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天鵝遷飛途中最重要的停歇地,近年來,隨著當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在此處棲息的鳥兒也越來越多。“鳥類最有靈性,哪裡環境好,鳥兒最知道。”鳥類馴養員李健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近20年,在這裡每年有超過600萬的鳥類經過,李健的工作就是守護這些候鳥完成遷徙。小雪就是老李在2007年救助的一隻白天鵝,從那天起老李和小雪有了一個14年的約定。多年來,人跟鳥兒一起見證了保護區的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美,環境越來越好。
隨著《2022山東春節聯歡晚會》播出,我們一起欣賞舞蹈《大河之靈》,在磅礴的黃河流域,伴隨天鵝的優美歌聲,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山東之美,鋪展了山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那些詩詞歌賦中描繪的美麗畫卷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真實圖景,這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山東答卷,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山東新格局。
透過《大河之靈》畫面,齊魯大地“展新顏”。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泰山歸來不看嶽。”山東之“壯美”,有深邃的生態理念,透過《大河之靈》畫面,撲面而來的是成群的鳥類,嗅到的是泥土的芬芳。山還是那山,但是上面長滿的草木,讓這山更綠了;水還是那水,但是魚翔淺底的景色,讓這水更清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文明發展之源,要走向更美好的未來,尤其需要山東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走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讓中華文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生生不息。
聆聽《大河之靈》故事,齊魯大地“展新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大河之靈》透過一名普通鳥類馴獸師與天鵝小雪的“微鏡頭”,講述著人與自然的感人故事,聆聽到“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響亮回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建設美麗山東,就是要我們把自然的資源稟賦保護好,讓遍佈齊魯大地的悅目醉心風景,成為我們心中越來越好的城市名片,讓更多的人能夠加入保護生態、呵護自然的行列中去,讓山東的“新姿態”更美。
感悟《生態之靈》成果,齊魯大地“譜新篇”。據瞭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有超過600萬的鳥類經過,這裡儼然成為了鳥類的“天堂”,鳥類聚集是生態環境向好的生動詮釋。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認真感悟《生態之靈》成果,持之以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動探索人、城市、生態相融的新路子,闊步向前邁進新徵程、譜寫新篇章。同時,要善於寫好轉化文章,在保護自然中,打造更多生態旅遊景區,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建設美麗山東、幸福山東。
“我們的故事還會繼續,因為愛和尊重,大河之靈,閃耀時光”。要實現山東高質量發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尤其需要我們創新思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讓山東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用綠色擁抱齊魯更美好的明天。(文/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