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為慢性腎炎,是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的一組腎小球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以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為主,男性多見。多數起病緩慢、隱襲。如果早期不進行干預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最終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多數患者病因不明,據統計僅15%~20%從急性腎小球腎炎轉變而至。較多學者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與急性腎炎之間無肯定的關聯,可能是由於各種細菌、病毒或原蟲等感染透過免疫機制、炎症介質因子及非免疫機制等引起發病。
慢性腎小球腎炎病理改變與病因、病程和型別不同而有差異。可表現為瀰漫性或局灶節段系膜增殖、膜增殖、膜性、微小病變、局灶硬化、晚期腎小球纖維化或不能定型。除腎小球病變外,尚可伴有不同程度腎間質炎症及纖維化,腎間質損害加重了腎功能損害。晚期腎小球腎炎腎皮質變薄、腎小球毛細血管萎縮,發展為玻璃樣變或纖維化,殘存腎小球可代償性增大,腎小管萎縮等。
北京聯科中醫腎病醫院中醫專家張振忠表示,慢性腎小球腎炎早期應該針對其病理型別給予相應的治療,抑制免疫介導炎症、抑制細胞增生、減輕腎臟硬化。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改善或緩解臨床症狀,防治合併症。早期治療主要有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主要是多休息,少勞累,避免使用腎毒性的藥物,監測血壓。無症狀的蛋白尿患者,如果蛋白尿小於0.5g,一般不需要治療。如果蛋白尿在0.5g以上、1g以下,需要用藥物對症治療,如吃利尿劑消腫、降壓藥控制血壓等。表現為腎炎綜合徵患者,需要應用激素或者聯合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中醫治療主要是辨證論治,也可以內外結合、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女子蛋白尿查出慢性腎炎,拖延治療發生腎衰竭
患者xxx,女,37歲。在6年前,2016年,因為自己屬於晚婚,結婚立即有了要孩子的準備。結婚不久就懷孕了,剛懷孕大約三個月的時候,去醫院建檔,需要進行體檢,尿液檢查發現尿蛋白(++),其他一切指標正常,沒有水腫的症狀,血壓也正常。
因為此前患者沒有做過尿液檢查,不知道尿蛋白(++)是懷孕導致的,還是懷孕之前有腎病導致的,只能隨訪觀察。孕期一切正常,順利生下了兒子。生完孩子之後複查,尿蛋白還是(++),醫生進一步檢查,被確診為慢性腎炎。患者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孩子上,覺得腎炎跟鼻炎、咽炎沒有什麼區別,只是身體有點普通炎症。儘管醫生一再告訴患者要到腎臟內科複診,以便及時治療。但是患者始終沒有去,也沒有聽從醫生的勸告去醫院治療,一拖再拖。
休完產假之後,回到單位上班,趕上單位組織體檢。體檢結果顯示尿蛋白(++),血壓140/90毫米汞柱,肌酐123μmoI/L。醫生建議馬上去腎內科就醫治療。但是,患者依然覺得醫生有點大驚小怪,明明自己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說明問題不嚴重,家裡人也認為是帶孩子太累導致的症狀。家人帶患者去一家中醫診所開了中藥調理,服用藥物兩個月,沒見明顯好轉,直接把藥停了。這時候腎臟其實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但又一次被忽視了。
有一天早上,患者上廁所發現排尿特別困難,而且雙眼、雙腿出現了浮腫。在家人的陪同下去醫院做了體檢。結果顯示肌酐升到 268μmoI/L,比去年增高了兩倍多。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去腎內科就醫,B超顯示雙腎輕度萎縮,醫生說目前的情況已經不適合腎活檢,已經發生了輕度腎衰竭,要儘可能延緩腎衰的速度。用西藥治療肌酐沒有明顯下降,中間出現停藥、換藥等,大約一年之後,肌酐上升到 500μmoI/L以上。醫生建議患者在左前臂做內瘻手術,準備做透析。患者猶豫了,後來聽說透析會損傷腎小球,於是選擇了逃避。
沒想到幾個月後,因為重感冒去醫院就醫,檢查發現肌酐漲到了1000μmoI/L以上,醫生馬上做了頸部插管進行透析,肌酐下降後,進行中西醫專家會診,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用西藥控制血壓、尿蛋白等症狀,中藥調理臟腑各器官功能,增強免疫力,抵抗感染,促進體內廢物排洩,促進血液迴圈,改善腎臟內環境,使部分沒有壞死的腎小球恢復功能,清除腎小球濾膜上的沉積物。同時進行營養調理,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綜合治療1個多月,血肌酐降到正常值,停止透析,病情逐漸穩定。出院後繼續服藥,定期複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病情保持穩定。
醫生表示,患者早期發現尿蛋白,其它指標正常,因不明原因沒有處理。其後確診慢性腎炎,缺乏正確認識,又錯過了及時止損的方法。如果患者在第1次確診為慢性腎炎時,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有效地阻止病情發展,就不會出現肌酐升高。但是,患者不重視慢性腎炎,一次次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直到肌酐飆升不得不透析治療。患者曾用過中藥調理,沒有見效可能存在的原因:一是辨證不明或用藥不當;二是病情較重,單純用中藥無法控制病情;三是存在其他急性影響因素,如感冒、慢性炎症、高血壓等,需要西藥控制而沒有用西藥。而到了肌酐升高,甚至出現腎衰竭,單純用西藥或中藥效果都欠佳。因此,需要多種療法綜合治療。
慢性腎炎有哪些早期症狀?
