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2021屆高考生現在已經步入大學,成為了一名大一新生。好多同學在最開始選擇報考院校時,感覺學院不如大學好。
很多同學容易產生這種固定思維,實際上不能這麼理解,比如我們國家外交學院,雖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實力在大學當中依舊不可小覷,那麼學院和大學到底有什麼差別?
“大學”和“學院”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別等畢業才知道
我國有一部專門針對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規,叫做《高等教育法》,在這部法律中規定大學和學院都是高等教育學府,都擁有著強勁教學能力。
從整體對高校要求來看,我國對於大學要求更多,這不能說明大學就比學院好在哪裡。在中國有很多學院,他們以專業水平過硬,學科科研水平強著稱,其實在某個程度上要比部分大學專業好。
根據我國教育部發布修改後的相關規定來看,大學和學院主要區別在以下幾方面:
規模大小有區別:國家規定達到大學水平在校生需要達到8000人以上,學院相對來說規模就要小,在校人數在5000人以上就可以。除了學生人數,在學科專業數量上的不同,也是區別之一,學院至少有一個學科專業,大學至少有三個。
師資力量的區別:根據相關規定,學院在職教師人數至少要280人。在這280人當中,研究生學歷人數應占比高於30%。職稱在副高階以上教師人數高於30%,職稱在正教授以上的教師至少要10人。
大學對師資力量要求更為嚴格,在所有在職老師當中,研究生學歷人數要超過一半,博士學位教師不少於20%,擁有高階職稱教師人數至少為400人,擁有正教授職稱的教師至少100人。
科研成果的區別:在科研成果要求上,大學和學院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專業數量不同,大學科研成果質量和數量,都會比學院要多,所以在學生的固定思維中,感覺大學相比學院總體實力要強。
就像上面提到的大學未必都比學院好,我國有很多實力水平非常高的學院,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央美術學院、外教學院等,能考上的人,自身綜合素質也都比較高。
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綜合實力。部分學院也在擴大著自己的辦學規模,逐漸轉變成了大學。
所以學生如果大學讀了某某學院,不用感到自卑,大學後才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時候。考研和考專升本,都是提高自身水平的渠道。學歷雖重要,但走上社之後,學歷也不是唯一條件。
擁有高學歷自然是有了進入大企業的敲門磚,但最後能不能留下來,還是要看自身綜合素質。如果不想考研或專升本不成功的同學,更要在這方面注意。多去社會上歷練自己,積累經驗。
分析:學生在高考報考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在選擇適合自己大學時,不能只看分數,需要看自己分數,所對應的在全省排名的位置。新高考改革後,考生檢視自己位次,首先要看歷史或物理科目組合中的位次,可以去查閱高考一分一段統計表,再結合自己心儀學校去進行分數匹配。
在選擇學校時,可以先明確自己的偏好,比如地域的偏好或專業上的偏好,把這些列出來作為自己備選項。
當確定自己備選大學後,從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專業或研究方向上,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院校。當同學在9月1號進入了校園後,如果發現自己所選擇大學,和自己剛開始所想不一樣,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進入大學之後,會發現沒有人會督促你的生活,想要緩解開學焦慮,自己一定要有一個詳細的計劃。雖然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按部就班的來,會讓自己心情平靜很多。
在面對困難時,如果一開始就想的是自己做不到,那麼這件事情很可能就會失敗,所以在面對開學焦慮時,遇到困難也不要害怕,給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心裡想著我能行,那麼就一定能夠度過難關。
很多同學現在已經失去了記日記的習慣,如果不想動筆去記錄,自己一天事情和心情的變化,那麼可以嘗試著去開一個網路日誌,把自己每天變化記錄下來,回看時知道自己的錯在哪裡,也會記得自己獲得了哪些小確幸。
總之同學進入大學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不要害怕,雖然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在人際交往上變得更加複雜,但同學只要不怕困難、積累經驗,大學絕對是鍛鍊你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