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鐘聲敲過,各省臺的春晚也都落下了帷幕,遙想中央電視臺的第一屆春晚,恍然已經39個春秋。
39年來,央視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發展,各省級衛視相繼入局,視覺呈現一年年提高,給觀眾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回憶。縱觀今年春晚,“迴歸”似乎成為了關鍵詞。
向“聯歡”迴歸,以人民為中心
郭沫若、華羅庚、錢學森、老舍、巴金、梅蘭芳……他們歡聚一堂,與郭蘭英、侯寶林等“演員”坐在一起,融在一起,笑在一起,真正地實現了“聯歡”。
今年的山東衛視,讓我們看到了這種“迴歸”。“布鞋校長”李振華、奧運冠軍孫一文,被請上了午夜飯的飯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的院士、博士走上舞臺,成為最閃耀的明星。迴歸聯歡,迴歸溫暖,迴歸感動,就回到了春晚的本質。
向“現實”迴歸,以共情為基礎
節目能夠成功出圈,成為普通百姓的話題,一定是源於現實,符合觀眾認知,並抓住了他們的共情點。河南衛視去年的出圈,就是這種共情的表現。
今年的山東春晚,一個諷刺相聲在小屏端點選過億,形成了自發傳播。這個作品的成功,一是相聲功能本身的迴歸——從最早的“參軍戲”,相聲的諷喻作用就成為了這門藝術的基因,酣暢淋漓的諷刺,總能給觀應提供一個釋放的埠。二是對觀眾的關照,點在了觀眾的“笑穴”上。把觀眾有共情感的經歷,透過藝術誇張表現出來,就是具備了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向“故事”迴歸,關懷普通人的命運
做為向全國觀眾展示本省成就的舞臺,講好自己的故事,是各省春晚的共同追求。
東方衛視用虛擬人物"國風曉明“展示上海的科技感,湖南衛視《蘭陵戰歌——中幡》,向觀眾安利國家級非遺“中幡”,山東衛視則把黃河故事、鄉村振興故事透過舞蹈、小品等形式搬上了舞臺。
所以,一群院士博士的“業餘”歌聲可以戳中人心,一首多年前的老歌《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讓人流下熱淚。讓人感動、感慨的,永遠是節目背後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
往深一層看,迴歸的背後是目信。
對文化自信,所以可以把國潮、把國粹用更適合現代表達的方式呈現;對道路自信,所以可以用更多元的甚至“帶刺”的方式,去關照現實;對中國夢自信,所以才會把人民放到舞臺中心。
畢竟——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為民幸福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