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鮮為人知的地方
■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 特約記者 袁 帥
站臺上,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人們將一年裡的歡笑和淚水統統裝進行囊,期盼著春天的到來。
從高空俯瞰,載滿遊子的火車馳騁在神州大地上,繁忙的鐵路網結成絲絲紅線,編織出一個巨大的“中國結”。此刻,沒有什麼詞語比“團圓”更能牽動人心。
視線隨著歸鄉的火車漸行漸遠,火箭軍某導彈旅四級軍士長丁蘇皖撥通了手中的電話。與以往一樣,丁蘇皖選擇留在部隊過年。
電話另一端,身在安徽淮南的妻子張璐璐正在準備年夜飯。聚少離多的時光裡,妻子獨自面對著生活的壓力。作為軍嫂,她更加明白守望的意義。
剛結婚時,張璐璐曾問丈夫:“這次要去多久?要去哪裡?”
丁蘇皖的回答,是長長的沉默。
在這個衛星導航定位如此發達的時代,依舊有許許多多中國軍人無法告訴家人自己準確的位置。
思念,是每逢佳節到來時,許多中國軍人對家人的回答——
聯勤保障部隊某基地倉庫,上士盧濤正在進行年前最後一次物資檢查。油料清點完畢,他抬頭仰望,星空浩瀚無垠。此刻,哨所裡歡慶新春的喜悅,應該跟他家中一樣。凜冽的北風和點點星光,將他的思念帶回故鄉。
西部高原某導彈陣地,火箭軍某旅發射營營長李積成剛剛接到命令,帶領官兵再一次向大漠深處挺進。夜色之中,蜿蜒前行的車隊燈光閃爍。那忽明忽暗的亮光,將李積成的思緒拉回到家門口的小巷。
冰雪封凍的高原之巔,新疆軍區某合成團下士姜濤告別自己的家人,跋涉4200餘公里休假歸隊。站在自己的哨位上,他忽然覺得眼前的雪山格外親切。不知不覺中,這裡已經成了他另一個家。
堅守,是許多中國軍人對使命的回答——
祖國東部某軍用機場,一架架戰鷹在黃昏中歸航。空軍飛行員鄭亮走下戰機,重新踏上陸地。此刻,神州大地的城鎮村落,人們正沉浸在新春的喜慶熱鬧中。他們不知道,頭頂有多少像鄭亮一樣的空軍飛行員,在人們視線看不到的高空劃出守望的航跡。
晉北呂梁山脈深處,武警山西總隊忻州支隊某中隊班長陳漲磊站得筆直,他擔負著西氣東輸管道核心哨位的執勤任務。此刻,千里之外的家鄉早已霓虹閃閃、煙花璀璨。城裡城外,那點亮夜色的萬家燈火,正是他堅守的意義所在。
離祖國大陸幾千公里的海面上,執行海軍第40批護航任務的呼和浩特艦正在加速行駛。跨越波瀾壯闊的大海,一位海軍軍士疊了幾隻紙船。小小的紙船上,寫著他的新年願望——“為祖國保駕護航”。
在雪域高原,在萬里長空,在寂靜深海……當我們習慣用資料標定座標,無數中國軍人依然堅守在“那鮮為人知的地方”。
新年前夕,習主席釋出2022年新年賀詞。“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矢志強軍、保家衛國……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鬥,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回望這一年,中國軍人用鐵一般的擔當書寫了忠誠畫卷,綻放出這個時代裡的信仰之光。
時雪洗去塵垢,惠風驅散寒冬。新春到來之際,人民軍隊在“那鮮為人知的地方”守護著萬家燈火。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