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2個重點城市採取“雙集中”供地對企業投拓帶來了前所未有挑戰,房企投資博弈性增加,短期資金池深度成為企業增儲的重要砝碼。2021年,也是近五年來企業面臨生存危機、資金危機最大的一年,融資收緊、企業爆雷帶來信用危機,不斷“撕裂”房企資金的缺口。
集中供地疊加企業資金危機,導致2021年房企投資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全年百強拿地銷售比僅為0.29,創近五年新低。
“上半年不賺錢也要拿地,下半年讓利也不投資”是2021年房企投資真實的縮影。以第一次集中供地為轉折點,全年呈現“先揚後抑”的走勢。二季度在首輪集中供地規模房企“搶跑”策略的帶動下,企業投資積極,TOP50房企單月投資力度在6月達到高峰,但隨之而來的爆雷與資金短缺,導致四季度投資跌入谷底,二三輪中鮮有規模房企、品牌房企出手拿地,“暫停拿地求生存”成為大多數企業共識。
展望2022年,謹慎投資預期難以大幅扭轉,
投資結構性回暖是大機率事件,但仍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預計投資力度需要3-6個月的修復期
。在策略上,城市分化越來越嚴重,對於城市選擇,
堅持長期聚焦人口基本面尚佳、經濟基礎良好、城市軟實力較強的25個核心一二三線城市。
2021年,新增貨值百強門檻為214.4億元,同比微降3%,新增土地價值、新增土地建面的百強門檻分別為83億元和152.8萬平方米,其中金額同比上升13%,建面則降20%。
頭部房企新增投資放緩,但在全行業面臨資金壓力、投資收縮的大背景下,新增貨值的集中度依然維持高位,十強房企新增貨值佔百強的35%,11-20強房企新增貨值佔百強的20%,也就是說,百強新增貨值有一半以上被20強房企獨佔,剩餘80強房企僅能分食45%,強者恆強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圖:2021年銷售百強各梯隊新增貨值集中度
從拿地銷售比變化可窺見今年房企謹慎的投資態度。
2021年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僅為0.25,較去年下降0.12,與2017年的高峰相比則降幅超過50%,並創下近五年新低。
由於大部分規模房企投資仍聚焦一二線,且22個核心城市採取了“雙集中供地”,因此百強房企的投資積極性與雙集中供地的節奏緊密相關。以往年末的拿地高峰並未出現,可見在當前的政策、市場環境下,房企受制於供應端和資金端的壓力,投資風格偏謹慎;另一方面,年末各房企都加大銷售力度,因此整體拿地銷售比進一步降低。
而從銷售50強房企單月投資力度的變化來看,全年呈現“先揚後抑”的走勢。
2017年-2021年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走勢
縱觀2021年百強房企投資表現,由於集中供地帶來的資金壓力,以及融資持續收縮、市場下行等因素共同作用,有超過六成的百強房企拿地金額同比下降,近三成房企同比降幅高達50%。在整體表現低迷之下,仍有部分房企2021年投資保持相對積極、穩健的態勢,主要以國企為主。
集中供地中,企業投資表現也大相徑庭:首輪集中供地中區域深耕型房企、規模房企均表現較為積極,而第二輪、第三輪集中供地中不少民企“隱身”,國企和地方平臺公司成為拿地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2021年房企的融資現金流急劇收縮,“無錢拿地”;另一方面,第二輪集中供地中各城市對拿地自有資金的稽核加強,拿地門檻大幅提升。
根據CRIC統計,百強房企在首輪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額超過9200億元,而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額驟減至3400億元左右,降幅高達63%。
