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口大捷是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期間的一次大戰。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紅軍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和英雄頑強的戰鬥精神從中得到充分體現,以後我軍的許多戰鬥,從中都可以看到一些龍源口的影子。
敵軍大舉進犯,氣勢洶洶,志在必得。此時,紅軍已佔據永新縣城。永新是個大縣,人口、地盤、物資、輻射力等條件都好於井岡山。不戰而放棄好不容易得到的縣城甚為可惜。但毛主席著眼全域性,根據敵情我情特點,果斷決定,紅軍全部退守井岡山,依靠龍源口附近的七溪嶺的有利地形阻擊敵人。
龍源口戰鬥大敗敵軍,紅軍乘勢重又奪回永新縣城。不死守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教條,不在乎一地一城的得失,看重的是對敵有生力量殺傷,不在乎一時的名譽,看重的是最終勝利的結局。這和後來暫時放棄延安何其相似。
湘贛敵軍聯合圍剿,根據湘敵比贛敵戰鬥力強,但湘敵是客,贛敵是主,在江西的地盤上,贛敵圍剿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意識更強的特點,毛主席利用其特點和矛盾,作出對湘敵取守勢,對贛敵取攻勢的打法。
湘敵為儲存實力,一路小心翼翼,拖拖拉拉,在贛敵失敗後即棄之不顧,不戰而逃。利用國民黨部隊派性林立,各懷鬼胎,自私自利的特點,我軍在長征、解放戰爭等時期也都對敵採取了區別對待,分而化之,利用矛盾,為我所用的有效措施。
敵佔據七溪嶺一山頭,居高臨下,人數眾多,又有精良的武器,充足的彈藥,要奪下這高地,難度很大。我軍打仗勇猛,但不蠻幹,充滿智慧,遇難啃的骨頭,會一起商量想辦法。王爾琢、林彪、粟裕等人商議後,決定組織敢死隊,採取添油戰術,不停攻擊,不求攻下,但求疲敵。戰鬥異常激烈,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敵人疲極,在我軍停止進攻後,把槍丟在一邊倒頭就睡。一直密切關注戰況的粟裕抓住戰機帶頭衝鋒,衝上山頭擊潰敵人。但因為動作太快,大部隊沒有跟上,只有9人緊隨其後。此時,若停止追擊,敵人看我人少,可能會殺個回馬槍。粟裕可謂是孤膽英雄,他當機立斷,留下六人接應後面的部隊,帶領3人追擊敵人,四個人最後竟押了近一百個俘虜回來。粟裕一戰成名,毛主席也因此稱粟裕打了個“神仙戰”。
在龍源口戰鬥中,出現了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班長馬奕夫。馬奕夫在接近山頭敵人後,甩出幾顆手榴彈,把敵人的幾挺機槍炸得僅剩一挺,自己也中彈倒下。在戰友衝鋒時,這挺機槍又吐出火舌。在身邊已無武器的情況下,馬奕夫一步一步地艱難地爬向敵機槍位置,用最後的力氣,一躍而起,用胸膛擋住機槍的槍口……在井岡山博物館裡,藝術家有雕塑的形式定格了這個壯烈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