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是大魚大肉後,調劑口味的食物,但對十二歲的楊六斤來說,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的野菜,卻是他唯一的食物來源。
從7歲開始,楊六斤便開始挖野菜吃,他對野菜非常的瞭解,當記者問起野菜時,楊六斤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你看,這種野菜我經常吃,葉子酸酸甜甜的,還有這種野菜只能吃它的根部,而葉子不能吃......”
孩子的樂觀與堅強打動了記者,記者問道:“孩子,你的爸爸媽媽去哪兒了,怎麼捨得讓你吃這種苦。”
原本面帶笑容的楊六斤,臉色突然沉了下來。那麼,這個孩子的父母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會讓他過上這樣的生活呢?
男孩的身世
楊六斤出生於廣西隆林德峨鎮的一個小山村中,因為剛生下來的時候只有六斤,所以他的爺爺就給他起了個六斤的名字。六斤長到六歲的時候,媽媽又生了一個弟弟,六斤非常的高興,對父母說:“等弟弟長大了,我要帶著他去玩。”
這種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六斤的父親突發疾病,驟然去世,六斤的生活就陷入了黑暗當中。六斤的母親剛生完孩子幾個月,無力再撫養承擔一個家庭的重擔,便又找了一個男人,決定帶著孩子改嫁。
但是,那個男人卻因為六斤年紀大了,就算是養了也可能會惦記著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不願意養六斤。六斤的母親為了給自己找個依靠,只能忍痛將六斤留給了他的爺爺奶奶撫養。
六斤的母親是在半夜偷偷走的,六斤一覺醒來後,沒看到母親,便哇哇大哭起來,爺爺奶奶看了非常的心疼,但也沒有辦法,只能好好照顧六斤,盡力補償他。
小六斤也非常的懂事,知道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經常幫他們幹活,可是好景不長,爺爺奶奶在不久後也相繼去世了,年僅七歲的六斤,徹底成為了一個孤兒。
六斤的堂哥孤身一人,看到六斤實在是可憐,便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撫養。但堂哥的生活並不寬裕,不久後便外出打工,六斤年紀太小,沒法跟著他,堂哥便把六斤留在了家中,給他留了一些錢,並囑咐他晚上的時候一定要鎖好門,注意安全。
晚上的時候燈一關,整個房子中,只有六斤一個人,他還只是個孩子,難免會害怕。
這時候他就會想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想起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幸福場景。六斤越想越覺得委屈、難過,隨後便嚎啕大哭,但是並沒有人來安撫他,哭完了之後,六斤便帶著滿臉的淚水進入夢鄉。
不過,時間長了,六斤也就習慣了,他不再害怕一個人睡覺,變得更加堅強,學會了自己洗衣、做飯、照顧自己,每天放學後,別的孩子都能和朋友們在路上玩耍,而六斤卻不敢有絲毫的耽誤,他還要回家給自己做飯。
沒過多久後,家裡的糧食就吃得差不多了,可是堂哥每週只給他十塊錢,這點錢根本不夠他買糧食。
所以,他幾乎全靠到地裡挖野菜為生。剛開始挖野菜的時候,他不瞭解野菜的品種,挖到的都不怎麼好吃,還經常會因此拉肚子,不過經過反覆嘗試後,六斤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小的“野菜專家”。
後來,記者採訪到六斤的時候,六斤特意帶他們到了山上,詳細地介紹了野菜的品種,以及吃法和注意事項。
為了考驗他,記者隨便在山上挖了一種野菜,問道:“六斤,這個野菜好吃嗎?”
六斤笑著說:“好吃啊,酸酸甜甜的。”
記者又拿了一個野菜問道:“那這種呢?”
六斤接在手中仔細看了看說:“這種野菜的根部還挺好吃的,但是葉子不能吃,可以拿去餵豬。”
記者聽完六斤的話後,對野菜的味道產生了好奇,便也嘗試了一下,誰知道剛嚼了兩下後,野菜苦澀的口感便蔓延到了整個口腔中,根本無法下嚥。
可六斤每天吃的就是這樣的食物,吃了整整五年。
受到村民們幫助
六斤的樂觀堅強被村民們看在眼中,感到非常的心疼,大家都願意幫幫這個孩子,給他一些糧食、衣服。
雖然六斤年紀不大,但他記得學校裡的老師曾教過“知恩圖報”這個成語,因此並不敢白拿村民們的幫助,而是主動提出幫助他們幹活來償還。
村民們大多不願意接受,可是六斤卻說:“要是不讓我幫你們幹活,那些衣服和糧食我就不要了。”在六斤的堅持下,村民們只好把家裡放牛、餵豬的活兒交給了他。
六斤幹活的時候非常認真,放牛的時候總是不辭辛苦,跑到野草最肥美的地方,直到牛兒吃飽了之後,六斤才會牽著牛回家。
等到六斤牽著牛回村裡的時候,村裡已經升起了裊裊炊煙,正是吃飯的時候,村民便會邀請六斤留在家裡吃飯,但是六斤覺得自己已經收了別人的東西,不應該再留下吃飯,便一溜煙逃跑了。
之後,六斤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情況,便在放牛的時候帶著飯上山,等到飯點過了,再將牛送到村民的家中。
在上山前,六斤會準備一小盒的米飯,半碗辣椒醬,到了山上後,再挖幾根野菜,用野菜蘸著辣椒醬吃米飯,這是他一天所有的餐食。
六斤還處在長身體的年紀,因為長期吃這樣沒有營養的食物,導致他總是比同齡人瘦小。
不過,偶爾六斤也可以吃點肉,村子的附近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六斤可以到那裡捕魚。捕魚前,六斤會先到地裡挖幾隻蚯蚓,將它們放進幾個塑膠瓶中當誘餌,最後把這些塑膠瓶用繩子穿好,綁在小溪邊的草地上,這樣既能抓到魚,還可以防止瓶子被河水衝跑。
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等待這些魚兒上鉤,在這段時間中,楊六斤通常會在河邊洗澡,他用樹葉當沐浴球,在身上搓來搓去,用洗衣粉當洗髮水在頭上揉搓,不一會兒就會有白色細小的泡沫。
村民們看到這一幕便會問道:“六斤,用洗衣粉搓頭皮不疼嗎?”
