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庫存眼看告急。
香玉把電影院門檻都踏破了,也沒樂呵幾次。
在家炫了N筐砂糖橘後,決定還是刷刷劇。
剛好最近開播了一部新國產劇,網友的幾條評論,突然勾起了我的興致。
於是,連肝10集,結果笑得我根本停不下來。
今天就讓香玉來給大家安利一把——
《我要和你做兄弟》
導演田宇。
怪不得。
兩年前的寶藏國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正是出自這個85後新銳導演之手
無流量,無熱搜,開播兩週,空降豆瓣國產劇榜單第一,讓無數人為它瘋狂自來水。
豆瓣高贊評論這樣說:
「這要是個韓劇評分估計9.0+
《我要和你做兄弟》是導演田宇的續作。
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
不變的,是大碴子味的東北鐵原縣(虛構地名)。
以及,充滿煙火氣的搞笑青春。
「輕鬆」的青春
一開場,就是派出所訓話。
兩個男人一大一小,在民警面前互相鬥嘴。
「你不追,我能跑麼」
「你不跑,我能追你麼」
不知道的以為是追賊。
實際上,這是一對父子。
兒子,17歲,離家出走,去北京找媽。
老子,43歲,還像個大半孩子。
這個家庭的矛盾,在第一場戲就展露無遺。
同時也奠定了整部劇的基調 —— 喜劇。
前幾年的國產青春劇,為啥大家不愛看?
太懸浮、太苦逼了。
動不動就是墮胎、車禍、三角戀。
《我要和你做兄弟》在劇情上,沒有抓馬的反轉再反轉。
而是用輕鬆搞笑的方式,呈現青春裡各種令人捧腹的日常。
男主角高陽,是一個典型的「中二學渣」。
成績不好,卻總能來事搞怪。
有一回,高陽的褲子破了。
好面子的他為了掩飾尷尬,很快想出了一個妙招——
交叉走位。
這滑稽的走路方式,瞬間讓香玉笑出了鵝叫。
同學們也一臉莫名其妙,調侃問他:
「你老夾個大腚幹哈呀」
高陽則一副故作深沉樣回答:
「男人,需要成熟穩重」
由於爸爸是體育老師,高陽從小就跟學校裡的老師打成一片。
被語文老師批評,還沒個正經。
直接稱呼老師為「老吳」。
校長更是高陽爸爸的舊同學和好兄弟,還住在高陽家樓上。
高陽一天三頓,有兩頓在校長家吃。
平時惹個小禍啥的,就一把抱住校長褲子不撒手。
一天,班裡轉來了一個新學生。
高陽聽說是個女生,長得很漂亮,像王祖賢。
立馬一臉壞笑地跑去老師那裡獻殷勤,順便看看新同學真面目。
這一看,就兩眼直勾勾地看傻了。
但萬萬沒想到,這女生是到隔壁班的。
來自己班的,是個少言寡語、背景神秘的男生,讓高陽大失所望。
新同學名叫葉曉文。
不僅跟自己坐了同桌,還住進了自己家裡,成了室友。
從此,兩人開始了一段雞飛狗跳的「兄弟」生活。
高陽成天吊兒郎當,沒心思學習,有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
在他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離開家庭,去北京創業,成了企業家。
所以,高陽總想著有機會去北京讀書,見到媽媽。
後來,媽媽說好要把他轉學去北京,結果又臨時變卦。
高陽感覺自己再次被媽媽拋棄,傷心了好一陣子。
高陽在雨裡等媽媽
在這之後,高陽在房間裡搗鼓了很久沒出來。
爸爸一度擔心他想不開。
結果門一開,新人物成功解鎖。
昔日的「中二學渣」,突然轉型成「好好學生」。
帶上黑框平鏡,穿上板正的白襯衫。
開口閉口就是「我悟了」「我是一個通透的人」。
