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光,傢俱圈都叫他老侯哥。
12年前,他創立了「多少」,中國最早的原創中式傢俱品牌之一。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大家常掛在嘴邊。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已在《道德經》寫下:少則得,多則惑。
這也為「多少」,注入了一種品格。
如今,他把30家門店,開遍全國。多年過去,老侯哥見證著新中式的發展。
他是一位父親,有四個孩子,最大的愛好,便是陪他們玩。
他是生意人,可藉此實現良多,達則兼濟,窮則獨善。
也是策展人,為了讓大家認知紅木的稀缺,不斷髮動設計師們介入紅木傢俱領域,用當代設計來延續傳統工藝並保護珍稀木種。
老侯哥更是設計師,曾輾轉多個專業,汽車設計、平面設計…
最終,找到熱愛,在英國鑽研傢俱設計。
2003年,他回國創業,開創一家設計公司,回憶起那段經歷,他自嘲當年的自己像一個“騙子”。
沒真正做過一件事,認知無法達到三維。
“當設計師還不瞭解製造、生產線、銷售、市場、客戶,沒有摸爬滾打10年以上,就說要做設計公司
我覺得都是騙子,也許不自知
後來我們決定騙自己一下,便做了品牌”
他一直堅信,設計師要做閉環,這樣才算完整。
一個產品,當從頭到尾你自己說了算,便會開始在意每一點的投入、瑕疵和小小增長。
角色轉變,認知也跟著天翻地覆,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當我們在做多少的時候,相當於真的開始懷孕了,生娃了。我才對怎麼生娃養娃,有發言權。”
以下為侯正光自述
多 少
為什麼做中式傢俱?
我們是一家小公司。如果讓投資人看報表,對方也許笑笑,轉身離去。
然而我們無比熱愛這件事情,沒有被逼,並不痛苦,從不質疑。
沒倒退過,哪怕進步很慢。
剛開始的時候,懵懵懂懂地只是在不斷探索更個性的表達方式。甚至刻意迴避傳統。
後來發現,中式在市場的佔比,實在太小了。
這個狀態是不正常的,扭曲的,自卑的。
行業裡的主體款型,還是偏美式的,需求量大到嚇人。
那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我們從不排斥。
然而中國有厚重的歷史。
當物質條件具備,精神文化復甦。
我們太需要把中國優秀的東西,重新加工展示給同伴們。
所以我們要大聲說,我們是中國人,在做中國文化相關的產品設計。
歷經12年,慢慢得到現在的結果。
作為中國原創傢俱及傳統文化最早的推動者之一,我們覺得極其幸運。
因為所有的訊號都在傳達,我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
不管來自時代、國家、市場、客戶,我們獲得的認可越來越多。
傢俱是時間
我很反對把傢俱歸為時尚產物。
時尚,意味著註定過時,你要不停更換。
我們認為傢俱是時間,越慢越好,長久使用。
永不時尚,也就永不過時。
我經常會問,為什麼要設計一把新椅子?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把椅子,我還真不信,就缺你這一把。
我們在生產的有五六把椅子,存在的理由,還做不到唯一性。
但這是對設計師的終極拷問,為什麼要做新東西?以前的都不能用了嗎?
