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斌(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程序加快,以提供勞動力為生的外來人口持續向經濟發達的城市群流動。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後,面臨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和心理多方面的適應問題。語言是交流工具,也是工作能力要素,由於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心理、行為的密切關聯,城市“外來工”的語言適應問題就更加突出。有關國外移民的研究也表明,語言問題不僅影響適應和融入過程,外來移民還會體驗到來自移入地的社會排斥。在漢語方言中,粵語和吳語由於受珠三角和長三角地方經濟高度發展的影響成為了強勢方言。作為城市的外來群體,自身方言自然無法與之具有同等功能。
基於功能論的理解,語言具有一定的交流功能,掌握相同的語言,人們就能夠進行相互溝通,實現資訊通達、情感表達,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基於建構論的理解,如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之家”,語言構成了整個世界,不同的語言表徵著不同的群體特徵。由於群體之間存在的地位差異,語言也成為外顯或隱性的一種社會身份標識,從而產生相應的群體與社會認同。
我國學者關於外來工社會排斥的研究大多關注外來工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關係等方面遭遇的社會排斥。從社會心理視角看,社會排斥是一個主客體互動建構的過程,外來工對社會排斥的心理感知比實際的社會排斥更能影響他們的社會融入。此外,社會排斥受人們的人格、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與調節,從而產生不同的排斥水平。
與國外移民面臨的語言適應問題有所不同,我國城市外來工面臨的現實語言差異主要是方言不同。方言差異是否能夠影響城市外來工的社會融入與排斥,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箇中國社會實際課題。在《語言能力與社會排斥——基於長三角、珠三角外來工的調查》一書中,作者伏幹博士首次將“語言能力”作為分析外來工社會排斥的解釋變數,採用全新的視角分析了城市外來工語言能力與社會排斥的關係。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體會: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我們很容易發現周圍人說的都是漢語,但各式各樣;對於帶著不同口音的方言,我們好像聽得懂又不完全懂。一般人雖然不會特別關注這些語言差異及影響,但肯定會不由自主在大腦中進行語言的地域匹配。本書告訴我們,這種無意識的判斷就這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外來工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一種符號,持有相同的語言是一個群體區別於另一個群體的標誌。語言也是一種能力,溝通無障礙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社會互動的基礎,外來工的城市適應離不開語言的互動。就語言的人力資本而言,外來工自身的鄉土方言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降到最小,在社會交往中不被接受的可能性會增大;就語言的符號待徵來講,外來工方言的口音使他們一說話便被識別,從而作為城市“外群體”的一員可能被排斥。作者綜合使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探究了語言能力對城市外來工社會排斥的影響,語言能力是促進外來工社會融合、減少社會排斥的前提與基礎。
透過社會熱點事件、個人親身經歷、實地訪談的案例敘述,作者帶著我們逐漸走進外來工的語言世界,感受他們因語言能力和口音不同在城市生活中所遭遇的社會排斥和心理問題。透過訪談分析發現,打工地語言能力對於外來工具有特別意義,這一能力越高越有利。打工地語言能力既能夠提高人際交流的有效性,也是從勞動力市場中獲得職業回報的競爭資本,還可以整飾外來工的身份,提升社會認同。與當地人交往過程中,語言能力高可以有效地拉近與當地人的社會距離。
外來工:“和當地人在一起,講上海話感覺更融洽,也帶來了一些自信……。”
當地人:“如果外地人和我們之間用上海話交流,那麼我會覺得更親切一點,更認同一點。他要是會上海話會有很多便利,不懂是要吃虧的。”
……
該書原汁原味記錄了很多訪談內容,為讀者呈現了外來工城市融入與社會排斥過程中一幅幅生動的語言生活畫面。透過這些語言片段,一個個訪談物件鮮活地存在於讀者面前。
注重實證研究是該書的一個特點。作者報告了對長三角、珠三角外來工的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透過構建統計模型提取了外來工語言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了外來工社會排斥的基本現狀,對語言和外來工的勞動力市場排斥、社會關係排斥、心理排斥的關係進行了嚴謹深入分析。
語言影響外來工社會排斥的內在機制,一是源自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制度安排和社會選擇的“合法性”建構;二是語言所具有的顯性社會功能和隱性社會功能。基於學理分析,作者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涉及外來工的語言政策思考,從國家政策、實踐融合和語言規劃方面提出建議。如最佳化頂層設計,增加實踐融合,尊重語言差異,改善外來工語言生活現狀,鼓勵外來工提高語言能力,積極融入城市生活。
受宏觀政策與制度的影響,因語言能力而導致的社會排斥既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而造成的社會選擇。從社會心理和個人因素來看,社會排斥又是一個可調節的個體變數,受到個人的認知水平、人格型別、知識素養、行為風格等的影響。作為城市外來工,也應該能在社會發展程序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主動適應和融入當地社會,爭取機會減少排斥。
總體而言,本書開拓了我國外來工社會融入的研究領域,有新的學術發現和思考,可以為社會政策制定者、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和社會語言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鑑與啟示。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