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15及殲-8II這兩款戰機單從外觀看確實很像,一度覺得這倆是不是兄弟,或者蘇聯當年有沒有私下給過我們什麼技術造出同款機型。不過真正往細了看就沒這麼簡單了,飛機都是一個機身加兩個翅膀,為了追求某些共同的任務要求,最後在氣動佈局上總能殊途同歸。
和當年雙方經常使用的米格戰機相比,殲-8II和蘇-15都罕見的採用兩側進氣佈局,前者改進自米格-21戰鬥機,後者改進自蘇-11戰鬥機。加上機頭雷達罩後,整機顯得又長又瘦,專業高空高速截擊而生定位相同造型就基本相似。
蘇-15“細嘴瓶”,是一款單座雙發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機,由蘇霍伊設計局出品。1967年開始入役裝備蘇聯防空軍,用來替換蘇-9、蘇-11,以及雅克-25等,雖然效能不怎麼樣卻一直用到1993年才全面退役。蘇-15具體在大類上還有兩種型號,包括常規戰鬥型被北約稱之為“細嘴瓶-A”,可以攜帶正常武器裝。以及不安裝雷達,或者不能裝備武器的教練型,既蘇-15UT北約代號“細嘴瓶-C”。
蘇-15戰鬥機
研製背景
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赫魯曉夫相當鍾情於導彈制勝論,因此蘇聯航空工業很多在研飛機專案被終止,同期受影響的也包括航母。整個航空工業處於困難而又蕭條,與此同時西方卻在不斷研發新式戰機,包括遠端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先進戰鬥轟炸機等(B-58“盜賊”等),兩者之間慢慢拉開距離。
為了能夠有效進行應對攔截,現實威脅迫使軍方必須採取應對措施,不過在當時的氛圍下直接研製新式戰機不大可能。因此只能以對現有機型進行現代化改裝,這種方式為國造飛機還得偷偷摸摸進行,選定改進升級目標是蘇-11戰鬥機。採用機頭進氣佈局,和當時的米格系列產品差不多,和後來殲-8採用米格-21拉皮放大差不多。
研製程序
到了這裡要注意一個小細節,冷戰時期蘇聯研製的三軍武器裝備,為了保密使用的很多代號很難看懂。1960年3月,蘇霍伊設計局正式啟動“T-58” 秘密編號新型防空戰鬥機研製,在T-3-8M武器系統(蘇-11)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裝升級,主要為其配備效能更好的機載雷達以及導彈。
當時科研人員提出兩種雷達方案,包括勇士-2以及渦旋機載雷達系統,不過在當時電子工業並不怎麼發達的年代都存在一個共同問題。由於雷達直徑過大根本無法放入蘇-11有限的機頭空間內,本來想小改快速成型,但是由於這種現實中的意外卻無意間誕生了一款兩側進氣新戰機。
1960年11月,蘇霍伊設計局終於明確新式飛機方案,包括裝備“渦旋”雷達、R-40空空導彈,以及和“飛奔”自動操縱系統。而且第一次正式出現蘇-15這個編號,整個截擊武器系統被賦予了蘇-15K-40(T-3-8M3)的代號,同時也意味著該機已經不再是簡單小型。
1961年,由於蘇-7和蘇-9在使用過程事故頻發,調查結果主要問題都出自AL-7F發動機,對此軍方態度強硬要求設計局消除故障。在各種壓力下蘇霍伊設計局做了一個正確決定,在已經確定的T-58專案上使用兩臺R-11F-300型發動機,提高了安全可靠性。雙發大三角翼佈局的新飛機代號T-58D,從此一位有腰身的帥小夥就要誕生,1962年4月首架未安裝雷達的原型機T-58D-1完工,很快就在5月30日完成首飛。
1963年4月,第二架試驗機T-58D-2完工,安裝了勇士-D58雷達以及相關武器系統,機頭安裝錐度為28度的整流罩。同樣很快於5月4日完成試飛,首飛都很成功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不斷測試,畢竟時間不等人美國可是一直在跨越式發展。
1965年4月30日,正式編號確定為蘇-15之後投入批次生產,配套RP-15機載雷達、以及R-98空空導彈。1967年量產型蘇-15戰鬥機終於正式服役,截止到1969年還進行了多輪改進,包括將機載雷達換為“颱風”,R-98導彈升級為R-98M。
蘇-15早期是以蘇-11為基礎改進,後期進行了大調整效能強調高空高速但腿短,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實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1500公里以上。配套武器系統包括機載4個外掛點,可以攜帶兩枚AA-3雷達制導導彈、“蚜蟲”紅外製導近距導彈,以及標配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00發)。
不過儘管蘇-15有著強大的雷達,但和當年蘇聯截擊機一樣卻嚴重依賴地面控制攔截,基本就是地面發現目標通知空中戰機。然後在接收到資訊之後,飛到大致位置再進行攔截,此時才能夠自主發揮蘇-15的專長,看起來安全但戰術上顯得比較吊板。
客機殺手
蘇-15批次入役後一直部署在前沿,但是沒有迎來實戰經歷,反而以尷尬的姿態上過幾次頭版頭條。比如1978年4月20日,擊傷並迫降了一架從巴黎經安克雷奇飛往漢城,然後途中偏離航線大韓航空波音707客機。機上110名乘客以及機組成員,其中有2名被導彈彈片擊中而喪生,還好大部分人得以倖存。
這只是開始,1983年9月1日蘇-15再次攻擊一架從紐約飛往漢城,然後還是途中偏離航線的大韓航空波音747客機。這次客機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機上269名乘客以及機組成員全部喪生,蘇-15成為波音客機最怕碰到的物件。
蘇-15不僅跟大客機過不去,同樣跟小飛機也有不解之緣。1981年7月18日,一架CL-44小型客機從伊朗進入喬治亞,蘇-15在強制迫降未果的情況下,直接發揮戰鬥民族強悍作風將入侵飛機撞下來,然後飛行員還順利跳傘生還。
結語
這是冷戰期間三起影響重大的事件,直接令蘇-15很尷尬帶上“客機屠夫”惡名,其實這跟地面指揮空中截擊戰術也有一定關係,太過吊板影響了飛行員的自主判斷。
另外由於早期蘇-15採用三角翼佈局,和殲-8II一樣註定高空高速,在起飛和著陸過程表現極差。為了進一步提升蘇-15的效能,蘇霍伊設計局隨後進行了翼型升級,然後我們所知道著名的雙三角翼設計在該機上出現,後來殲-7E戰鬥機同樣也採用這種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