每次做新傢俱都會追問一下,有沒有必要。
當了解到有真實需求,才會動手去做。
近5年,大家都愛喝茶,要在家裡做茶室。
我們做茶具雖然很早,但到目前也只出了三四套。
設計的意義就是解決需求。
如何能讓空間真正成為家人的溝通紐帶,停留更長時間,是我們真正在意的。
新中式
新中式是硬的
近幾年,新中式是個高頻詞。
新中式傢俱真的很硬。我相信沒幾個人喜歡硬的東西。
但我們可以做個對比。
你有一把硬木椅子,一個小時就坐不住了,會起來活動一下。
好像小時候一堂課45分鐘,總要下課休息。
再拿來一把舒適的辦公椅,柔軟可調節。坐上8個小時,你都不覺得累。
這兩把椅子哪個更健康?我認為它們的存在都合理。
只不過那把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容易讓你產生極端惰性,導致不健康。
而這把硬木椅子,讓你沒有機會不健康。
當然,硬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還要照顧到當代人的生理和心理習慣。
400年前的明式傢俱,沒法照應到我們現在。這必須要靠年輕的設計師動腦筋。
設計基因是宋式、明式
生物有基因,設計也一樣。設計的基因,就是文化,國家的文脈。
這個基因一定會在某一天發芽,長出來,影響你的行動。
年輕的時候,不顯性,很自我,要堅持不一樣。
慢慢長大後,基因起作用。
你會不由自主重新認識它。
除了文化復興,強大的基因也讓大家殊途同歸,不僅是傢俱,幾乎所有門類,都會主動創造一些變化。
所有的新中式,都可以溯源到古時某幾件產品上去。
從400年前,回到現在。
我們做傢俱,基因來自宋式和明式傢俱,那是非常明確的DNA。
明式傢俱,是公認的頂峰。
幾百年前,就把極簡做到極致。
材料上選擇最硬的木頭,極堅韌,用材極小,體量極細。
偏執的中國人,為了讓硬木傢俱的使用更持久、更自然,還會不斷研究榫卯。
魂魄是硬木,骨架是榫卯。
拋去虛的,就看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足夠讓人震撼。
傳 承
珍貴的紅木
三年前,我參與組織了一個設計展,REd展。
當時邀請了十位重要設計師,設計紅木傢俱。
我年輕的時候很排斥紅木傢俱,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甚至都不想看一眼。
現在發現,這樣的傢俱太有智慧,從硬度到質感都無可替代。
紅木是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正如象牙。
象牙可以再長,但紅木不可再生。
一棵紅木的生長要成百上千年,砍了就沒了。
本就極其難得,工廠製作紅木傢俱時,往往又會取其最好的一部分使用,每一組傢俱便更加珍貴。
而紅木圈相對保守,圈裡人對故宮裡的每一件都滾瓜爛熟。
也許正是保守,才將其延續得如此完整。
可是放眼如今的紅木傢俱市場,一片蕭條,存量巨大,讓人十分難受。
如何讓年輕人能夠接受紅木傢俱,是關乎傳統硬木傢俱傳承延續的重要命題。
這需要更多設計師參與其中,用更合理的方式使用紅木,被市場所接受。
這也是我策展的本意。
新思路和保守派進行幾番對碰,最後還是產生了幾件優秀作品。
這過程很值得,這種磨合也不止於一次,需要更長時間去成長髮展。
未來某一天,中國紅木傢俱會回到當代生活中。
也許不是以非常明顯的面貌,哪怕是一個小榫卯、一小片紅木,出現在你的傢俱裡,那就是在發生延續了。
沒有經得起推敲的想法,我們不敢用紅木。
倒是會拿一些紅木廢料,拼接做成產品,因為我們認為它還有極大使用價值。
材料稀缺,人工複雜,綜合因素導致中式傢俱像奢侈品一樣,它值得相應的價格。
貴,就可以少買一點,用得更久一點。
宜家很便宜,在全世界做到價格一致,這是最難的商業模式。
站在金字塔底,把大眾人群作為目標消費群,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
用發現和溫故,代替創新
說到傳承傳統文化,勢必會聽到創新一詞。
如今創新,十分口號化,能不能多談談發現?
沒有發現,何談創新,我更在意溫故而知新。
不要總說結果,多談談路徑和方法論何不更好?
這個時代總是過度鼓勵0到1的事情,只有極少數劃時代的天才,才能去做。有幾個愛因斯坦和牛頓呢?
就好像鼓勵大學生創業,哪有那麼容易成功?
畢業後選擇一個製造型公司。去生產線、打樣車間、銷售渠道認真待一待,最後再去設計部。10年後,再去考慮創業。
你必須走完這個路徑,對製造業充分理解,才能紮紮實實地從0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