本來還為高陽感到難過,結果這意想不到的一幕成功讓我蚌埠住了。
彈幕也是一片哈哈哈哈哈哈。
以及「我的母語是無語」。
除了主角高陽是個戲精小可愛,其他同學配角也都很會來事。
比如高陽的青梅竹馬——「鐵原搞笑女」貝貝。
貝貝其實是朝鮮族人。
有一位韓語學習小組的同學來搭訕貝貝閨蜜,在她們面前拽韓語。
結果被貝貝噴出一連串的地道韓語,全面吊打。
閨蜜對貝貝一頓猛誇:
「貝貝,你還會韓語呢」
貝貝一臉不屑,又扯回了東北腔:
「啥韓語,我是朝鮮族的,家鄉話平時不樂意說」
貝貝打小就喜歡高陽,但後者卻總對她愛答不理。
劇中用小劇場的形式,再現了貝貝腦海裡天馬行空的小幻想。
幻想中,穿成大人模樣的她,已經成了高陽的妻子。
下班回家,看高陽和兄弟在家喝酒,她氣得不行。
看兄弟做了一桌好菜,又開心得不得了。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愛情也不是這部青春劇的重點。
對於少男少女心思的呈現,沒有各種狗血和撕逼,反而是各種懵懂和玩笑。
導演把青春的煩惱與傷痛,巧妙地用喜劇元素包裹起來。
讓人產生共鳴的同時,又笑到頭掉。
看到這些,哪個不會回憶起整日為作業苦惱,大口吃路邊攤的曾經呢。
雖然我們的經歷不一定和劇中人物完全重合,但一定會想起自己的青春記憶。
「時代」的青春
故事的設定,是2005年的高中。
2005年,距離北京奧運會還有3年。
校廣播臺宣傳奧運,省裡組織各學校開展體育比賽。
這些情節,都烘托出了當時「全民迎奧運」的真實氛圍。
至於校園場景,更是藏著許多勾起回憶的小細節。
比如,課桌上高高壘起的書本和筆記。
課堂上傳遞的各種小紙條,小暗號。
課間數不盡的小零食。
這一切,都讓人感覺像「穿越」時空一樣,感受世紀初的青春模樣。
除了時代氛圍做得好,地域特色也很到位。
像上學路上一直冒著煙的工業區,舊鐵軌,學校家屬大院……
更別說,還有鐵鍋燉、奶糕各種東北特色菜。
都散發著濃濃的東北小鎮風情。
就連每一集的小標題,都設計成與懷舊場景融為一體。
而且出現的方式也很巧妙,每次都能帶來驚喜。
比如第四集,「意想不到的新生活」,寫在了一張福紙上。
第五集,「我們是兄弟」,是操場上的宣傳欄。
第十集,「常立志,無長志」,則藏在了黑板報裡。
當然,氛圍做得再實,也是烘托作用。
最關鍵的,還是在劇情和人物上擺脫懸浮。
《我要和你做兄弟》中所反映出來的青春陣痛,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連。
小鎮出生的高陽媽媽,渴望成就自己的事業。
恰逢90年代「下海潮」,她離婚後獨自去北京闖蕩,最終成為了著名企業的老總。
她無疑是當時女性創業者的代表,但同時也放棄了陪伴子女和家庭。
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陪伴,總是難以兩全。
高陽的室友葉曉文,之所以少言寡語,其實是因為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父母都是東北油田裡的職工。
葉曉文5歲時,父母因為一次油田事故,雙雙殉職。
因此,他比同齡人有著更加成熟的心智和孤僻的性格。
同時,這樣的故事也暗中呈現了90年代末東北重工業發展的縮影。
還有,貝貝家是少數民族,有二胎優惠政策。
在那個都是獨生子女的時代,她反而要獨自面對二胎弟弟的煩惱。
弟弟出生後,獲得了父母更多的關愛和注意,讓自己備感冷落。
平時在校園裡大大咧咧的她,回到家後也有說不出的酸楚。
