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數字
從群體創造到個體創造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大量的實踐結果都是群體的勞動成果,到工業時代,流水線等生產模式的推出,群體透過標準化來實現大規模的生產製造,這個場景被廣泛驗證與證實。
資訊化之後,尤其是自動化技術的逐步應用,個體透過工具能夠實現以前較大規模的群體勞動才能完成的任務與目標,那麼標準化就不再是定義人類本身,而是用來定義裝置與機器,或者終端本身。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似乎進入一個迴圈之中,從群體創造力再到迴歸個體的創造力挖掘,智慧最終將為個體創造力的最大化發揮起到最為關鍵的一步。
我這裡談論的個體,不是所有人,而是能夠熟練掌握數字化工具並能夠進行有效整合,或者具備開發數字工具的個體。數字化也存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最後的一公里將有無數個個體在其中發揮作用,而非團隊或者中等偏上規模的企業。
從越來越模組化的SaaS平臺,低程式碼平臺,以及線上協同的設計、多媒體編輯、文字智慧編輯、圖片識別、手寫字識別等諸多線上數字工具,都能夠讓個體充分自己的創造力,結合自媒體平臺,個體創造力正在被最大化挖掘並得到最大化展現。
最近在短影片領域成為現象級的張同學IP,又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經典案例,透過智慧裝置(iPhone)與數字工具(剪映)集合,所有內容都透過智慧裝置完成,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短影片行業的崛起,促使平臺方開發出能夠讓創作者更方便的數字工具,目前幾乎所有的短影片平臺都推出針對移動端的數字工具,隨時隨地便捷進行創作,這是非常重要的趨勢。當然這無形中推動了移動計算領域的發展。
去年剛剛釋出的iPhone 13中,第一次增加了電影效果,其中最大的創新就是能在拍完影片後編輯景深效果,並支援杜比視界拍攝與剪輯,這是第一次在移動裝置中實現這個場景,而新發布的MacBook結合自研晶片更是將推膝上型電腦的效能推上另一個高峰,同時Apple自研晶片能夠讓裝置相容iOS app,這些硬體條件結合雲計算技術,實則對於個體而言,如果能夠充分發揮這些技術產品,就可以無限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這就是我們經常談論的對於個體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無論是創作工具還是創作環境,都在幫助個體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這個場景會在元宇宙時代進一步得到展現,正如前文我們所說的那樣:元宇宙是複雜且龐大的場景,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人類社會的復刻版本,而完成其內在的構建,目前沒有任何公司或者機構具備這個實力,也意味著我們所設想的理想化的元宇宙場景必然是所有參與者建設的結果,小到一個主題,介面,人物,數字資產等,大到一個完整的虛擬空間,都在將個體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從群體到個體過程的轉變,無意中契合了人類對於自身輔助技術發展的思路,無論是無人駕駛技術,還是智慧手臂,甚至包括機器狗等科技成果,最終都指向人類只能透過第三方輔助技術,工具來實現自身物理條件的跨越,最終的暢想就是釋放人類本身,走向完全的自動化,也就是智慧化。
那麼對於地區、國家而言,或者任何一個團體,組織,如果提前釋放出個體的創造力,其競爭力也必將躍居到另一個層次。
當然這些技術場景的背後,是技術組合的結果,畢竟虛擬空間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現實的空間無法等同於虛擬空間那樣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繼而在相對的程度上滿足個體多樣化的需求。
高速通訊網路,3D列印,晶片,雲計算技術,邊緣技術,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的組合,才為元宇宙這樣的複雜系統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超級個體是未來最大的存在形式
超級個體現象最早是在2020年出現的,兩個場景交錯影響觸發了這個結果:
(1)疫情的發生,讓個體的線上時間爆發性增長;
(2)個體線上時長的提升,也意味著消費場景轉向線上。
(3)這些場景促使企業開始思考轉向線上,對數字工具尤其是高效率的數字整合平臺的需求尤為急需,數字工具的普及無形中又為部分個體賦能,無形中促成了超級個體現象的出現,而且這樣的個體案例還會越來越多。
超級個體將是企業與平臺未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過去在直播平臺中的超級個體現象也會反過來影響平臺本身,過去中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等平臺都已經出現類似案例,阿里系的電商平臺也是如此。
但是超級個體對於平臺而言,又會幫助平臺提升使用者粘性,提升傳播效果。所以,未來對於平臺而言如何平衡超級個體與平臺之間的關係,才是非常重要的經營課題。
超級個體的出現,又將影響企業中運營、內容、設計等崗位的人員,每個人都希望成為超級個體,現在面向個體的渠道與平臺選擇非常多,只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很容易產出結果,很多自媒體從業者都有其他的工作。
