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在朝鮮戰場上接連進行的兩場戰役,在中國軍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
首先進行的是白馬山戰役(1952年10月6日至10月15日),38軍作為進攻方失利,首開志願軍敗給韓國軍隊的記錄,也是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對韓國軍隊唯一失敗戰例!韓國軍方戰後一直瘋狂宣傳白馬山戰役。
緊接著進行的是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15軍作為防守方血戰43天守住了陣地,扛住了聞所未聞的“範佛里特彈藥量”,打出了“上甘嶺精神”,此戰之後,美軍再沒有發動過營以上的攻勢。
極其巧合的是,這兩次戰役打響前,都出現了洩密事件:
1952年10月2日,在距突襲白馬山還有4天的時候出事情了,第340團第7連文化教員谷中蛟投敵叛變了。
為何谷中蛟要投敵呢?原因很簡單,谷中蛟所在的第7連,是突擊連,如果去打白馬山,第7連首當其衝,傷亡必定慘重,谷中蛟貪生怕死,早就存了逃跑的心,乘著幹部們往來檢視道路之機,從前沿陣地悄悄地跑到韓第9師的陣地上投敵叛變。
三天後的1952年10月5日夜間,也就是上甘嶺戰役爆發的前9天,韓軍第2師一個名叫李吉求的作戰參謀趁著夜色越過陣地,向15軍投誠。李吉求投誠後提供了一份重要情況:韓2師將在近期協同美7師進攻上甘嶺!
也就是說,白馬山和上甘嶺戰鬥打響前,敵我雙方都知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但接下來的發展出現了差異。
谷中蛟叛逃告密之時,韓軍第9師正在舉行全師運動會,金鐘五聞知訊息後,當即命令轉入戰鬥準備狀態,並迅速對白馬山防守做了相應調整。
10月4日美國第八集團軍迅速重新進行兵力部署,增調韓9師第30團第3營,支援第1營加固陣地。命令預備隊第28團完成出動準備。同時,第8集團軍預備隊美步兵第3師亦前調至鐵原以南幾公里集結,隨時準備投入戰鬥,增援韓軍第9師。
10月5日誌願軍第38軍提出更改進攻計劃,遭上級主官王近山否決。志願軍114師340團按照原計劃,派6個連大約800多人的突擊隊於半夜潛伏到敵陣地前沿。
接下來九天的戰鬥過程也不用細講,38軍作為志願軍的頭等主力硬是沒有拿下白馬山主峰,自身還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我軍口徑是自身傷亡6700人,斃傷韓軍9000餘人;韓軍口徑是自身傷亡3000餘人,斃傷志願軍一萬人以上)。
隨著雙方爭奪重點轉向上甘嶺地區,38軍於14日夜停止了對395高地的爭奪,並至15日凌晨全部撤出白馬山地區已經攻佔的其他高地。
15軍這邊,按說李吉求這份情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15軍能據此加強上甘嶺的防禦力量,並儲備足夠的作戰物資的話,上甘嶺戰役或許不會如此艱難。
但遺憾的是,李吉求的情報並沒有引起15軍足夠的重視,秦基偉也不相信範佛里特會進攻上甘嶺。當時15軍的防區有兩處,一處是上甘嶺,另外一處是平康谷地。
平康谷地地勢開闊平坦,十分有利於美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而上甘嶺的兩處高地都超過了500米,美軍根本無從發揮機械化優勢。因此秦基偉認為敵人要對15軍發起進攻的話,勢必會將平康谷地選為突破口,因此他將全軍的防禦重點放在了平康谷地。正是基於這種判斷,所以秦基偉才沒有相信李吉求提供的情報,也沒有加強上甘嶺方向的防禦力量。
這個問題實際上挺有意思的,上甘嶺上面的537.7和597.9高地小得可憐,只能擺得下兩個連。事實上也說不上多重要,秦基偉站在一個軍長的角度,肯定更擔心平康谷地的得失。他哪裡知道,這個“攤牌行動”不過是一個面子工程: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範佛里特真心只是打算進行小規模的進攻。
在白馬山,美軍和韓國軍隊很是重視谷中蛟交待的情報,戰鬥過程也幾乎完全按照提供的情報發展,這是韓軍取勝的根本原因。
對於38軍對面的韓軍來說,無論怎麼變,對面的38軍變不出兩個軍來,按照計劃應對就是。而對38軍來說,一開始就是明牌,進攻重點和戰鬥打響時間敵人一清二楚,38軍不吃大虧才怪。
而上甘嶺這邊,戰鬥的發展完全出乎雙方的預料。
一開始,美軍打算出兩個營打六天,最多付出200人傷亡。
可是這場戰鬥(後來發展到戰役)的走向遠遠超出了美軍的預計。結果時間增加了6倍,傷亡增加了50倍!但上甘嶺硬是沒拿下來!