這些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家庭命運與青春憂愁,都設計得合情合理,真實自然。
讓8090後的觀眾們,總能從中感受到相似的共鳴。
「迷茫」的青春
《我要和你做兄弟》是個喜劇,但它絲毫沒有迴避青春必然的迷茫。
橫衝直撞的青春期少年們,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家庭的牢籠和創傷。
高陽和爸爸兩個人,都是典型的暴脾氣,水火不容。
高陽鐵了心的要去北京,投奔媽媽。
爸爸一萬個不願意,百般阻撓。
口口聲聲說,怕影響他學習。
實際上,根本就是捨不得。
但東北大老爺們,要說出這種話,比上天還難。
於是爸爸想了個辦法,帶高陽和葉曉文,一起去湖邊露營。
夜深了,三人圍坐在篝火旁。
爸爸本來想和高陽敘敘舊,說說不去北京的事。
但忸怩了半天,還是沒能開口。
一晚上就這樣過去了。
第二天的回程,父子二人依然是無盡的沉默。
高陽坐在車後座上,回想起小時候,回想起昨晚上和葉曉文的對話。
「我其實知道他捨不得我」
中國家庭中,父與子的關係,向來是神秘的。
他們相顧無言,似乎永遠充斥著壓制和反抗。
他們之間,「愛」幾乎是個難以啟齒的字眼。
高陽和爸爸,是父子,是兄弟,是師生。
三重關係的疊加,愛與恨的交織就更加複雜。
此外,高陽從小就缺少母愛。
當初爸媽離婚時,媽媽要帶他走。
他賭氣,希望媽媽別走,就此和爸爸一起留了下來。
十幾年過去了,媽媽幾次說要回來接他,但幾次都食言。
反反覆覆的期望和失望,構成了高陽青春永遠的痛。
母愛的缺失,父愛的忸怩。
高陽大大咧咧的性格背後,是一再的挫敗和失落。
好兄弟葉曉文的出現,為父子二人的關係,增添了一抹潤滑劑。
葉曉文是孤兒。
高陽父子二人的嬉笑吵鬧,在他眼裡反而是一種渴求而不得的溫暖。
不同的家庭創傷,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也造就了不同的情感需求。
當然,除了家庭以外,青春最大的迷茫是未來的不確定。
高陽機靈又調皮,但這種孩子往往比較晚熟。
去北京的期望落空後,他似乎一夜長大,開始思考未來要做什麼,但成長的過程一波三折。
讀書、音樂、模特、大明星,都試了個遍,卻各種半途而廢。
好在,有內斂沉穩的葉曉文在背後不斷逼著高陽前進。
二人在成長路上相互鼓勵,相互扶持。
兄弟情誼,也在青春的流逝中變得愈發濃烈。
再比如,高陽的一位好友夢想唱歌。
因為他父母都是二人轉演員出身,從小耳濡目染。
但他的阻力也是父母。
因為父母走過這條路,知道不好走,更不想讓自己孩子重蹈覆轍。
至於高陽的死對頭,目標本來是足球。
但是因為打架被開除出球隊,再加上成績也不好。
所以父母對他未來的安排,就是和自己一樣,開小巴車。
這便是真實的青春期。
校草校花,學霸學神,畢竟是少數。
絕大多數平凡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但同樣有探索,有掙扎,有暢想。
在大人們看不見的地方,在平淡混雜的日子裡,獨自茁壯成長。
真實的青春裡,沒有狗血,沒有撕逼,沒有符號般的人設。
更多的,是日常瑣碎中的酸澀和熱烈。
現代思想大師列斐伏爾說:
「日常生活固然有其頑固的習慣性、重複性、保守性這些普通平常的特性。但同時也有超常的驚人的活力,和瞬間式的無限的創造能力。」
如果,國產青春劇都能夠像這樣,在青春的日常瑣碎裡,挖掘出「驚人的活力瞬間」。
那麼,國產青春劇才是真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