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國的非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後,曾是非洲多個國家“宗主國”的法國有些心理不平衡,藉助其如今是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機會,想要推出一個“每年向非洲投資200億歐元”的計劃來平衡中國,只是,歐盟提議後,德國直接表示“沒準備好”,還有三國也不表態。
據觀察者網2月4日的報道,為了平衡中國,在法國提議下,歐盟打算每年投資200億歐元,以便擴大歐盟在非洲的影響力,同時也在該地區遏制中國。對於這一計劃,歐盟的另外一架“馬車”——德國表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而除了德國之外,匈牙利、葡萄牙、芬蘭三國對於出資應對中國的計劃也“不表態”。
由於歐盟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因此德國以及其他三國出於各種原因“不同意”,因此該計劃基本上可以說是“擱淺”了。那麼,歐盟為啥計劃出資對抗中國?
首先,歐盟致力於成為中美俄之外的世界“第四極”,而要實現這個目的,肯定需要在國際上“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兩種,一種是和美國對抗,一種是和中國“對著幹”。和美國對著幹,目前不符合歐盟的利益,同時也超出了歐盟的力量範圍,所以歐盟想要在國際上“露臉”,肯定只能和中國“唱反調”,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美國的支援,同時在國際上算是“發出聲音”,刷刷“存在感”。
其次,歐盟企圖施壓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歐盟知道中國崛起是自己的機會,但歐盟又不願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中國“平等合作”,相反,歐盟打算在中美之間“兩邊遊走”,試圖“左右逢源”。簡單地說,就是借中國施壓美國,迫使美國對歐洲讓利,這一策略的確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比如說,為了縮小美歐之間的分歧,美國在大型客機領域,對歐洲空客就做出了一定的讓步,並且豁免了此前加徵的歐洲商品的關稅。
同樣的,歐盟又企圖透過美國來施壓中國,試圖迫使中國在“中歐投資協定”等檔案上,做出巨大的讓步,然而到目前為止,中方拒絕做出讓步,僅僅是提前簽署了這一協議,至於歐盟是否簽署,中國不打算“哄小孩”,不能給歐盟一個“會哭的孩子有奶喝”的錯覺。於是,為了迫使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歐盟決定給中國一點“顏色看看”,除了追隨美國在所謂“人權”問題上針對中國之外,還提出一些對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措施。
最後,歐盟可能被美國利用了。美國往往透過歐洲議會來離間中歐關係,比如說,透過涉華人權提案的是歐洲議會,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是歐洲議會,提出涉臺、涉港、涉疆問題的,還是歐洲議會。
歐洲議會是歐盟的“權力機構”,具有“立法權”,官員的“任免權”,由於歐洲議會是由歐洲各國人員“自由選舉”而來,因此美國很容易在歐洲議會內部找到“代理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是很容易利用歐盟,離間中歐關係的。但德國以及葡萄牙、匈牙利等對華相對友好的國家,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德國。因此,只要德國不點頭,歐盟想要實質上損害中歐關係,恐怕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