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視點
一場虎、羊、驢緊張而激烈的搏鬥場景,出現在收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的一枚“羊咬驢尾”銅牌飾上,老虎佔據了近一半牌飾。
只見正中央,一頭驢子低頭奔跑,左側一隻猛虎緊咬其後頸,虎爪扶抓驢背,意欲撲倒驢子。形勢本就十分危急,卻見驢子尾巴被右側一隻盤角羊咬住,幾近斷尾。或因難以支撐,驢身明顯下壓,吃力逃生。牌飾構圖奇特、雕刻複雜,羊頭及驢身部位錯金線條清晰可見,捲曲、舒展的線條將三種動物的活力和肌肉力量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枚“羊咬驢尾”銅牌飾呈長方形,長11.4釐米、寬5.3釐米、厚0.4釐米,左側正中有一扁圓形釦眼,背面有雙穿,是東漢時期的產物,1972年到1983年間在寧夏吳忠市關馬湖漢墓出土。
在獅子被引入中國之前,虎是人們當時見過的最兇猛的動物,是力量的象徵,也是禳災辟邪的瑞獸,可以賦予佩戴者權力和榮譽。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內遷到黃河流域,不論是關中大地還是關外草原,對虎的崇拜同樣熱切,人們以虎的形象打造穿戴配飾、車馬裝飾,彰顯身份地位。
據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介紹,事實上,北方遊牧民族的虎崇拜可以追溯到更早,考古挖掘的文物配飾中“虎噬驢”“虎噬羊”“虎噬鹿”等動物搏鬥題材十分廣泛,雖然在歷史發展程序中受中原文化影響,牌飾形狀外在表現上較為中規中矩,但內在精神中對虎的圖騰崇拜卻延續下來。
“在當時人們願意把虎做成裝飾品裝飾自己,肯定還是希望能擁有虎一樣的精神、虎一樣的力量、虎一般的威風,希望像虎一樣稱霸一方。”李進增說,“現在民間對虎的崇拜也比比皆是,如穿虎頭鞋、戴虎頭帽。”
另據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資料記載,除虎、羊、驢之外,關馬湖漢墓中還出土了馬、雞、狗等家畜模型,展現了人們畜養的牲畜種類,同時也說明了當時存在的畜牧經濟在寧夏地區很發達。
李進增說,北方遊牧民族一向彪悍,他們的青銅文化也一脈相承。不同時代的先民都喜歡對動物生活狀態和搏鬥場面進行藝術表現,只不過越往後器形越規整,自由活潑的氣息有所減少,側面說明了生活在寧夏的先民遊牧特徵減弱,中原農耕文化特徵逐步提升。
記者:謝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