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好的鄰里關係是高質量生活的必需品
近日在騰訊新聞看到一段影片,西安疫情,當大家都因疫情隔離物資短缺時,一男子卻收到韓國鄰居送的一推車送物資,男子隨後回贈小炒肉。疫情突發狀態下,食物和日用品瞬間變得物以稀為貴,鄰居送來的這一車物資無疑是雪中送碳顯得尤其珍貴。引無數網友羨慕稱遇到了“中國好鄰居”。
鄰里關係由來已久,據《左傳》雲:“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當時的人們就把處理好鄰國關係當作治國寶器,重要程度不可小覷。除此之外,現代鄰里關係也被賦予了更深意義。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間見面打個招呼,有事互相幫一把,不僅使生活更加方便,而且能夠傳遞一種濃濃的暖意。
鄰里相親相愛,空巢老人生活有保障。
七八十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產生的現代1小+2夫妻+4老人的家庭結構,給人是中年的女子贍養照顧老人帶來了很大挑戰,尤其當年老的父母不和女子同住時,父母頭疼腦熱往往最能幫得上忙的就是鄰居了。
在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鄰里間就透過“窗簾約定”這一“暗號”,確認空巢老人平安。他們採用一對一或是多對一的方式,約定每天早晨以窗簾為訊號,在約定的時間內,若沒有看到老人拉開窗簾,志願者會第一時間來到老人家裡瞭解檢視情況。空巢老人一旦發病,若無人發現並及時採取救治措施,後果不堪設想。除了社群關懷、子女常問候、上門探視外,鄰里守望不失為一條不錯的出路。
出手相助,危急時刻鄰里見真情。
去年9月央視新聞影片號報道,江蘇常州一店鋪凌晨起火,夫妻二人被困二樓呼喊求救。鄰居劉宗見發現後,連鞋都來不及穿,光腳趕去施救。他迅速翻牆爬上旁邊的平房,用瓦片砸開防盜窗將兩人成功救出。隨後,消防員趕到將火撲滅。水火無情,搶救需爭分奪秒,此時鄰居出手相助更顯珍貴。
化干戈為玉帛,和睦相處傳佳話。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 要他趕緊返鄉想辦法整治鄰居一下,為家族撈回面子。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迅速給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反覆說明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並在信尾神采飛揚地寫了四句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後深有感觸,迅速與鄰家修好,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相讓三尺宅基地。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守望互助,共建和諧社會。
朋友在外工作,每次打電話提醒父母注意身體時,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隔壁的燕姐常來串門,前院的東子每天幫忙搬進搬出的晾曬臘味,左鄰右舍和和睦睦的,讓他安心工作。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美好鄰里關係。
和諧鄰里關係是良好社會關係的基礎,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自古以來,中國人非常重視鄰里關係,古語“百萬買宅、千萬買鄰”,體現了人們對鄰里關係的重視,也表明了好鄰居的重要性。平等、和諧、友善、團結、互助的良好鄰里關係,是絕大部分人所樂意的。遠親不如近鄰,良好的鄰里關係不僅有助於各自的生活、學*和工作,也可以在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有助於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安定團結。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強調,“遠親不如近鄰。”這是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的一個樸素的生活道理。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大國外交,我們都不可能獨來獨往,若是能和比鄰而居的人和睦相處,營造溫馨的生活環境,心情舒暢,才能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