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應用層面來說,需要高效能本的使用者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玩遊戲;另一則以專業應用為主,包含影片編輯及特效製作、2D/3D設計渲染、影象處理等。與此同時,這兩類使用者都需要強悍的處理器和強力獨顯,而後者對便攜性有更高要求——於是,ROG幻16這類相對輕薄,又兼顧多種需求的高效能本就誕生了。它既是專業的設計創作本,也可說它是較輕薄的遊戲本,而我們更願意用“輕薄全能”去定義它。
我們之前評測過11代酷睿i7款ROG 幻16,所以這裡對該機的外觀、工藝特性等不再花太多筆墨。新款ROG幻16的最大特色是搭載了全新的12代酷睿i9 12900H處理器以及RTX 3070Ti獨顯,所以我們的著墨重點是處理器和顯示卡的效能(變化)!
測試機配置與規格:
■螢幕:16英寸2560×1600 165Hz高刷100% DCI-P3高色域500nit高亮屏
■處理器:酷睿i9 12900H(6大核8小核共20執行緒,大核最高單核睿頻5GHz)
■記憶體:16GB DDR5 4800板載+16GB DDR5 4800插槽
■顯示卡:RTX 3070Ti 8GB獨顯+Iris Xe(96EU)集顯
■硬碟:1TB PCIe4.0×4 SSD(內有第二根M.2插槽可供擴充套件)
■無線網絡卡:英特爾WiFi6E無線網絡卡AX211+藍芽
■有線網絡卡:Realtek 2.5Gbps
■左介面:電源口、HDMI2.0b口、RJ-45 2.5Gbps有線網口、USB3.1 10Gbps大口、Thunderbolt4口、USB 3.1 Type-C 10Gbps口(支援DP1.4和100W PD)、3.5mm複合音訊口
■右介面:TF讀卡器口、USB3.1 10Gbps大口
■其他功能:IR人臉識別登入
■重量:實測2.09kg(含90Wh電池)+0.73kg(線纜和240W介面卡)
價格:請參考京東銷售頁面的準確配置和價格
第12代酷睿i9 12900H基本資訊
我們的評測機搭載的是高階的i9 12900H,6個P核(效能核,簡稱大核)、8個E核(效能核,簡稱小核),且由於大核有超執行緒,所以總計是12+8=20個執行緒。
▲裝置管理器和CPU-Z的處理器資訊。注意,其工藝製程為10nm,而官方名稱是“Intel 7”,大體意思是“電晶體密度可匹敵競爭對手7nm的水平”。
如先前的文章所述,這種“大小核組合的架構”是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第一次採用,而其具體的任務排程和分配機制,則由英特爾設計底層,Win11作業系統具體從應用層進行操作。說簡單點就是:12代酷睿,搭配Win11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大家要注意,伴隨著全新大小核架構,12代酷睿H還迎來了集顯示卡的質變,從之前孱弱的UHD Graphics變成了Iris Xe Graphics,也就是採用了和11代酷睿U類似的集顯——i5搭載的是80EU款,i7/i9搭載的是96EU款。透過之前的輕薄本(平臺)測試大家已經知道,Iris Xe不僅可參與到很多專業計算中去,還具備一定的遊戲性,也將大幅提升12代酷睿H平臺的功用和效能。
i9 12900H穩定功率釋放110W左右,整機功率160W+
在英特爾官方規格中,i9 12900H的理論最大功率是115W,而ROG幻16在設定“增強”效能模式下,可讓這顆處理器穩定地跑在110W左右,基本發揮滿了i9 12900H的效能。
▲室溫18℃,單考處理器30分鐘,其功率釋放(封裝功率)依然穩定在110W左右(最低105W,最高112W),頻率方面,大核4.2GHz左右,小核3.2GHz左右。處理器內部溫度,不同核心在82℃~95℃波動。注意,此時整機電錶功率在160W出頭(包含了2.5K高刷屏功耗、主機板、記憶體、硬碟等)。
TIPS:如果室溫高於20℃,長期考機後處理器封裝功率可能會降到95W左右。
PK 11代i9 11980HK滿功率款,最大效能提升達45%
很巧,我們近期為大家展現過“滿功率釋放(應用功率可達125W)的第11代酷睿i9 11980HK”的生猛表現(當時對比的銳龍R9,點這裡檢視),這裡正好對位比較。
●先看基準測試部分:
▲CPU-Z的單核成績直線起飛到811.1分——之前大部分移動處理器單核要上600分都有難度。多核得分則高達8605.8分。作為對比,i9 11980HK的得分是657.6/6453.8,12代酷睿i9單核領先23.3%,多核領先33.3%!
