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擁有高學歷,接受系統的文化課薰陶,有百利而無一害。
中國短道速滑隊在本屆冬奧會上,為中國奪得首金,備受關注。據報道,本次代表中國隊參加短道速滑比賽的10名運動健兒中,7人就讀或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
儘管擁有高學歷與此次奪冠是否存在因果關聯,尚需論證,但中國奧運健兒擁有高學歷的越來越多,本身就是值得稱道的佳話。
一談到運動員,不少人抱持偏見,認為搞體育的大都“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是成見,經不起推敲。稍加梳理可發現,中國奧運健兒中,高學歷的為數不少,有想法有思想的更是不勝列舉。新華社體育部評選2021年中國十佳運動員,楊倩、蘇炳添、施廷懋、馬龍、鞏立姣、谷愛凌、呂小軍、張雨霏、汪順、陳雨菲榜上有名。楊倩是清華大學的,馬龍是上海交大的,蘇炳添是暨南大學副教授、也是北京體育大學的在讀博士,施廷懋是西南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需要釐清的是,這些運動員得以進入名校,除了在體育方面有特長,在學業方面同樣不凡,而絕非“混”進去的。比如馬龍早在2011年就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他的碩士畢業論文名為《中國未來乒超營銷策略研究》,據業內人士稱,該論文頗為專業。至於蘇炳添就更不用說了,在業內他是公認的專家型運動員。
應該看到,競技體育比拼的往往是天賦,是努力程度,是現場發揮,學歷不高也有可能摘金奪銀。比如天才少女、中國國家跳水隊運動員全紅嬋,在東京奧運會上一跳驚人,要論學歷,她曾就讀於湛江市體育運動學校,後入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學歷不算顯赫,這不妨礙她頻頻摘金奪銀。
但很顯然,運動員擁有高學歷,接受較為系統的文化課薰陶,有百利而無一害。有專家說過,體育是以力服人,更是以智服人,體育競賽是智商、情商、動商的結合。運動員透過文化學習,既開闊視野,也能使內心強大,更能在賽場上利用自身的智慧取得優勢和先機。
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腳踏車女子公路賽冠軍的是奧地利選手安娜·基森霍芙。此人是不折不扣的超級學霸,據報道,安娜是一名數學博士後,參加腳踏車比賽是其業餘愛好。出生於1991年的她,2014年才開始從事腳踏車賽這項運動。安娜能夠一步一步站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與她的專業知識分不開——利用自身的數學優勢,她根據東京天氣情況,制定了科學的騎行策略,並在衝刺階段實行精準出擊。如此說來,安娜奪冠確與自身專業有關。
其實,即便不是為了在賽場上摘金奪銀,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擁有相應的學歷,也可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出彩人生。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明確提出,引導運動員進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和深造,並透過高校畢業生渠道實現職業轉換。該通知還指出,引導運動員選擇與體育管理、運動訓練、體育教育、體育產業等相關的體育專業,提高體育工作的組織與管理能力。由是觀之,運動員有學習和深造的權利,更有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現實需求。
高學歷不等於高素質,但高素質離不了專業能力和學業知識。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短道速滑隊運動員擁有高學歷應成為風向標,期待更多的運動員都有本科學歷、碩士學歷,乃至博士學歷。當然,不能惟學歷馬首是瞻,真正擁有人文素養尤為關鍵。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王石川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紅星新聞 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