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珍稀動物,保護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劃定保護區,保護區內禁止捕獵,允許野生動物自由活動;再比如圈養,圈養在很多人眼中讓很多野生動物喪失了野性,可是在人類協助之下,野生動物繁殖的成功率也更高,可以快速恢復某物種的數量,然後再結合野化放生等手段補充野生個體數量。
由於人口的增長,很多野生動物處於人類的壓迫之下,有些是人類故意打壓的,比如老虎狼等猛獸,避免它們盜食牲畜;有一部分是因為人類的擴張,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佔據大量的土地、森林、草場,這導致野獸的活動範圍縮小。因此很多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現代的狼、老虎、熊貓等都成了瀕危保護物種,可是這樣物種多樣性就降低了,於是又反過來保護動物。
我國有很多的瀕危物種,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人口過多,這也是沒辦法的,人類的生存權高於野生動物,人類要發展就必須佔據更多的水源、森林、草地。可是在現代,野生動物也不能不保護,因為它們是自然生態的一環,物種的滅絕、瀕危會導致自然的生物鏈受到影響,進而會造成更多的物種瀕危滅絕或者數量過剩,現代的野豬就是這個趨勢,因為保護野豬多地氾濫。
熊貓以往因為人類的擴張和歐美人侵略後的捕獵,數量急劇下降,成為了我國獨特的保護物種,它們在別國難以生存,只有在我國活得最好。可是現代人們意識到了野獸的意義,於是又開始保護,熊貓也在保護的行列,我國採取了多種的方式,包括退耕還林更新熊貓的活動環境,也採取了更妥當的野化方式。如今,熊貓的野外數量超過1800,已經從瀕危變成易危,雖然保護等級沒有降低,可是熊貓的生存危機降低了很多。
在熊貓的保護中,我國採取了一種“母獸帶崽”的野化放歸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之前已經說過,保護野獸一方面需要透過人工繁育提高野生個體的數量,提高數量後一方面直接增加數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野外個體的基因多樣性,更有利於物種的繁衍。可是起初的人工繁育、野化存在很大的缺陷,人沒法代替野獸帶崽的過程。
所謂的野性並不僅僅是讓野獸獲得捕獵的能力,還有其它很多方面,比如識別同類的領地、識別豹子等其它風險、識別危險的山嶺沼澤地帶等等,這些知識人類都不能直接灌輸給野獸,只能在母獸帶崽的過程中,由母親經過樸素的生活經驗將這些知識直接傳遞給後代。人類和野獸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人類透過大量的觀察知道了一些,可是卻無法替代野獸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工養殖的野獸野外生存能力堪憂。
在熊貓保護的方面,我們也建設了多個熊貓的保護基地,可是野生熊貓的數量一直難以恢復。人工養殖編訂了嚴格的譜系,避免熊貓的近親繁殖,然而野生數量還是難以恢復。人工圈養的部分目的就是幫助恢復野生個體的數量,可是人工野化訓練效果比較差,純人工野化訓練放歸的熊貓有死亡的案例,所以我們開展了更先進的“母獸帶崽”的放歸模式。
大體的做法是,捕捉野生的母獸,然後透過嚴謹的譜系,避免熊貓的近親繁殖,為野生熊貓和圈養的個體配種。野生的母獸有野外生存的各種經驗,在母獸下崽後轉移到專門的野化訓練場,人工用自己所熟知的方式幫助野化野獸,採用多種應激方式刺激熊貓的自我保護,而野獸也會將野外生存經驗傳授給後代。就這樣我們第一次實現了熊貓的帶崽野化,迄今為止我們一共成功放歸了十多頭熊貓。
這種方式巧妙的地方就在於人工繁育可以增加數量,和野外的個體配種又可以增加野獸的基因多樣性。當某種生物數量少了之後,近親繁殖是很難避免的,這也是物種滅絕的一個風險。而母獸帶崽的模式可以讓野生的母獸帶著幼崽迴歸山林,哺乳動物母獸帶崽這是常識,因此可以增加一批具有野外生存經驗的亞成年、幼年野獸,生活經驗足夠,在野外生存就更加妥當。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走過彎路,那就是人工的野化訓練放歸,結果放歸的熊貓闖入別的熊貓領地,因為相互爭鬥而受傷後掉落懸崖,然後死亡的悲劇。人不能完全替代母獸的作用,母獸帶崽是一種合理的野花放歸模式,也許在東北虎等物種的保護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東北虎的保護中,或許也可以採取相應的模式,人工增加野獸的基因多樣性,然後由母獸帶崽,使幼崽徹底野化,而不是人類這種一知半解的野花模式。
東北虎目前的生存現狀也比較慘,在我國境內活動的種群也有較高的近親繁殖的風險,快速恢復野外種群的數量是相當要緊的,避免它們因為近親繁殖而種群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