美軍第一個沒想到的是15軍在190萬發炮彈下依舊死戰不退,志願軍總部也把注意力和後方支援向上甘嶺地區傾斜,讓美軍騎虎難下,為了面子死扛熬下去。
第二個沒想到的是志願軍的坑道戰術,要知道打了足足12天(10月14日至25日美7師打),美軍居然不知道每天夜裡摸到表面陣地襲擊他們的志願軍就藏在眼皮底下。
第三個沒想到的是攻得下來,自己也守不住,夜晚是志願軍的天下。結果成了白天美軍佔領表面陣地,夜間志願軍奪回來的拉鋸戰了,這種爭奪達到59次之多。
最後美韓軍實在喪失信心了,只好撤軍認輸。
15軍這邊,事先獲得情報,覺得無論美軍是真攻平康谷地還是佯攻上甘嶺,自己兩個連在上甘嶺守六天沒問題,物資儲備滿打滿算按照7天準備。
結果也有三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美國真的是隻衝著上甘嶺這兩個小高地而來,根本沒有想過大舉突破15軍的防線。
第二個沒想到的是遭受了聞所未聞的“範佛里特彈藥量”的炮火!
第三個沒想到,也是最能體現上甘嶺戰役殘酷性的就是,美韓軍也能咬緊牙關跟志願軍硬鋼死磕長達43天之久。
戰後,秦基偉特意為此做出了檢討,他在戰役總結會上說:“我們準備工作上有漏洞,對敵人用這樣多兵力攻擊五聖山方向,我們未估計到。我們準備應付敵人三至四個師的進攻是西方山方向,結果出乎意料。因此,開始有些被動,二梯隊投入倉促,第一天炮火未能支援戰鬥,如果我們預料到敵人的進攻方向,那麼敵人第一天就爬不上來,對敵進攻的持續力也估計不足,因此,指揮上發生錯覺。”
但是上甘嶺戰役以志願軍最終取勝告終,為什麼15軍獲得情報後出現判斷失誤對戰局影響並不大呢?
原因很簡單,投誠的韓2師作戰參謀李吉求肯定也只知道美軍派出兩個營準備打六天,不可能15軍就按照美韓軍輪番上陣打43天來做準備吧,這也與情報不符合啊。只能說明戰局的發展出乎了雙方的預料。由於雙方都沒有按照劇本演,全憑臨場發揮,誰也不知道結局,直到其中一個拼不下去認輸為止。
所以白馬山失利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明知洩密後還按照原計劃執行,上甘嶺這邊忽視情報依舊獲勝則是因為地形狹小,雙方都只能採取添油戰術,而志願軍戰士的戰鬥意志和單兵班組戰鬥力遠強於美韓軍,完全抵消了美軍的火力優勢,美韓軍焉有不敗之理?
而白馬山一戰後,韓軍也膨脹了,自認為有美軍的武器裝備,可以與志願軍一戰。結果金城戰役中,志願軍幾個大耳刮子扇過去打清醒了。在這場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中,志願軍共殲敵5.3萬人,俘虜2836人。
可以這樣說,李承晚夢囈“單獨打下去”絕對算得上朝鮮戰爭中最大笑話,如果聯合國軍真撤出朝鮮半島,韓軍能頂住志願軍一個月而不投降算超級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