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每天瞭解軍事政治知識↑
全面抗戰爆發後的中日士兵標準裝備大致對比
日本士兵:昭5/98式軍服冬夏各一套、襯衫、襪子、略帽(戰鬥帽)配有可拆卸屁簾用於夏季防曬、90式鋼盔、91/95式防毒面具、飯盒、水壺、昭5式行軍揹包、軍鏟、雨衣、急救包、軍毯、冬帽、大衣、綁腿、皮製昭5式編上靴(鞋底有防滑釘,不亞於歐美軍隊同時期的軍鞋)、皮製武裝帶、地下足袋(一種日本特色兩趾膠鞋,俗稱忍者鞋)、帆布雜物挎包、步槍皮彈盒三個,前二後一,總共可攜帶子彈約120發,但日軍士兵一般會在上戰場之前提前裝5發到步槍彈倉裡面,所以總共是125發左右,大正11年式輕機槍(歪把子)射手則需要攜帶更多彈藥,後彈盒側面放有槍油壺、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30式刺刀,97式手榴彈兩枚,揹包內還存有乾糧。
日軍還有罐頭食品供應,最出名的就是國內抗日劇廣為流傳的“牛肉罐頭”,實際上這東西叫牛肉大和煮,是一種牛肉加上一些蔬菜燉成的熟食,又能下飯又能提供維生素和蛋白質,這類罐頭現在日本還有賣的,不僅有牛肉,還有鯨肉。
1939年2月10日,侵佔海南島的日軍士兵在海口街頭,每人都揹著防毒面具
正在吃飯的日軍大佐,水壺不是一般士兵和下級軍官使用的版本,而是佐及以上軍官專屬的將校水壺
而擔任小隊長的高階下士官(軍曹或曹長)還可以配有下士官望遠鏡、95式下士官軍刀、南部14式手槍(也可能是明治26轉輪或者其他)、皮製地圖包。
日軍非後期幾乎不會有軍服嚴重不合身的情況,軍服有一套夏季棉布和一套冬季毛呢,綁腿由毛呢製成,較為舒適且緊貼小腿,在緩解行軍疲勞的同時能有效防止泥水、蟲子進入褲管,這一優點在新加坡戰役中得以體現,在東南亞的密林中,穿著短褲、長襪和短綁腿的英軍士兵的腿經過多日逃竄早已血肉模糊,而日軍絲毫不受影響。
那麼中國士兵呢?
雜牌軍暫時擱置,先說王牌,其實大多所謂的德械師在戰場上的裝備完全與德棍和果粉吹的、國府自己拍的宣傳照以及當代影視作品展現的那種與德軍不相上下的造型出入巨大,就拿最常被吹的88師來說,88師士兵的實際裝備遠沒有《八佰》裡面那樣光鮮亮麗,你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電影裡面因為道具組偷懶直接給李晨等人上了德軍的裝備,,,
那麼88師等等的“王牌”在戰場上實際穿什麼?馬上列清單:
比德軍明顯差遠了好吧,,,,
民國25年式軍服一套、戰鬥帽(仿北歐滑雪帽)、德國M35鋼盔、布鞋(士兵根本穿不到皮鞋,有布鞋穿不讓你穿草鞋就不錯了)、帆布綁腿、皮製武裝帶、雜物挎包、斜挎帆布子彈袋(並不用德式皮彈盒,皮彈盒只有檢閱和衛兵還有教導總隊才用)、脖掛式帆布手榴彈袋、國造木柄手榴彈兩枚,水壺、防毒面具(普及率不怎麼高)、軍毯、民國24式步槍(中正式步騎槍),由於長度遠短於日軍三八式,中正步槍配用了全長575毫米的刺刀。國軍ZB-26輕機槍(捷克造)手也會帶相對更多的彈藥,使用胸掛彈匣袋來裝,通常是四聯或者六聯,ZB-26一個彈匣20發,加上槍上插了一個算下來就是100—140發左右,國軍憲兵等單位的一些士官也有配用毛瑟C96系列手槍(盒子炮)。
八佰裡面李晨使用的德軍裝具,雜物包(也叫麵包袋)、水壺、刺刀、彈盒、全都掛在腰帶上,只有防毒面具罐是背挎,橫在背後,而實際上國軍的標準裝備仿的是日本的,雜物包、水壺均為斜挎式(參考解放軍以前的五花大綁就知道啥意思了),只有刺刀是掛腰帶上的,而彈盒問題剛才我說過了,國軍的防毒面具罐也是斜挎,但不是橫在背後而是垂直於地面。
