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河縣哈尼山寨,當旅遊者們絡繹不絕地到寶華、樂育、甲寅等鄉鎮一帶參觀當地美麗的梯田時,許多旅遊者會情不自禁地問:“這麼大的規模、這麼漂亮的哈尼梯田到底是誰先造出來的呢?”這時,只要是上了點年紀的哈尼人就會給客人講述一個美麗動聽的傳說故事。
相傳在1300多年前,紅河縣寶華鄉從一個名叫諾瑪阿美的地方遷徙來了一批民族,這批民族就是現在的哈尼族。當時,他們看到寶華鄉境雖然山高坡陡,卻山清水秀,野獸出沒,是打獵為生的好地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多了,野獸少了,缺衣少食,貧困像一隻猛獸,嚴重威脅著哈尼人的生存。這時,在這個勤勇敢的哈尼族部落中,出現一個英雄,他就是蚌頗。
少年英雄
相傳蚌頗有10個兄弟,他是大哥。10個兄弟個個長得威武雄壯,都是部落裡的打獵能手,大哥蚌頗最出色,只要他看到獵物,箭無虛發,是部落裡的“神箭”。
有一年,部落裡的有好多獵手陸續失蹤,原來是大森林裡來了一頭兇狠的大黑熊,因為森林裡的野獸越來越少,大黑熊飢餓難忍,就伏在森林中專吃獵人。自從獵手們陸續失蹤後,部落裡的人們個個擔驚受怕,不敢再進山打獵。
一天,蚌頗最小的弟弟生病,家裡又沒有儲存的食物,如果不繼續補養,這個弟弟就會被活活餓死。蚌頗想,如果自己帶領其他兄弟一塊上山打獵怕有不測,會有兄弟死於大黑熊之口,不如自己悄悄上山打獵。
天快亮時,蚌頗悄悄獨自上山。突然,他看到一隻野羊在一個水塘邊飲水,他一箭射去,野羊應聲倒地。蚌頗收起弓箭,奔向水塘準備扛著獵物回家救小弟。
正當蚌頗扛起獵物往回走時,突然從樹林中竄出一個更大的獵物,蚌頗一看,嚇出了一身冷汗,這獵物就是那頭吃人無數的大黑熊。由於距離太近,大黑熊來勢兇猛,蚌頗來不及拔出弓箭,大黑熊就張牙舞爪吼著向他撲來。蚌頗來不及多想,丟下野羊,赤手空拳地與大黑熊搏鬥起來。大黑熊力大無窮,它向蚌頗猛撲了幾次,都被蚌頗機智靈巧地閃過。這時,只見大黑熊氣喘噓噓,勁頭比剛才減了許多。當大黑熊再次向他撲來時,蚌頗揪準機會,乘勢騎在大黑熊的背上,雙腿緊緊夾住大黑熊的肚子,拳頭像雨點般地向大黑熊的頭部猛打。正在這時,其他8個兄弟趕來,見大哥騎著大黑熊一陣猛打,先是一驚,然後眾兄弟一湧而上,用刀活生生地把這頭罪大惡極的大黑熊給砍死了。
眾兄弟們個個喘息未定地說:“大哥,剛才嚇死我們了。”
蚌頗說:“你們怎麼進山了?”
眾兄弟們說:“天亮起來,我們兄弟看到大哥不在,心想一定是大哥獨自上山打獵救生病的小弟去了,於是我們就趕緊上山來,沒想到,看到了剛才那驚人的一幕。”
蚌頗說:“謝謝各位兄弟,要是你們不及時趕到,我獨自一人恐怕制服不了這頭兇猛的大黑熊。走,抬著大黑熊與鄉親們分享去。”
蚌頗打死大黑熊有功,被選為“左能(今紅河縣寶華鄉)部落長”。
種植水稻
幾年過去了,蚌頗已經從一個壯夥子成長為一個十分成熟的中年漢子,他和他的父親一樣,同樣生養了10個兒子。
這時,森林裡的野獸更少了,人們不得不吃野菜充飢。
一天,蚌頗帶著兄弟和他的兒子們進山打獵,只打到了幾隻小兔子。當蚌頗來到一個淺水塘邊時,發現淺水塘裡發出一陣陣清香。原來,這是稻穀,蚌頗小心地採回去,他教夫人除去稻殼用水煮成米飯,芳香撲鼻,好吃極了。次日,蚌頗發動部落裡的人去尋找這種水稻。但茫茫崇山峻嶺,哪裡能尋找得到?村民們無獲而歸。
蚌頗想,如果把水稻種留下來,明年種植,這樣,年復一年地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那我們哈尼人不是解決吃飯問題了嗎?蚌頗說幹就幹。從此,哈尼人開始由打獵為生逐漸轉為以農耕為生。
幾年過去了,這種水稻易種易活產量較高比種野菜強多了,但它必須依靠水田才能種植。但寶華鄉地無三尺平,怎樣開墾水田呢?
這天,蚌頗又去察看水稻,當他看到種水稻的土地由於不平整,他妻兒們不得不先挖成臺地再放水種植的情況時,蚌頗心中豁然開朗。他想,如果把高山也挖成臺地,然後再把臺地改成水田,這樣不就可以大面積種植水稻了嗎?蚌頗高興得自言自語地說:“對,就這樣幹,因為這樣開出的水田很像梯子,就叫它梯田。”
從此,蚌頗積極帶領鄉親們大面積開墾梯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開山造田運動在部落中勃勃興起。
開山造田
在寶華鄉開山造田並非易事,特別是遇到那些懸崖峭壁時,引水難,造田更難。
有一次,當部落裡的人集中在一塊開墾梯田時,遇到了一塊堅硬的大石塊,無法把它擊碎造田。這天,太陽當空,村民們個個幹得汗流浹背,中午時分,蚌頗叫鄉親們做飯,為了方便做飯,村民們便在這塊頑石上燒火做飯。突然間,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這時,只聽在燒火做飯的頑石上發出陣陣響聲,原來剛才被火燒過的那塊頑石經過雨淋後,自然裂開了。蚌頗見了,大喜。他說:“以後就用這種方法,凡遇到頑石就先用火燒,再用水潑,這樣就可以戰勝頑石了。”
這一招果然靈驗,哈尼梯田就是這樣開出來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世世代代哈尼人的辛勤勞動,終於開墾出了那輝煌燦爛的哈尼梯田。
在明朝洪武年間,由於蚌頗開田納糧有功,被明朝皇帝封為第一任左能(今紅河縣寶華鄉)土司,並世襲傳22代,500餘年。
據悉,這個傳說並非虛構,有史料證明:清嘉慶年(1796)編的《臨安府志》;還有《元江縣誌》、《紅河縣誌》都有記載:“蚌頗倡導民眾開水渠、造梯田、用耕牛,生產得以發展“的史實。
如今,那一山接一山、一嶺連一嶺的層層梯田,終於成為震驚世界的梯田文化,吸引了許多中外旅遊者前來觀賞。其中寶華鄉“撒瑪壩萬畝梯田”更是氣勢磅礴,被旅遊者稱為“梯田之最。”相傳,寶華鄉“撒瑪壩萬畝梯田”就是蚌頗當年帶領廣大哈尼群眾開山造田的最佳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