▲Cinebench渲染測試是基於3D建模和渲染軟體Cinema 4D的,所以其成績非常具有專業應用代表性。在R15上,民用級移動處理器的成績首次突破了3000分,而11代酷睿i7 11800H得分在2100分左右,11代i9 11980HK滿功率輸出也只有2349分,i9 12900H對位領先高達31.1%!而在耗時較長的R20和R23測試上,也有至少25.5%的效能提升。
●接下去是實際應用測試: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Blender進行遊戲場景、VR/AR場景、影片特效的製作和渲染,所以它的渲染測試很有價值。而Blender 2.79b的CPU渲染僅呼叫CPU資源,不動用任何GPU資源(包含集顯和獨顯),所以該測試多年沿用下來,能夠非常直觀地反映處理器CPU部分的效能進步。在這項測試中,i9 12900HK的耗時只用了2分55秒,較i9 11980HK少17.1%。而我們記得,最初我們引入該應用測試時,筆記本處理器耗時都在12分鐘以上。
▲Cinema 4D是產品設計、廣告宣傳設計和影片特效製作中常用的建模和渲染軟體,也是Cinebench R12/R20/R23的“源程式”。我們一如既往使用Cinema 4D渲染2秒的汽車動畫,共計51幀畫面。
從功率監控來看,i9 12900H在渲染的全過程中都保持了很高的功率/頻率,大核頻率4.1GHz,小核頻率3.2GHz,而單幀渲染時間從i9 11980HK的24秒左右降到了17~18秒。整體耗時僅用了15分54秒。而i9 11980HK的整體耗時為19分51秒。12代酷睿少耗時20%!
做完了3D渲染類應用比較,讓我們回到如今年輕人常用的Premiere Pro影片剪輯、製作上,以及Media Encoder影片轉碼▼:
這裡要先做個特別提示,由於12代處理器太新了,所以我們測試用的Pr 2022還暫不支援英特爾集顯的硬體編碼,所以,無論你選擇何種方案(處理器方案、OpenCL方案、CUDA方案),加之Pr會預設優先呼叫獨顯,RTX獨顯都會深度參與其中,效率非常高。
▲這是採用CPU方案的影片剪輯(匯出)截圖,集顯主要用於解碼,3070Ti用於編碼,所以可看到CPU、集顯、獨顯都在工作,最終耗時僅28秒,效率極高。而實際上,無論是選擇OpenCL方案還是CUDA方案,效率都差不多,都在28秒~31秒。
但要進行對比,這裡卻存在另外一個問題:Pr對記憶體容量、獨顯效能都非常敏感。我們的12代酷睿H評測機是32GB記憶體(2×16GB)+RTX 3070Ti(功率120W);而先前對比用的11代酷睿i9 11980HK機型為64GB記憶體(2×32GB)+RTX 3080(165W)。所以這樣對比其實很不公平,為此,我們只能調整一下對比策略,遮蔽獨顯,單純較量處理器效能(其實依然存在兩個不公平性:第一,12代酷睿H的集顯Iris Xe無法充分呼叫;第二,記憶體劣勢依然無法消除)。
▲但即便存在不公平性,12代酷睿依然在影片剪輯環節勝出。而隨著後續支援的完善,我們相信優勢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而Pr部分還有第二種應用:特效影片製作!不同於用一堆已有的影片素材進行時間軸的組合,特效影片的製作是“無中生有”,用一堆超清照片組合成一個影片,而且還有各種轉場特效。在RTX獨顯的幫助下(使用CUDA方案),12代酷睿i9 12900H的ROG幻16僅用20秒就完成了這個測試。
而基於之前提到的原因,這依然不能反映“處理器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再度遮蔽獨顯,採用集顯+CPU的形式,選擇OpenCL方案進行比較(依然存在集顯無法充分利用,以及記憶體相對少的劣勢),結果如下▼:
▲這個結果可以較為直觀地體現12代酷睿處理器本身的進步——儘管存在兩個劣勢,但依然少耗時45.4%。如果完全公平較量,相信優勢會進一步擴大。
▲Media Encoder影片轉碼,我們之前介紹過,進入Me 2021版本後,即便選擇CUDA方案,軟體也會讓處理器深度參與,所以CUDA方案的效率達到了誇張的地步!在使用CUDA方案時,4K@60fps《無人機風景》轉碼到FHD@24fps,僅需要2分7秒——即便是64GB記憶體+165W RTX 3080的i9 11980H平臺,也要2分19秒。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這依然不能準確反映處理器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依然遮蔽獨顯,只剩CPU+集顯,PK一把真正的處理器效率差異▼:
▲在沒有獨顯,純粹PK處理器效能時,12代酷睿i9的影片轉碼少耗費38%的時間!
