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9軍是瀋陽軍區的王牌軍,前身可以追溯到紅軍時期的紅十五軍團。抗日戰爭時期是新四軍3師,抗戰勝利後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二縱,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整編為東北野戰軍二縱、四野39軍。
1985年,瀋陽軍區39軍整編為合成兵種的集團軍,和38軍、54軍一併作為陸軍三個快速反應的集團軍。1983年5月,39軍軍長和政委同時換人。徐惠滋擔任39軍軍長,宋克達擔任政委。兩人都是四野39軍土生土長的軍職幹部,如果論資歷的話,宋克達比徐惠滋還要老一些。
徐惠滋:由師長越級提拔39軍軍長
1932年12月,徐惠滋出生于山東蓬萊。7歲時,他跟著父母闖關東,來到了遼寧丹東。1948年7月,徐惠滋在瀋陽讀完中學後被騙到了國民黨軍憲兵營當兵。19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東北野戰軍橫掃國民黨軍隊,徐惠滋被解救出來後編入39軍117師349團1連,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在天津戰役中,1連擔任主攻部隊的尖刀連,負責開啟和鞏固突破口、掩護團主力投入縱深戰鬥的任務。在天津城外護城河進攻戰鬥中,徐惠滋冒著槍林彈雨爆破了敵人一個地堡,俘虜了3名敵人,被117師記大功一次,還發了獎章和喜報。
建國前後,徐惠滋隨39軍一路向河南、湖南、廣西進軍,先後參加了宜沙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連續作戰榮立的戰功讓徐惠滋成長為一名排長,並被選為預備黨員。
1950年元旦過後,117師從廣西回到河南淮陽,在抓好治理潁河任務的同時,積極整肅軍紀。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鴨綠江邊。徐惠滋跟隨117師迅速坐火車北上,展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準備工作。
1950年10月19日夜,117師從吉林省長甸河口入朝作戰。在到了鴨綠江對岸的時候,徐惠滋深情地望了一下祖國。在朝期間,徐惠滋先後參加了一至五次戰役,曾在深夜零下25度阻擊聯合國軍,也曾帶領連隊跳進冰冷刺骨的臨津江水追擊美軍和南朝鮮軍,勝利完成了117師賦予的作戰任務。
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後,1953年9月,徐惠滋跟隨349團從新義州回國。在隨後30年的軍旅生涯中,徐惠滋一直在39軍工作,從一名正連職軍官成長為正軍職高階幹部,先後擔任39軍作訓處副處長、偵察處處長、116師副參謀長和117師師長。1983年5月,50歲的徐惠滋由師長越級提拔為軍長。
宋克達:土生土長的39軍政委
1928年7月,宋克達生於江蘇鹽城。雖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還是緊衣縮食送年幼的宋克達上學讀書識字。刻苦學習不僅讓他學到了文化知識,更為他以後幹革命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了他的家鄉,目睹日軍的暴行和新四軍領導的敵後武裝鬥爭,少年宋克達立志長大後參加新四軍。
1944年8月,年滿16歲的宋克達告別父老鄉親參軍入伍。由於文化底子好,剛參軍他就被送到蘇北軍區抗大五分校上學,畢業後分配到了新四軍第3師8旅22團宣傳隊擔任分隊長,時任3師師長就是開國大將黃克誠,位列大將陳賡之前,粟裕、徐海東之後。
經過多次部隊轉隸整編,1948年,宋克達擔任東北2縱4師10團1營3連指導員。此時的徐惠滋才剛剛當兵,但是宋克達已經是連隊指導員,所以說宋克達在39軍的革命資歷比徐惠滋老很多。
1949年,宋克達所在的部隊整編為39軍115師,當時39軍下轄115師、116師、117師和152師,全軍共6.8萬餘人。宋克達和徐惠滋在39軍編成內參加了從北至南的一系列戰役,1950年10月,兩人一同入朝參戰。
抗美援朝期間,宋克達一直從事政工崗位,先後擔任連隊指導員、團政治處幹事。1953年,宋克達擔任了39軍幹部處副處長,此時的徐惠滋還只是一名連隊主官,兩人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從朝鮮回來後,宋克達一步一個腳印,幾乎幹過一名政工領導需要任職的每個崗位。先後擔任了瀋陽軍區幹部部計劃調配科科長、115師344團政委、115師副政委和政委、39軍政治部主任和副政委。1983年5月,54歲的宋克達擔任39軍政委。
兩人誰職務最高?
兩人搭班子兩年多時間,1985年百萬大裁軍,徐惠滋從軍長直接被任命為常務副總參謀長,官至大軍區級別。宋克達被任命為瀋陽軍區副政委,成為一名副大軍區級幹部。
徐惠滋在擔任了10年副總參謀長職務後,1995年7月調任軍事科學院擔任院長。宋克達於1987年11月擔任瀋陽軍區政委,1993年12月,年滿65歲退出領導崗位。從兩人最後職務來說,兩人職務是平級,都是正大軍區級,但是徐惠滋晉升為上將,宋克達是中將,所以徐惠滋職務還是高於宋克達。
讓人惋惜的是,在退役兩年後,1995年7月,宋克達因病在瀋陽逝世,享年67歲。2005年1月,徐惠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向兩位將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