與其說是德械師,不如說是德盔師,因為全身除了仿毛瑟M1924的槍和一頂盔以外就沒有和德國沾邊的東西了。
防毒面具國軍王牌不是沒有,仿日本的昭5行軍揹包等等很多日軍有的東西也不是沒有,但不是每個部隊都有,更不是每人都有。
王牌中央軍都這樣了,大多地方雜牌軍啥樣可想而知,打草鞋、彈藥短缺、軍服不合身是家常便飯,也就別說其他什麼防毒面具雨衣毯子揹包了,下雨了穿上自己編的蓑衣戴個草帽湊合湊合吧,沒有揹包背個筐也行,褲腰帶?不存在的,隨便找根繩子繫上就行了(雖然日軍也是一根繩,但是人家的繩和褲子是一體的),當時還有相當數量的雜牌軍仍然以漢陽88式步槍(俗稱漢陽造、老套筒)作為主要武器,更令人窒息的是川軍還有不少槍的質量不過關膛線很快就能磨平,壓根打不響或者打不準,頂多嚇嚇老百姓(早在十年對峙時期川軍就已經這樣了,不過根據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記載,川軍的王牌裝備也是很不錯的,但那終究是少數),還有到後面由於資源緊張,國軍不得不用瓷來做帽徽,為了省下更多金屬來造子彈和其他更有必要的物品,主要工業城市紛紛淪陷之後,國府的兵工廠從武漢一路後撤來到了重慶,之後又因為日軍的頻繁轟炸被迫轉移到地下繼續工作,產能毫無疑問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前線軍官還貪汙腐敗,讓國軍本來就不充裕的軍事物資儲備雪上加霜。
至於八路軍,電視劇裡面總拍他們怎麼怎麼苦,實際上在抗戰相峙階段,敵後的八路軍要遠比電視劇裡面拍的艱苦,電視劇裡的八路軍穿清一色的灰布軍服,這對於現實中的八路來說簡直就是一件奢侈的不行的事情,因為當時他們真的連軍服都無法統一,有國府先前支援的草綠、土黃,也有自己做的,灰布軍服應該是來自閻錫山的支援的被服(國軍部隊通常南方穿黃北方穿灰)因為冷而冬裝不夠甚至要扒日本人的大衣來穿,反正什麼樣子的都有,而且無法區分尺碼,乾脆統一按一個規格做,俗稱“二尺半”(建國後50式軍服出來之前我軍軍服一直按照這個標準走),大了自己改,小了另說,但當時的中國鄉下人普遍營養不良,幾乎不會存在衣服小的情況。
還有,八路的繃帶、紗布甚至也要迴圈使用,白求恩醫生為此發明了“十三步消毒法”,讓用過的紗布可以基本上安全再利用,有效節省了醫療物資,幫助根據地挺過了那最艱苦的日子。
當然國軍也有一些裝備比較精良的地方部隊,比如滇軍,裝備了法國亞德里安M1926鋼盔(或許衡量國軍部隊裝備是否精良都是首先看有沒有鋼盔)
有人說戰爭勝負取決於人的問題,那就說個題外話:除了裝備上,官兵素質上日軍亦強於中國軍隊,日軍甲種師團計程車兵雖然都是平民但也都必須至少有小學以上文化水平,能看地圖能看指南針,必要時得會操作迫擊炮和擲彈筒,外加日本資源匱乏所以平日訓練里長官對士兵的射擊精度要求極其嚴格,為了儘量節省彈藥,日軍後彈盒的子彈未經長官允許也是不可以使用的,而中國這邊中央軍裡面大字不識幾個的都大有人在,地方軍裡面不少軍官出身土匪或者軍閥武裝,士兵基本是農民,川軍官兵分不清左右的一群,桂軍更是有士兵連電燈都沒見過拿電燈泡點菸,打槍別說精準,該考慮的是有沒有槍給你背、有沒有子彈給你打的問題,只能說我們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全靠反法西斯陣營的同仇敵愾和先人的堅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