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朱鎔基總理任職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600名國內外記者來到人民大會堂,他們想透過這位新總理透露的資訊,瞭解中國的發展方向以及對香港迴歸後的規劃。
朱鎔基總理說話鏗鏘有力,簡單明瞭,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記者招待會的氛圍也相對嚴肅。
不過當輪到一名女記者提問時,朱鎔基總理一改鏗鏘有力的措辭,微笑著說:“你們注意一下鳳凰衛視臺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給她一個機會,我很喜歡看她的節目。”
朱鎔基總理說完,滿屋記者的目光瞬間朝向“吳小莉”。
這個在人群中看起來並不出眾的女性,為什麼會得到朱鎔基總理的青睞,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下,總理又怎麼會特意提到吳小莉?
一、農家走出的新聞記者
吳小莉的成功,並無一絲先天優勢。她出生在1967年的臺灣省,父親是隨部隊入臺的浙江人,後來因為胃病退伍。
由於沒有特殊技能,他只能在村裡開小賣部,靠有限的收入養活家人。他們家裡有6個孩子,僅靠一個小賣部過活,日子不但艱辛,而且也不穩定。
小時候的吳小莉經常跟著母親外出,靠織毛衣補貼家用。有時候工期太緊,要長時間熬夜才能完成任務。
吳小莉呆在媽媽身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等她半夜迷迷糊糊地醒來,看見媽媽頂著黑眼圈,手上的活一點沒耽誤。
正是這樣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她的敬業精神,以至於在後來的香港迴歸期間,她硬撐著身子在鏡頭前工作了60個小時,陪全世界見證這一偉大時刻。
跟吳小莉有過接觸的人,對她的第一印象是有親和力。她所特有的那種讓人覺得很舒服的聊天方式,也是生活環境給她的饋贈。
由於家裡孩子太多,父母不會總是一碗水端平,姐妹間的小摩擦也是少不了的。吳小莉從小就展現出成熟的特質,她不會哭鬧,而是耐心觀察別人,並試著理解對方。
慢慢地,她學會了跟人交流的技巧,不管在家裡還是學校中,大家都很喜歡她。
小學期間,吳小莉學習優異,喜歡看書,還有很強的表現欲,享受被關注的感覺。
有一次學校裡要組織演講比賽,吳小莉馬上自告奮勇參加。可她並沒有演講經驗,演講稿背得滾瓜爛熟,可上臺就緊張,腦海一片空白,所有的內容都忘了。
母親見她滿臉委屈,就說道:“你說話時,就把臺下的人都當成木頭、西瓜好了。”
在之後的幾次演講比賽中,吳小莉用這個辦法減壓,才一點點找到狀態。她反覆練習,面對觀眾時充分發揮出演講才能。
後來她越來越自信,再也不需要把母親的話默唸一遍進行心理暗示。吳小莉豁然意識到,自己的演講天賦或許可以進一步發展。
有人說高中是個性的樊籠,吳小莉並不這麼覺得。她進入中山女高,發現有大量空閒時間可供支配。
於是她參加合唱團,常常給別人唱歌。後來覺得唱歌不盡興,又開始學習樂器。在文藝晚會中,吳小莉是表演者,也是主持人。她在臺上游刃有餘的狀態,大有專業主持人的風采。
正是高中時期的經歷,讓她堅定了做記者的目標。她說:“能坐在那跟大家說世界發生什麼事情,我覺得特別好。”這個初衷貫穿了她整個職業生涯,即使後來成為電視臺負責人之一,她依然堅持在一線,為大家解讀世界上發生的大事。
二、香港迴歸世紀報道:60小時播不停
大學畢業後,吳小莉如願進入華視,成為一名新聞記者。華視是臺灣老牌電視臺,對員工的要求很高,對工作的完成度也有額外的考核標準。
初入職場的吳小莉完全是從零開始,只能頻繁熬夜學習,長期在高壓力下生活,工作中也戰戰兢兢。
眼看身體日漸消瘦,吳小莉只能努力調整,默默適應環境。
雖然環境的變化令她身心俱疲,但也鍛鍊了超強的抗壓能力。
初入職場的那幾個月,吳小莉總帶著一股闖勁,別人3年做成的任務,她花三個月時間就能完成。臺裡的領導對她刮目相看,把新聞主播的職位給了這位新人。
導播問她:“緊不緊張?”