陳春花教授在《啟用組織:從個體價值到集合智慧》一書中這樣描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切都在重構之中:認知重構,價值重構,思維重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種與之前都完全不一樣的情形出現,那就是管理效率不僅來自分工,更來自協同,因而要求組織具備一些新能力:“強連結”能力、構建柔性價值網能力及形成共生邏輯能力。
超級個體現象,對企業經營與管理能力將是極為重要的考驗,對於企業而言如何留住人才,讓人才所產生的價值能夠留在企業之中,或如何面對具備超級個體能力的員工,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真的到了需要重構自我認知與思維能力的時候。
移動計算技術的發展,高效能的終端裝置,高速通訊網路,選擇多樣化的平臺,便捷的高鐵網路等等,讓很多具備創造力的人開始思考讓自己成為超級個體,脫離早九晚五甚至996,007的束縛。技術與網路的發展,現在具備創造力的人已經很少固定在一個崗位之中,幾乎都在尋找新的可能,斜槓青年現象也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
知名數字博主何同學也正是這一現象的經典案例。今年Apple釋出會,很多人選擇了數字博主兼廣告導演fiypig(飛豬)的直播,其直播間人數一度超過官方網站人數,很多需要觀看Apple釋出會的人都會選擇他的直播間,而他自己本身還是一名廣告導演,名下還擁有兩款流行app:NOMO與Protake,尤其是Protake已經被很多人應用到專業拍攝領域之中。
無論是何同學還是flypig,都屬於超級個體,他們依靠自己的非凡創造力身兼數職,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很多中小企業。這樣的案例在這兩年越來越多。
羅振宇被大家熟知除了羅輯思維本身,還有其建立的得到,都是超級個體創造力的體現。社交媒體中影響力非常大的羅永浩也是如此,其每一次的言論都容易成為熱搜。
許知遠被大家熟知可能是《十三邀》與《單向街》,前者是其主持的訪談節目,後者是他建立的公司,單向歷可能是網上賣的最火的日曆,衍生出的知識檯曆概念已經被所有內容平臺複製。
趁早的王瀟也是如此,其趁早品牌已經存在很久,透過她自己的IP衍生品所產生的效益已經不是一家規模不小的公司組織。
上面所列舉的案例,都充分說明超級個體現象已經不再是個例,而是已經成為我們身邊普遍性的案例,已經在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甚至影響我們的消費與認知。
但是超級個體現象還會持續存在,並且會出現更大的影響力。元宇宙可能是另一個孵化場景, 其內在結構中,有如下場景可能孵化出新的超級個體:
(1)平臺的創作者:依託平臺的創作工具,成為平臺的頭部創作者,實現較大規模的收益回報;
(2)數字資產的擁有者:這個案例在比特幣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過,未來大量的數字資產必然被個體擁有,這些數字資產根據其稀缺性決定了個體的收益,這個所產生的收益可能是驚人的;
(3)數字創作者:數字創作者可能是未來逐步被大家認可的專業身份,我們對數字創作者的定義是依託數字工具或者智慧裝置工具在數字平臺上輸出自己的創作作品獲取收益,其沒有固定的創作環境。這些數字創作者創造的產品透過互聯互通的數字平臺或者網路,實現巨大的商業價值。同樣,數字創作者這樣的身份也將被企業所重視,這些人群對數字化的一切充滿敏感,並能高效率的透過數字工具與數字網路實現較高的收益;
(4)數字內容創作者:數字內容創作者與數字創作者的區別在於,數字內容創作者具有非常明顯身份標籤,容易定義自己的擅長領域。今年《花樣年華》的導演王家衛創作了其NFT作品《花樣年華·一剎那》以340萬港幣成交,成為亞洲第一個亞洲電影NFT作品,也創下了王家衛拍賣的記錄。
超級個體案例的出現,也為大家提供了職業發展的樣板,即面對數字化,我們首先需要重構自我認知與思維方式,對新生事物本身需要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去理解與探索,以上我所分享的案例其實並沒有較高的准入門檻,對於很多從事專業崗位的人而言,也具備進入的能力,區別在於很多人天然對新生事物充滿質疑與懷疑,並非常抗拒。當年的網際網路時代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部落格、微博、公眾號、短影片的興起的初期,都是少數人享受到紅利,並非是這些具有非常高的門檻,恰恰是因為門檻較低,很多人認為發展前景不看好,而丟失了很多的機會。
企業發展也是如此,面對全面數字化時代,甚至元宇宙的到來,如果不及時調整,也就意味著丟失早期發展的紅利。
元宇宙發展過程中,對於企業而言,會有兩個重大的影響,體現在:
(1)內容輸出的形式:可預見的是數字(虛擬)IP將大量被運用在企業的運營內容中,事實上很多嗅覺靈敏的企業已經在設計與規劃此類業務了;
(2)專業人才的關係:企業數字化的過程中,對於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專業人才的稀缺,而專業人才的尋覓,除了進行外部招募還需要透過內部挖掘,這裡所講的專業人才除了技術類還有輸出類,格力的董明珠前段時間推出的接班人,就是這一案例的體現。
元宇宙本身已經不是概念,而是需要企業充分重視的場景。
超級個體的出現,其背後一方面是以上所述的原因,另一個背景則是國家主導的規則體系正在消除平臺之間的隔離,至少在國內,互通互聯正在成為現實,這樣對於任何個體而言,擁有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與發揮的價值。
系列內容導讀:
元宇宙:從協同網路到智慧網路的創造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