處理器效能部分小結:得益於全新的大小核架構,以及集顯的升級(從UHD升級到了Iris Xe),12代酷睿i9 12900H相較於它的前輩——而且是滿功率釋放的i9 11980HK,效能有了巨幅提升!而這一巨大的領先幅度,也反映了12代酷睿H的整體提升水平——我們將在後續機型的測試中陸續證明。
Iris Xe集顯帶來應用質變
這裡還要補充一些12代酷睿H集顯Iris Xe的測試。前面提到,從UHD到Iris Xe是質變,之前很多輕薄本(平臺)的測試早已證明。而i9 12900H搭載的是96EU的Iris Xe。由於整機散熱規格高,所以它滿功率(20W+)發揮肯定不成問題的!
▲3DMark Time Spy顯示卡成績1587分,Unigine Valley 55fps這兩個成績,也“驗明瞭這款Iris Xe的正身”——的確是和11代酷睿U上的96EU款Iris Xe相同效能!這意味著它不僅能夠在影片剪輯、影片轉碼、高畫質及超清影片播放(解碼效率高,功率低)中一展身手,也使得12代酷睿H即便不用獨顯,也有網遊效能!比如i7和i9的集顯本,就能搞定2560×1440(或1600)解析度的《英雄聯盟》——這徹底避免了集顯酷睿H機型“無法玩遊戲,無法加速專業應用”的尷尬(之前的酷睿H甚至銳龍H集顯機型市場慘淡,就有這方面原因)。
3070Ti和“雙顯三模”
12代酷睿ROG幻16目前有3060顯示卡款預售,而我們的測試款是RTX 3070Ti顯示卡,是RTX 30家族的新顯示卡。
按照NVIDIA提供的官方資訊,RTX 3070Ti的規格在3070和3080之間,視訊記憶體數量同3070一樣是8GB,功率層面也更像3070;但CUDA核心數量卻遠高於3070,更接近於3080。
▲這是3070Ti的GPU-Z資訊,可以看到5888個Shaders,8GB GDDR6視訊記憶體。
而提到獨立顯示卡,這裡要先“插句嘴”。之前我們在評測ROG魔霸新銳時就提出過一個觀點——其實對於高效能獨顯本來說,更多時候,集顯模式的價值比“獨顯直連”更重要,因為它可大幅降低日常應用的整機功耗。當然,也有很多使用者就是喜歡刺激的“滿功率釋放”,喜歡“獨顯直連”。OK,如今的12代酷睿ROG乾脆給使用者提供了“大滿貫”策略——獨顯輸出(它不叫獨顯直連,有一定區別)、混合顯示卡輸出、集顯輸出三種模式都提供了,官方稱謂是“雙顯三模切換技術”。
▲按下ROG鍵啟動《Armoury Crate》(奧創智控中心),左下可設定處理器效能模式,右下設定顯示卡模式。
▲預設狀態,混合顯示卡模式(雙顯示卡模式)。
▲在混合顯示卡模式下,按下面的GPU按鈕,使MSHybrid模式變成“節能”,就遮蔽了獨顯,只保留集顯工作(這時裝置管理器中獨顯都被遮蔽了)。
▲在混合顯示卡模式下,點左上角MUX按鈕,系統會要求重啟。重啟系統後,就進入獨顯輸出模式了!注意,和簡單除暴的遮蔽集顯改為獨顯直連輸出不同,這種獨顯輸出模式下,裝置管理器中依然看得到集顯,且在專業應用中依然可以呼叫集顯——更為智慧合理。另外,獨顯輸出模式下,是無法切換到集顯模式的。
3070Ti單負載最高120W,雙考100W+40~45W
▲不過,ROG幻16有個比較有趣的特性,GPU的輸出功率,在混合顯示卡模式下更高(上圖,HWiNFO64的GPU Power在117W左右;GPU-Z的Board PowerDraw在120W左右);而在獨顯輸出模式下,功率反而要低些(下圖,HWiNFO64的GPU Power在106W左右;GPU-Z的Board Power Draw在104W左右,甚至還會降到95W左右,整體至少低10W功率)。所以,就實際遊戲3D效能和專業3D效能來說,獨顯輸出和混合顯示卡輸出兩種模式的區別不大,有些遊戲和應用甚至混合模式成績更好。因此,就該機來說,我們反而建議大家平時選擇混合顯示卡標準模式。帶出去需要長續航時,則選擇集顯輸出模式。
▲這是室溫20℃雙考30分鐘後的情況,i9 12900H處理器在40W~45W波動,大核頻率2.5GHz左右,小核2GHz左右,溫度77℃最高;RTX 3070Ti的功率保持在100W左右恆定,溫度70.4℃左右,高熱點溫度81.8℃。總體功率表現不錯,而且散熱表現也合格。另外大家無需擔心頻率低的問題,實際遊戲中,無論處理器還是顯示卡的頻率都會高得多。
▲雙考30分鐘後的C面溫度圖。熱量主要分佈主鍵盤區的左側3/5區域,以及C面頂側靠近屏軸處。但是,談得上“有點燙手”的也就是靠近屏軸的頂側;主鍵盤高溫區域,哪怕有48℃、51℃,手摸上去其實並沒有明顯熱感——這一“奇怪現象”,半年前我們評測11代酷睿版ROG幻16時也提到了,或許是C面特殊塗層的功勞——的確是“測起來溫度很高,實際手感至少要低10℃”。而且,該機的主鍵盤區右側2/5區域完全是涼爽的。C面的總體上手感覺相當不錯!
