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這一年來在造車領域可謂出盡風頭,一方面和北汽、長安、廣汽展開戰略合作,將新車型打上“HI”的標誌,代表應用了華為的全站智慧汽車解決方案。
其中,華為與北汽新能源、小康股份率先推出了合作車型,分別是極狐阿爾法 S 華為 HI 版和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這個舉動不僅極富創新性,而且在網際網路企業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另一方面,華為上市了多達30多款汽車零部件,做起了傳統零部件的供應商,提供高品質的零部件一方面能服務好車企的客戶,而很多人懷疑,這是不是華為在逐漸積累自己品牌聲譽,為將來可能的自主造車打下堅實基礎呢?
在前不久舉行的2021年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營運長王軍再度重申,“華為不造車,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
他表示,華為今年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了1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了5000人,在研發、測試、供應、流程方面構建起全流程的體系化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也將讓華為在電動化領域可以大展拳腳,比如最受人關注的電動車充電問題。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電動車都是400V的充電系統,充電時間還是太過漫長。而華為在動力域的全棧高壓平臺解決方案,能讓充電速度提升30%,充電到80%僅需要15分鐘。
這也是華為一直研發AI技術的原因,努力實現用位元控制瓦特,持續推進從傳統馬力向算力的轉變。而800V的高壓系統充電能力也具備商用的能力,極大可能成為豪華電動車的發展趨勢。
同時,華為推出了端雲協同的電池管理系統,透過雲端大資料分析,可實現電池故障提前24小時預警、誤報率小於0.1%。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鴻蒙生態上的,王軍介紹,華為在HarmonyOS上增量開發了12個車機子系統和5大業務增強能力,將讓鴻蒙真正面向智慧座艙,這對買了華為“聯名”車的車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