吳小莉笑著回道:“還來不及緊張就坐上去了,而且在亢奮狀態,等到要開始緊張時,就準備下來了。”那時候吳小莉心中滿是成就感,她總是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甚至一些危險的鏡頭,她也願意去嘗試。
在華視工作的四年時間,吳小莉做過空難特別專題節目,下飛機後,前一秒瘋狂嘔吐,下一秒對著鏡頭激情澎湃地播報。
她對工作越來越熟悉,也慢慢不甘心只報道臺灣省的新聞。來到大陸後,她不禁感慨:“從沿海到內陸,屬於中國人的地盤,好大。”於是1993年,吳小莉辭去工作,隻身前往香港,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吳小莉來到香港後,曾經歷過兩件意義深遠的事情:香港迴歸以及朱鎔基總理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
(吳小莉主持節目)
1997年香港迴歸,吳小莉感受著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料想這一事件必將載入史冊。
而作為新聞人,她一定要告訴大家,迴歸祖國的香港在發生什麼變化。於是她跟同事策劃了一檔節目《香港迴歸世紀報道-60小時播不停》。
這是個瘋狂的計劃,60小時固然意義非凡,但對於普通人來說,60小時不睡覺已經是煎熬,而持續工作60小時,對人甚至機器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吳小莉所在的鳳凰臺只成立了15個月,只有基本的演播工具,甚至連大一點的演播場也沒有,想要舉行一次龐大而意義非凡的演播工作十分艱難。
香港迴歸前十天,鳳凰衛視進行動員大會,老闆要讓全世界都知道,鳳凰衛視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華語衛星電視臺”,而除了鳳凰衛視,世界各地的近8000名記者也來到香港,只等7月1日到來。
6月29日,吳小莉進行最後一次彩排。面對鏡頭,她表現出一貫的熱情與自信,而攝像機倒映出她的臉時,疲憊一閃而過,馬上被更大的熱情淹沒。
鳳凰衛視行政總裁不斷為她打氣,她所負責的中央演播廳,是整個直播環境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不管外場安排了多少人,要準備多少次切鏡,最終都需要她來串聯。
而且主要直播場景也是中央演播廳。
6月30日正午12點,特別報道正式開始,吳小莉跟竇文濤坐在主演播廳,開始了漫長的直播。以中央演播廳為紐帶,場外10個場地陸續切換。
吳小莉一直保持興奮,前幾個小時還能侃侃而談,後來她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只能強迫自己保持狀態。
很多人在開播時看到吳小莉的節目,晚上睡了一覺,第二天看到她還在直播。她的母親看後很擔心,事後打電話詢問,對自己的女兒心疼不已。
持續直播讓吳小莉身心俱疲,長時間帶妝直播,使得她臉上出現了嚴重的過敏現象。這些沒有動搖她的目標。
直播結束後,大家長嘆一口氣,終於可以回家休息了,而此時吳小莉茫然地看著鏡頭,心中竟然有些失落感。
《香港迴歸世紀報道-60小時播不停》是除中央電視臺,第二長的直播報道。鳳凰臺順利借勢發展,一路向前衝,從一個只成立了15個月的小電臺迅速成長,在名氣與規模上有了質的飛躍。吳小莉、竇文濤的名字也被更多人熟知。
三、記者會上的偏愛
1998年,朱鎔基總理正式上任,隨即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任後第一次記者招待會。領導人換屆是世界矚目的大事,剛報道完兩會的吳小莉沒有馬上回香港,她要在北京等待採訪機會,果然,朱鎔基總理的記者招待會邀請函來了。
記者招待會跟一對一訪談不同,所有記者的問題都不能重複,像國內經濟發展或國外局勢看法這類千篇一律的問題,基本輪不到她提出就會有人率先問出。
在採訪朱鎔基總理前,吳小莉查閱了大量資料,試圖瞭解朱鎔基總理的行事風格跟工作態度。
面對即將到來的記者招待會,吳小莉心中既緊張又興奮。
會上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採訪者可能會因為各種顧忌選擇更穩妥的問題。但朱鎔基總理一向有話直說,而吳小莉也是隻問大膽的問題。當直率的人遇到大膽的問題,會出現什麼狀況?
