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課題:
如何給3歲寶寶介紹中秋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早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咱們的孩子有必要學習、傳承民族的節日傳統文化。
如此特別的節日,你會如何陪孩子度過?又會如何給3歲左右的孩子介紹中秋節?
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讀詠月唐詩?猜燈謎?
如果擔心自己無法用語言的方式分享給孩子,不妨從簡單的節日儀式感著手,讓孩子感受“原來中秋節是這樣過的”。
02
帶孩子回憶你的童年
回想自己小時候,媽媽並沒有正兒八經地給我介紹什麼是中秋節。
只是每當節日臨近,媽媽就會組織我們幾位小朋友一起做綠豆糕,採購月餅、紅石榴、林檎、柚子、蘋果、糕餅等“祭月”物資。
中秋節當晚,我們會在陽臺面向明月擺放“祭品”,點上蓮花燈,上香,開始“祭月”。
小朋友們在月光下點起煙花、打起燈籠,嬉笑玩耍;
大人們則在旁邊喝茶聊天,舉杯邀明月,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或者給親戚們打電話嘮家常。
沒有一言一語的節日介紹,但我們卻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
- 有些水果只有中秋節快到了才有——生活常識認知
- 幫大人制作節日糕點——參與體驗節日的儀式感
- 我們有特定的節日儀式——瞭解體會本地的風俗文化
- 這是家人團聚、遠親問候的日子——領略節日的文化精髓
03
帶孩子參與、體會簡單的儀式感
當媽媽後,我也非常認真對待每個大大小小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寶長大後,也能像我一樣,回憶起許多“我們”共同的回憶。
大寶3歲那年的中秋,在學校和小朋友們一起做了綠豆糕,老師還給孩子們安排了潮汕的功夫茶具學習沖茶泡茶,邊吃糕點邊喝茶。今年還安排了中秋主題的繪畫課,小朋友們也是成就感滿滿。
中秋節當晚,我帶著她到外婆家,一起參與“祭月”儀式。在我和爸爸的陪伴下,點起小煙花,喝功夫茶吃月餅。
我們還把橘子挖空,穿上一根繩子,放上蠟燭,簡單的中秋小橘燈就做好了,很是應景。
那晚小姨指著明月,告訴她有位美麗的仙子叫嫦娥,和她的小兔子住在月亮上面。懵懂的她傻傻地盯著月亮看了半響,不知道當時小腦袋瓜在想些什麼。
今年中秋節還沒到,小傢伙已經開始嚮往,我才發現原來經過去年的中秋節體驗,她對中秋節已經有了自己的體會和理解。
所以,除了“刻意的培養”,生活中的豐富體驗,同樣可以讓孩子有所收穫。
04
陪孩子“看”月亮
培養觀察力,啟蒙探索欲
別看我經常分享關於玩具育兒的陪玩乾貨,平常生活中媽媽們偶爾也想偷偷懶,我也不例外。
有時陪孩子散步或者“無所事事”時,我總會問孩子,“你看天空上那朵雲,像什麼?”、“你看伯伯的菜園子又種了什麼新菜?”
這個“偷懶”的互動方式,不用動什麼腦筯,卻能輕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中秋節前後,大人不妨陪孩子觀察月亮變化。
賞月時,我們可以問孩子:
“今天的月亮是不是又大又圓?”
“月亮每天都這麼圓嗎?”
“月亮不圓的時候是被誰吃掉了嗎?”
“是月亮在動還是雲在動?”
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知識儲備無法回答孩子這些問題,這樣引導豈不是給自己“挖坑”嗎?
其實不然。有了這些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的積累之後,我們可以透過繪本,帶孩子從書本中獲取答案。
我們給孩子講繪本(比如:《爸爸,我要月亮》、《月亮的味道》、《帶著月亮去散步》、《月亮不見了》等)時,就能用“擴散性思維”,調動孩子將繪本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觀察以及體驗聯絡起來,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和學習有效率,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來源於生活,
孩子又感興趣,
對學齡前孩子的知識啟蒙會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