蕾入了羊毛氈的“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她家裡攢了幾大袋子羊毛,還有三四個收納箱的配件和布料,也完成了從羊毛氈“新手”到“大神”的進階之路。
從2020年開始,她嘗試做模擬寵物羊毛氈,還開了一家羊毛氈定製店。她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隻高25釐米、1:1還原的比熊。
為了看起來更逼真,郝蕾需要細細琢磨不同品種的寵物的骨骼、毛髮差異,有時候需要用直板夾把羊毛夾一遍,有時候需要用混色刷做出毛色的漸變效果。
除了模擬作品,郝蕾還會把生活中的可愛瞬間用羊毛氈定格下來。“家裡兩隻貓特別喜歡鑽沙發,鑽的時候還把屁股撅起來,小屁股特別可愛。”郝蕾靈機一動,乾脆以“鑽床底的貓”為主題,做了一組羊毛氈作品。
不過,新手入門羊毛氈,總要經歷一個從“買家秀”到“賣家秀”的過程。回頭看第一個作品,郝蕾也覺得它“不忍直視”。
“戳羊毛氈不要心急,任何手作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郝蕾建議,初學者可以先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購買材料包“試水”,材料包裡面會有搭配好的適量羊毛、所需工具和製作教程,最好從圓形、長方形等簡單形狀入手。
“羊毛氈做久了,心會沉靜下來,人也會變溫柔。”郝蕾評價,羊毛本身是非常柔軟的存在,又輕又軟,但是它在氈化以後竟然會變得很硬、很紮實,同時又能保留溫暖軟糯的手感。“它不像泥塑也不像木雕,但我覺得它的可塑性更強,做出來的東西有種溫暖的力量。”
郝蕾覺得,把鬆散的羊毛戳成一個實體,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讓人很有成就感。她很享受針插進羊毛中的聲音,很解壓,“有點像ASMR,特別爽”。
學正念冥想,做自己的“健心”教練
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的李萌長期處於焦慮的情緒中,甚至經歷了幾次驚恐發作,眩暈、心慌、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恐懼,在一瞬間把她淹沒。
她去做心理諮詢,醫生建議她進行正念冥想訓練。幾次練習下來,雖然不能說完全掌握,但透過調整呼吸,她能在短時間內從焦慮中跳脫出來。
正念(Mindfulness),不是“正能量”,也不是“正確”,“正”是“正在”,“念”則是“念頭”。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卡巴金的定義,正念是有意識地覺察,專注當下,而不附加主觀的評判。
由於起源於佛教,不少人會將其與宗教、玄學聯絡在一起。1月12日,“冥想是偽科學嗎”還登上熱搜。
但精神科醫生Circle介紹,1978 年,卡巴金將正念引入心理治療領域,開創了“正念減壓療法”。自那以後,正念就剝離宗教色彩,成為一種標準的、效果可驗證的心理干預技術,是一種快速有效的自助工具。
高弘接觸正念冥想已經有10多年,對他而言,正念是一種生活方式,關鍵在於感受當下。
他端起咖啡,展示了何為正念:“我覺察我的手把咖啡端了起來,我可以看到咖啡的顏色是褐色,閉上眼睛,稍微體會一下咖啡的香氣從我的鼻孔進入鼻腔,打了一個轉,接著體會咖啡滑過我的舌尖,流進我的身體,它有一點酸,稍有一點苦。”
而不在正念狀態下,我們可能一邊喝咖啡,頭腦裡一邊想著專案、經費、預算、中午吃什麼。
高弘說,正念是跟當下發生的每一個實際的感受進行連線,“你只是一個觀察者,你是不帶評判的”。
Circle在讀博士期間,最喜歡關於正念的大大小小的講座,尤其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改論文改得脖子疼、眼睛疼還失眠的時候,一個多小時的觀呼吸和身體掃描,是少有的能夠什麼也不想、活在當下、不用再去努力的時刻。
因此,在看診的過程中,她偶爾也會給患者推薦正念訓練。在診室裡,她還會給情緒激動的患者放“十分鐘正念音訊”,藉此帶領患者開始平靜地尋找解決方案。
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健心”教練,可以在影片網站上隨便點開一個跟練影片,也可以付費參加線上的訓練課程,現在也有不少的冥想類APP。
Circle也強調,正念僅僅是一種改善情緒的工具,輔助於臨床醫學與心理治療,而不是一種信仰、神藥或魔法。“正念是一種學習和各式各樣、好的、不好的感受相處的方式,你能夠控制它們,而不被它們來控制你。”
除了正念冥想,在豆瓣,能看到許多人在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在與自我和解:內在力量研究中心、自洽組、親密關係修復互助會……
張帆是“內在力量研究中心”小組的組長,她在小組裡提出用自我察覺、向內思考的方式來提升內在力量。
“自我覆盤”是小組裡一種重要的提升內在力量的方式。張帆為自我覆盤提出了這樣幾條指南:明確自己的核心問題,並把問題出現的相關事實描述清楚;描述自己的感覺與觀點,並進行自我剖析,即“為什麼自己會有這種感覺和觀點”;能夠結合自己的情況,給出初步解決方案。
有人因為情緒崩潰暴飲暴食,打破了每天運動、積極學習的有序生活,又透過自我覆盤,讓自己平靜下來,嘗試重建生活;有人透過自我覆盤,反思自己為何易怒;有人把自己在異國因疫情心理崩潰後的自救過程記錄下來,給有相似感受的人出謀劃策。在回覆裡,許多組員在互相鼓勵、打氣。
擺脫emo的方式還有很多,去跑步、去吃頓好的、去打把遊戲……雖然這些不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些真實而細小的快樂,可以讓你暫時遠離負面情緒。
虎年了,祝你少點emo,多點開心!
(柘戈、李萌、Circle為化名)
(編輯:陳玉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