吳小莉很早就進入會場,選好位置等待招待會開場。當時現場聚集了600多名國內外記者,問答環節只能選擇性地挑部分記者的問題。
吳小莉坐在前排顯眼的位置,近距離看著朱鎔基總理走上臺,眼神一一掠過臺下的記者,他用鏗鏘有力的聲音講話時,臉上沒有一絲情緒波動。
吳小莉一看見朱鎔基總理,就知道自己準備的問題會得到不錯的反饋。
在記者問答環節,前排的吳小莉舉著手,一邊看著總理,一邊想象接著來要以怎樣的措辭提問。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中排跟後排的記者先後被點到名字,而她好不容易坐在前排,卻沒有被主持人看到,這不免讓她心中焦急。
眼看記者招待會已經過去2/3,吳小莉被點名的機會越來越少,主持人似乎沒有往她這邊看的意思。
這時朱鎔基總理忽然說道:“你們注意一下鳳凰衛視臺的吳小莉小姐好不好,給她一個機會,我很喜歡看她的節目。”
吳小莉看見總理微笑著看向她,不禁鬆了口氣,終於到她提問了。吳小莉腦海中思緒飛轉,先感謝朱鎔基總理的肯定,才把兩個問題一起丟擲來。
香港迴歸後馬上進入經濟調整期,上下浮動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只靠自己調整是不行的,吳小莉想知道“中央政府對於香港的經濟的困難和困境,會採取什麼樣具體的措施來加以支援?”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大家都關注的問題,香港迴歸後遇到了經濟問題,以後澳門迴歸後,可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朱鎔基總理的回答代表中央對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態度。
一般像國家級記者招待會,不會給記者第二次發言的機會,問出第一個問題後,吳小莉接著說:“外界有人說您是‘鐵面宰相’,或者說‘經濟沙皇’,想請您談談您在進行改革過程當中的心路歷程,有沒有曾經想過沮喪?想要放棄過?”
朱鎔基總理朝她點了點頭,略一思忖,說道:“只要香港特區行政政府向中國中央政府提出要求,中央政府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保護它的聯絡匯率制度。至於我本人,沒有什麼好說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吳小莉的問題很巧妙,既讓大家瞭解了中央的態度,也以一個“個人”的角度深挖出朱鎔基總理的內心獨白。
記者招待會結束後,吳小莉一改自信與興奮的狀態,平靜地離開會場。她不過分關注自己,而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新聞上。
果然,吳小莉的名字很快火遍全國,連香港股市也因此大漲了340點。有人稱她的提問是“一問動京城”,也有人說她是“一個讓香港股市上升了300點的女人”。更多的新聞願意說她“一夜爆紅”。
其實不管大家怎麼看她,吳小莉給自己的定位還是新聞記者,即使後來她升到鳳凰臺管理層,依然活躍在一線。
同年4月,朱鎔基總理訪問歐洲,他看到人群中的吳小莉,笑著打趣道:“你現在可真是火啊。”吳小莉受寵若驚,想問幾個問題,只是這次總理行程太緊張,對著她擺擺手就離開了。這短短一兩句話的互動,並沒有記者招待會那麼精彩,總理卻表現出了不同於官方場合下的和藹。
所有人在關注她的成功,吳小莉反而更加清醒,她沒有迷失自己,還像往常一樣跟同事去路邊攤吃飯,談到自己的成功時一筆帶過。她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角色,並毫不動搖地履行職責。
從進入華視到鳳凰臺一姐,再到副臺長,吳小莉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又從不背離初衷。在澳門迴歸、千禧跨年、申奧現場,奧運會直播中,都能看到吳小莉的身影。隨著她對記者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所呈現的面貌也更加成熟。
有人問吳小莉為什麼會遇到那麼好的機會,她並不覺得自己是遇到了機會,而是守住自己的內心,事情自然向好的方向發展。她說:“做記者就是要張開眼睛,張開嘴,伸長耳朵,知道目標在哪裡,然後就富有創造力地去實現,朝前走。”
如今,吳小莉已經50多歲,高居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之位,原本可以退居幕後,做些輕鬆的工作。可她還是在一線做採訪,為了當初的目標努力奮鬥。
人的一生或許會面臨很多選擇,有的人在選擇中迷失,有的人選擇堅持。有的人歸於平庸,有的人成了傳奇。吳小莉並不平庸,也不是傳奇。她只是喜歡以記者的角度,告訴大家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