按企業型別來看,民企的降幅最大,第二輪較首輪投資金額下降達83%,第三輪則下降近30%。國企央企第二輪拿地金額較第一輪下降42%,第三輪則繼續較二輪下降41%。隨著融資、土拍政策持續趨緊,民企受影響程度遠比國企央企更加嚴重。
圖:百強房企三輪集中供地拿地金額變化情況(按企業型別,單位:億)
在集中供地的影響下,2021年一二線城市吸收了七成百強房企的投資額,較2020年提升接近10個百分點,房企現金流整體收緊的情況下,核心城市、優質地塊的拿地優先順序進一步提升,且由於集中供地對資金短期佔有量高,不少房企為保證在集中供地拿地,放棄了部分三四線城市拿地的機會。
進入拿地金額TOP20的城市中,有15個是集中供地的試點城市,溫州、佛山、金華、紹興和東莞也進入拿地金額20強城市,未來城市間的市場分化也將更為明顯。
儘管年末部分政策出臺給了市場築底的信心,但從當前企業的銷售以及融資情況來看,依舊面臨較大的困難,銷售、回款、償債是首要任務。所以短期市場觸底反彈的基礎並不牢靠,預計投資力度的修復仍需要經過3-6個月的調整期,謹慎的態度仍是未來投資的主旋律。
當前投資謹慎一方面是源自企業資金鍊出了問題,部分房企為了斷臂求生,勢必會出讓部分專案或地塊,2022年有了更多收併購的機會。收併購依舊是企業繼續保持增長的源動力之一,尤其是優質的現金流專案,符合目前企業發展需求,未來“大魚吃大魚”的情況將變得更加頻繁。
另一方面,投資謹慎一定程度受到了雙集中供地的影響,政策收緊疊加集中出讓,考驗房企現金流的同時,也極大程度限制了企業拿地策略。
2022年,集中供地的22個核心城市仍應是房企關注的重點。在三穩的預期下,未來各城地價仍有下調空間,一旦2022年首輪集中供地熱度低迷,或會出現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下調地價的情況,疊加市場回暖與資金寬鬆的預期,明年第二輪集中供地或是房企補貨的視窗期。
在地塊的選擇上,高價拿地需要嚴格把控風險,戰略性投資的比例同樣需要縮減,未來拿地應該關注地塊的盈利情況,嚴格把控專案資金回籠週期和利潤率,對於資金回籠週期>1年、利潤率<5%地塊大部分房企都需要避而遠之。短期而言,適度的快週轉仍是房企所必需的能力,對於當前行業正在經歷的“寒冬”階段,輕資產、快週轉仍然是第一選擇。
城市選擇上,核心一二線仍是首選,需求充足、人口基數大、經濟、房地產基本面突出使得這些城市潛力巨大。
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投資,從今年“集中供地帶來的擠壓效應,再到下半年與集中供地一損俱損”的走勢看,大部分普通三四線投資價值並不高,企業更應該保持謹慎的態勢,需求透支、購買力不足是這些城市潛在的巨大風險。而城市群內的核心三四線,在政策、產業、人口、經濟等強支撐之下,仍可以看高一線。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行業從白金時代走到青銅時代,規模即將步入無增長階段,城市間的分化也會愈演愈烈,在城市選擇和判斷上需要更加精準。除了城市經濟增長、房地產發展中基建、需求、人口、庫存等“硬指標”外,也需要考慮“城市管控、新經濟、外籍人口入駐、文化演藝”等軟指標。
綜合對比來看,在分化的大背景下,企業應長期聚焦25個核心城市。即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合肥、寧波、無錫、常州、溫州。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廣州、佛山、珠海、東莞。京津冀:北京、天津。成渝城市群的成都、重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長沙,以及西安、鄭州、青島、濟南、廈門等。
表:評判城市未來發展前景指標體系
硬實力指標
結
對於多數房企而言,資金壓力猶如懸頂之劍,投資謹慎的預期難以大幅扭轉,投資力度的恢復仍需3-6個月的修復期,2022年第二輪集中供地或是企業拿地視窗期,但企業間分化會持續,投資主力將仍以國企、央企為主,大部分民企仍應保持謹慎的態勢,在分化的大背景下,企業應長期聚焦核心城市,以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