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量摩托車那麼重,倒了不好扶,為什麼不把後輪做成兩個呢?
這是後臺一位車友留言的一個問題,他的描述如標題。
隨著摩托車排量的增加,它的整備質量確實也會隨之變重,進而就會出現倒了不好扶的現象。所以題主對於相關車型的觀察還是比較細緻入微的,那麼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它們為什麼不把後輪做成兩個,來解決這種“不足”呢?我是騎士分享感謝您的關注點贊加轉發!
首先,摩托車從車型結構上來說,會有兩輪車和三輪車之分。其中的三輪車會有邊三輪,正三輪,倒三輪的區別。而它們之間的最主要差異將會體現在,前後車輪的數量和位置。
比如,前後車輪在同一直線,右側再加一個後車輪的就是邊三輪。前面兩個車輪,後面一個車輪就是倒三輪。前面一個車輪,後面同軸或者同水平線的兩個車輪就是正三輪。
按照題主的構想,市面上的很多大排量車型就會成為沒有貨箱的正三輪。但事實上,這種車型早已有之,比如本田三輪金翼就是典型的代表。
這款售價高達70萬左右的豪華旅車摩托車,就是在原有兩輪版本的基礎上,採用了正三輪的結構,來提升它的舒適性和穩定性,讓那些對大塊頭兩輪摩托車有畏懼心理的摩友能夠體驗,相似的騎行樂趣。
所以,題主的這個想法在現實的車型研發與製造過程中不難實現。但是騎士分享想說的是,以大多數摩托車的設定方向和用途來看,這種假設或者想法,並不符合現有大排量摩托車的效能展現。
眾所周知,摩托車之所以在眾多車型中能夠受到車友們的青睞,主要得益於它良好的操控和能夠不限於路況的騎行樂趣。而這種核心要素的展現,主要還是得益於它同一平面,兩個車輪的結構。
如果,在沒有特殊需求的前提下,將全系車型直接設計成正三輪結構,那麼它的優勢就會瞬間消失,就算當前車輛的排量能夠做到無限大,我感覺也不會引發摩友們的駕駛樂趣。
比如,跑車之所以能夠稱之為跑車,除了它良好的提速和極速表現以外,主要還是在於這類車型恰到好處的過彎表現和靈活自如的操控效能。
假設在這類車型上再加裝一個後邊輪,那麼喜歡賽道壓彎的車友還怎麼過彎呢?貌似賽前的摩胎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了。
再例如,一些不走尋常路的拉力車型,如果為了降低翻車可能帶來的弊端,按照題主的思路,去加裝一個後輪,那麼它還怎麼玩穿越,跑羊腸小道,去征服窮山惡水,觀賞周邊美景。
所以大排量摩托車確實會有車重帶來的不便,但是並不是所有該類車型,都適合打造成正三輪結構,尤其是一些功能性的玩樂車型,前後兩個輪子的設定會更符合它的效能展現和使用場景。
至於一些巡航類大排量摩托車,雖然有改裝成正三輪的潛質和可能,但在成本和使用習慣面前,它們也不會貿然的去嘗試這種看起來並“不靠譜”的設計。
總而言之,正三輪結構的大排量摩托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只不過從車型的功能和用途來看,兩輪摩托的結構,會更符合現階段大多數車友的使用需求。
本文內容會全網釋出,請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如果發現惡意轉載,必將維權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