▲ROG幻16的內部構造。散熱規格為雙風扇六熱管。注意,該機記憶體是“板載+插槽”的形式,比如我們的測試機是板載16GB+插槽16GB。如果你購買16GB機型,一定要問清楚是板載16GB,還是板載8GB+插槽8GB。如果是前者,最好自行再購買16GB記憶體湊成2×16GB四通道(DDR4/5記憶體,單根就是雙通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處理器效能。
另外,該機額外提供了一根M.2 2280插槽(不要被白邊短框誤導),可擴容PCIe 4.0 SSD,並能組建RAID 0磁碟整列。
遊戲3D效能及專業應用效能
▲獨顯輸出模式下(100W左右),3DMark Time Spy的顯示卡得分10179分,而130W的3060最高可以跑到8800分左右,前者領先幅度不算太大,看來的確是功率拖了後腿(畢竟滿功率是125W+15W)——但幻16是輕薄全能機型,也不能苛求太多。
▲Unigine2 Superposition基準,預設的FHD@中畫質,19215分;而滿血RTX 3060能跑到15800分。看起來,似乎也領先不多,和巨大的流處理器(CUDA核心)數量差異有些“不成正比”。
▲但進入光線追蹤+DLSS畫質補償測試環節後,差異凸顯了!ROG幻16的光線追蹤成績是29.79fps,而開啟DLSS畫質補償後幀速狂飆到67.98fps。對應的,130W的3060成績是24.04fps和34.43fps——同時開啟光線追蹤和DLSS畫質補償後的幀速差異可達一倍左右。
▼下面是遊戲實測▼
▲FF15的FHD標準畫質得分13325分,滿血版RTX 3060得分在10000分左右,差異有30%,這個遊戲領先較多。
▲《古墓麗影:暗影》1920×1080最高畫質129fps,對應的,滿血3060成績是114fps。而2560×1200解析度下最高畫質成績是83fps。
▲《刺客信條:奧德賽》1920×1200高畫質102fps,對應的,滿功率RTX 3060可跑到93fps。而2560×1600高畫質可跑到80fps。
▲《孤島驚魂:新曙光》1920×1200最高畫質113fps,滿功率RTX 3060的對應設定成績是97fps。而2560×1600最高畫質下,ROG幻16可以跑到72fps。
▲《看門狗:軍團》,儘管我們沒有開啟光追和DLSS的對比成績,但該遊戲本身的光影效果就很出色,對顯示卡的壓力也更大。1920×1200解析度+高畫質,3070Ti可以跑到104fps,而滿功率3060只有82fps,幀數差異達到了26%。另外,2560×1600高畫質,可以跑到76fps。
小結來說,如果各位只是玩普通的3D遊戲,對顯示卡壓力不那麼大的,那麼,功率沒有充分發揮的3070Ti相對於滿血的3060,優勢並不會太大;但現在的新遊戲越來越多的支援光追,且光影效果也明顯提升,這時差異就會凸顯了。
但我還是那句話:光追只是“加分項”,並不能作為“玩”或者“不玩”的依據,我們也並不建議盲目開啟光追,畢竟會對幀速帶來很大影響。在在我個人看來,“不開啟光追+開啟DLSS畫質補償”才是流暢體驗的王道
。
然後來簡單測試一下ROG幻16的3070Ti的專業效能:
▲Blender 2.92版,Cycles引擎,GPU渲染方案,Pavillon Barcelone樣張,ROG幻16的3070Ti,無論在獨顯輸出模式還是混合輸出模式,渲染耗時都是3分30秒。而對應的,滿功率的3060耗時4分8秒,前者少耗時15.3%,差異不算太大——看來,站在專業應用的角度看,顯示卡的功率情況還是很重要的。
續航:本地影片播放最長790分鐘
ROG幻16搭載一塊90Wh電池。我們透過奧創智控中心設定為“集顯輸出模式+靜音(處理器)模式”,40%螢幕亮度+40%音量,斷網,這時整機閒置功率大概在14W左右。而用系統自帶的《電影和電視》全屏播放720P MKV格式《LUCY》,正片續航為790分鐘,即13小時10分鐘左右——這對酷睿H i9高效能本來說算是不錯成績,與老款幻16(11800H+3060)的續航持平。
ROG幻16產品評價:成熟、細節到位、易用性好!