六斤邊洗邊回答道:“不疼啊!我都已經習慣用洗衣粉洗頭了,也能洗乾淨的。”
人的頭皮和頭髮是非常脆弱的,用洗衣粉搓衣服的時候都會感覺到手上灼熱的感覺,更何況是頭皮呢?長期用洗衣粉洗頭很可能會導致頭皮發爛,頭髮根部受損,再也長不出頭髮。
但對於貧困的六斤來說,洗衣粉廉價量大,是最好的選擇。
洗完頭髮後,六斤還會在水中玩耍一會兒,這時的他就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不用擔心任何的生計問題。玩得差不多了,六斤的魚也可以收網了,幾乎每個塑膠瓶中都有幾條小魚,六斤看了非常高興。
他趕緊將小魚們全都帶回家,熟練地將灶火點起來,鍋中放油,把魚放進鍋中,隨著一陣“噼裡啪啦”的聲音,小魚乾就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白米飯,六斤吃得非常香。
記者跟隨著六斤的腳步,體驗了他一天的生活後,問道:“六斤,你每天出去放牛、捕魚、挖野菜,會不會覺得很累啊!畢竟你還只是個孩子。”
六斤說:“這有什麼累的啊!我都習慣了。”
記者又問道:“那如果你生病了呢?沒有人幫你抓魚、挖野菜,你要怎麼辦?”
六斤覺得這並不算什麼難題,便十分輕鬆地問答道:“就算是生病也要去啊!不去的話就只能餓著。”
六斤才十二歲,還是需要父母關心、愛護的年紀,但是他卻在生活的磨難中學會了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成長。可六斤從不將自己受過的苦難告訴別人,但是他的手卻十分真實地展現了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
他的手上遍佈著老繭和疤痕,完全不像是一個小孩子的手,記者心疼地問:“這手疼不疼啊?”
六斤想了想回答道:“剛受傷的時候有點疼,但是現在都好了。”
六斤的樂觀與堅強打動了記者,記者接著問道:“六斤,你吃了這麼多苦,會不會埋怨媽媽?有沒有什麼想對她說的話?”
原本面帶笑容的六斤臉色立刻變了,他沉默地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兒才說:“我沒什麼想說的,因為我害怕我媽媽不要我了。”
記者又問道:“那你想不想見媽媽呢?”
六斤有些急切地回答道:“當然想見。”
尋找六斤的母親
為了幫助六斤完成心願,記者四處打聽母親的住處,確定了住址後,便帶著六斤去見他的母親。
當天,六斤非常激動,特意穿了一件相對較新的衣服,跟著記者前往母親的家。因為路上非常泥濘,記者的車幾次陷入到泥地當中,六斤急得下去推車,把自己的衣服弄上了泥點。
六斤扣著衣服上的泥,對記者說:“媽媽不會嫌我太髒吧?”
記者安慰他說:“當然不會了,無論哪個父母有你這樣的孩子,都會感到高興,怎麼會嫌棄你呢?”
六斤臉上露出了笑容,看著窗外,期待著趕緊到母親的身旁。然而等真正見到母親的時候,六斤卻顯得有些扭捏,直到母親伸出雙手,六斤才衝向了母親的懷中,嚎啕大哭起來。
六斤的母親更是傷心,摸著兒子的頭,不斷安撫他,六斤一邊哭一邊說:“媽,你走的時候只帶著弟弟,把我留下來,每次我想你的時候,受到欺負的時候,就在想為什麼你不帶著我走呢?”
母親聽完兒子的話後,心中十分愧疚,並說道:“我去看過你,但是你爺爺家已經沒人了,我以為你被別人帶走了。”
六斤的母親雖然遺憾,但是她卻沒辦法把他留在身邊,她只是給了六斤一些錢,並對他說:“自己好好照顧自己,媽媽沒辦法帶著你生活。”
記者不理解六斤母親的做法,便問道:“您為什麼不能帶著六斤生活呢?”
六斤的母親回答道:“我本以為這輩子都見不到兒子,沒想到他今天來了,但是這裡沒有他的田,沒有他的房子,他很難在這裡立足。”
六斤聽到母親的話後,覺得十分難過,但是他已經不再是六七歲的小孩子了,明白母親的處境,就算是再不捨也只好告別母親,回了家。
母親想再送六斤,但六斤卻懂事地說:“媽,路上不好走,別送了,趕緊回去吧!”
母親聽了這話後,淚如雨下,抱著六斤說:“我可憐的兒子啊!”六斤也抱住了母親,母子兩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就這樣,六斤又孤身一人回到了家。
好在,不久後,記者將六斤的事情進行了報道,六斤身處逆境,但卻能一直保持堅韌樂觀,他美好的精神品質吸引了很多愛心人士的關心。他們給六斤捐款捐物,希望六斤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六斤有了眾人的幫助,再也不是孤身一人,截止2014年6月25日,六斤得到了500多萬的愛心捐款,這些錢將會幫助他讀高中、大學,讓他擁有和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再也不用靠吃野菜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