1、眼瞼浮腫。眼瞼浮腫是早期慢性腎炎比較突出的一個症狀,在疾病發生之後,患者體內的水和鈉會增多,此時過多的水會積在體內疏鬆的組織裡,而眼瞼就是疏鬆組織比較多的一個位置,所以早期慢性腎炎的患者是很容易出現眼瞼浮腫現象的,不過這個症狀在活動之後就會逐漸減退。
2、尿中泡沫增多。正常人的尿液當中泡沫是比較少的,但當患上慢性腎炎疾病之後,在病症早期的時候,患者的尿液當中的泡沫就會顯著增多,而且泡沫會相互連線在一起,長時間沒有辦法散去,這種情況說明患者的尿液當中是存在蛋白的,需要儘快到醫院診斷及治療。
3、血尿。慢性腎炎患者,在早期會出現血尿的現象,而血尿可以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肉眼血尿即為肉眼可看見的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樣,混濁且呈紅色,有的患兒尿液中夾有血絲或者血塊,而鏡下血尿則只有在顯微鏡下觀察才可以發現,每高倍視野下紅細胞數大於1個。
4、全身症狀。多數慢性腎炎起病急,並且會有寒戰和發熱的症狀,有時候體溫可達40℃,慢性腎炎病人全身乏力,食慾減退,還伴有噁心、嘔吐、頭痛和腹脹腹痛,血檢中性粒細胞增。
為什麼慢性腎炎會在短期內發生腎衰竭?
慢性腎炎,不管是原發性的還是繼發性的,如果久治不愈,就會逐漸加重,最終發展演變成為慢性腎功能衰竭。而一旦發展到慢性腎功能衰竭階段,病情就會急轉直下,迅速惡化,直至演變成為終末期腎病,終至死亡。如果能早期及時控制慢性腎炎的發生發展,就可以阻止病情向腎衰方向惡化,從而避免發生尿毒症。需要控制的因素:
1、感冒和感染。慢性腎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常常由感冒或感染性疾病所引發。當外來的抗原(細菌或病毒)侵入人體後,人體動員其防禦系統,產生抗體與之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這就是機體的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隨著血液迴圈流經腎臟時,沉積在腎小球的特定部位,破壞了腎小球的通透性,造成白蛋白、紅血球等大分子物質從尿中流失。在慢性腎炎的漫長病程中,每發生一次感冒或感染,這種能導致腎小球損害的免疫反應過程就重複發生一次。而這種反覆發生的免疫反應將會造成腎小球的大量損毀,促使慢性腎炎向慢性腎衰竭轉化。
2、不良飲食。當慢性腎小球腎炎發生後,受損腎小球的濾過膜就好比一張破損了的篩子,滿目瘡痍,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食大量高蛋白食物,就會加重腎臟負擔,促使尿蛋白加速流失。而長期大量地進食高蛋白食物,會使腎臟持續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下,難以得到休息和修復,促使病情逐漸加重。當病情發展到腎功能不全時,進食大量高蛋白食物,會促使血肌酐和尿素氮迅速升高,加速病情惡化。
3、藥物因素。大多數藥物在體內代謝後都要經由腎臟排洩,而某些藥物會對腎臟產生損害。這些藥物可稱為腎毒性藥物。即使一個平素身體健康的人,如果服用了腎毒性藥物,也有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並導致腎功能衰竭。如果一個慢性腎炎患者服用了腎毒性藥物,那麼,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到來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臨床常見的腎毒性藥物主要有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四環素族、先鋒黴素類,以及抗癆藥物等。具有腎毒性的中藥有關木通、防己等,以及含有關木通、防己的中成藥。
4、高血壓。慢性腎小球腎炎過程中可能會繼發高血壓,稱為腎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可導致腎臟損害,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腎炎加重。因為高血壓時,微血管長期處於痙攣和硬化狀態下,造成腎臟缺血和腎小球硬化,是導致腎臟萎縮和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5、高血脂,血液高凝。在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過程中,常常伴見高脂血症,如甘油三脂和膽固醇含量增高。血脂過高時稱為乳糜血癥。高脂血症會加重腎小球微血管的組織損害,嚴重影響病變腎臟的修復。慢性腎炎的另一種伴隨病症是血液的高凝狀態,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易於聚集,直接導致微迴圈障礙,造成腎小球微血管堵塞,腎臟血流灌注不足,是腎臟病變趨向惡化的又一因素。
6、精神不佳。任何疾病的程序都會受到患者精神狀態的影響。良好的精神狀態能夠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發展。反之,精神狀態不佳會導致疾病惡化。慢性腎炎患者,如果患者長期處於一種焦慮、恐懼、憂愁、緊張的情緒中,會降低自身免疫力,促使血壓升高,導致病情惡化。
(約3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