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釣魚,打窩的作用被削弱了,不像夏秋季釣魚,釣點不好,窩料來補,只要窩料味型好,數量足,一樣有不錯的誘聚效果。
但是,到了冬季,別說窩料的誘聚效果已經大幅減弱,即便是好釣點,也在低溫的影響下,效果變得不那麼好了。
所以才有了夏秋魚找人,冬釣人找魚的說法,這裡的找魚,其實並不是說我們要找魚群,而是要找魚窩子。
所謂的魚窩,就是魚群棲息地,既然稱之為棲息地,那麼必然要有幾個固有的特徵,比如流速比較緩慢,水溫相對較暖,水深有一定的要求。
咋一看,這要求挺泛泛,範圍著實有點大了,其實不然,我們以鯽魚距離,羅列一下鯽魚魚窩的特徵點,就對魚窩的具體概念,就瞭然了。
一、有暗草草茬冒尖的水域
符合這個特徵的水域,其實一共有兩個核心特徵點,一是要有暗草,二是草茬還得冒尖,這兩個要求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有暗草,則說明草叢的大部分都在水底,有冒尖的草茬,則說明水草的光合作用依然還在執行。
光合作用是雙向的,當植物的莖葉露在水面之上,光合作用下,水下面的草叢會緩慢地釋放氧氣,水草的根系非常適合魚群聚集。
如果植物的莖葉全部在水面下,則水面下的草叢會緩慢地釋放二氧化碳,就壓根不適合魚群在水草的根系聚集。
有水深、有溶氧,水草根系腐殖較多,水草叢還能起到遮擋效果,讓水底的水底更暖和一些,這種地方不是魚窩子都沒天理了。
二、杆莖類水草倒伏的區域
所謂的杆莖類水草,就是諸如蘆葦、水燭這一類,有杆莖的水草,杆莖類水草一旦滋生,都是一叢一叢的。
到了冬季,杆莖枯萎而倒伏,如同棉被一般覆蓋在水面上,任你三九寒冬北風凜冽,水下的溫度變化始終不太大。
即便水不太深,溶氧不太好,依然有大群的鯽魚躲藏在草叢下,打一個草洞、草窩,又或者是鐮刀開闢一個草縫,窩料撒下去,鯽魚一條接一條的咬鉤。
三、水底有溝坎、坑窪處
如果實在找不到水草叢,那麼我們不妨用重鉛沉底,拋滿之後,再將釣組拖回近岸,以此來尋找水底有溝坎、坑窪的區域。
水底的起伏落差越大,鯽魚群藏在其中的機率就越大,當然,並不是說水底所有的坑窪、溝坎都一定是魚窩子。
但是一旦我們找到這樣的地形,打窩之後,短則半個小時左右,最長不超過三五個小時,也遲早會有鯽魚群進窩的。
除了鯽魚,其他的魚種,在冬季的習性也相差不大,無非就是水更深一些,要求更多一些,但也相差不到哪裡去。
學會了找魚窩,再有上三五分耐心,牢記趨氧、趨暖、趨食,水流不太大、水深有要求這幾個硬性要求,找到魚窩,其實也不算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