產品部分不用文字贅述了,儘量多用圖,文字簡述。若要看更多關於機器本身的評價,可點這裡看之前的評測。
▲ROG幻16 的A面有斜向打孔裝飾,總共8279個開孔,在特定角度你會發現孔洞中有不同顏色,整體呈現出彩色的條紋(點選看大圖)。
▲螢幕面採用下沉式設計,且螢幕開啟後會墊高機身,給機身下部創造更為充足的進氣空間。
▲幻16秉承了ROG的特色,鍵盤按鍵進行了個性化設計,比如音量增減、麥克風開啟/關閉、奧創智控中心這四個按鍵是獨立在主鍵盤區外的。但有一點與之前的評價相反: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我們發現該機的C面和觸控板還是比較容易沾染指紋(油漬)的,而且觸控板部分的油漬印記不容易清除(觸控板貼個膜,禁用掉,用滑鼠吧)。
▲由於是下沉式轉軸,機身後部不可能佈置介面,所以幻16的介面分佈於左右兩側。大部分介面都佈局在左側,這看起來有些不合理,但仔細分析,還是有考究之處的:粗線纜介面都在左側相對靠後位置。而常用的USB和Type-C口則靠前(靠近使用者),這樣可有效降低粗線纜的干擾。
該機有兩個Type-C口,其中一個是全功能Thunderbolt 4,另一個是支援100WPD充電和DP影片訊號的10GbpsUSB 匯流排口。
另外,該機的左右兩側各一個USB大口都是高規格10Gbps版(11代酷睿款ROG幻16右側USB大口是5Gbps的),算是一個小升級。
還有,該機的網絡卡也相對11代酷睿款進行了升級,無線網絡卡升級到了WiFi6E,英特爾AX211;有線網絡卡也從1000M升級到了2500M!
▲當然了,頂級機型肯定搭載的是疾速的PCIe4.0×4 SSD,這是整機快速響應的重要保障。
最後要再說一下該機的易用性設計。前面我們說到了該機支援“雙顯三模輸出”,這是個不錯的加分項,可滿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場景的需求——我們相信這會引領風潮,比如聯想就已經在開發類似功能了,而這又會引起其他廠商的跟風。
實際上,該機還有一些不錯的易用性設計,比如:在電池供電狀態(不插電時),會預設切換到“靜音”處理器模式(也就是低功率狀態),另外螢幕重新整理率也會從165Hz降到60Hz來省電——而這個螢幕重新整理率自動切換功能是可以開啟或關閉的,各種細節都比較到位。
當然,也有個別不理想的設計,比如對於我們這些做測試的編輯來說,取消PrintScreen按鍵是非常糟糕的(得用Fn+F6組合鍵呼叫截圖工具,然後再選擇擷取的方式),這對於實時截圖,比如遊戲截圖來說完全是噩夢,低效,而且不能獲得實時畫面,並且,某些情況下這個組合功能還會無法使用。
對了,之前我們提到一個“令人困惑的設計”:開機後螢幕上總是顯示“Default”字樣,讓人擔心效能模式沒有設定成功——而實際上,效能設定裡是沒有Default這個選項的。
而答案是:這是ROG的螢幕色彩模式項。透過Fn+V組合鍵,可在包括Vivid(生動/鮮豔)、FPS(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在內的八種模式間快速切換。
結語
12代酷睿H的效能提升異常兇猛!而功率情況相較上一代變化不大。
ROG幻16作為2kg級別的輕薄全能本,充分發揮了12代酷睿H處理器的強大效能,且具備不錯的顯示卡表現。與此同時,該機的介面規格、功能性、易用性表現都很出色。雖然有個別遺憾點,但總體瑕不掩瑜。如果預算較為充足,ROG幻16是12代酷睿H平臺輕薄高效能本的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