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病因複雜,表現多樣,應根據患者的發病情況等病史及體格檢查,結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
頭暈常見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病等疾病,且易混淆,應詳細鑑別。
如何診斷導致頭暈的疾病?
在透過詳細的病史採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仔細鑑別後明確診斷。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中老年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以及有動脈狹窄、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礎疾病的患者,突然出現持續眩暈可伴有視物模糊、平衡障礙、肢體偏癱等神經系統症狀。
經常反覆發作,每次發作時症狀相似。頭顱平掃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大多無新發病灶,主要依靠病史診斷。
腦梗死
中老年人在安靜或睡眠中發病,發病後10餘小時或1~2天大部分區域性症狀發展到高峰,一般無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高顱壓症狀較輕,伴有明顯的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症狀,應高度懷疑腦梗死,應急診行頭顱CT,是懷疑腦卒中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頭顱MRI對於識別梗死灶方面優於頭顱CT,但頭顱CT可以準確識別大多數的腦出血。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又稱耳石症,因為體位發生改變,頭部運動到某一個特定位置時出現眩暈,有時伴有噁心、嘔吐、心慌、出冷汗等自主神經症狀,或伴有眼睛不自主的運動,發作時間較短。
這時應考慮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可以透過詢問病史及Dix-Hallpike檢查陽性者,基本可以確診該病。
前庭神經炎
也稱為前庭神經元炎,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腹瀉後數天或數週,突然出現劇烈的天旋地轉感,多持續一天以上,可伴有劇烈的嘔吐、出汗、心悸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走路偏向患側。
眼震電圖檢查提示患側耳的前庭功能減退,大多數患者可自愈。
梅尼爾病
病因不明,多與內淋巴積水有關。沒有性別差異,首次發病小於20歲或大於70歲者少見。長期發作眩暈伴有一側或雙側耳鳴、耳聾。
頭暈需要與哪些情況鑑別?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病發生時,均會引起眩暈且易混淆,醫生會從多個方面進行詳細鑑別。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發作性眩暈,伴有一過性的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症狀多在1小時內消失,持續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不會遺留後遺症,在完善腦血管等檢查後,找不到病損部位,中老年男性好發。
腦梗死
中老年患者,睡眠或安靜狀態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現一側肢體活動不利、說話不利、口角歪斜等局灶性腦損傷的症狀或體徵,符合某一動脈供血區域功能損傷特點,完善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幫助鑑別診斷。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多在頭部位置發生改變時發作頭暈,持續時間多在1分鐘以內,沒有耳蝸損傷的症狀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徵。
前庭神經炎
眩暈發作後持續時間在24小時以上,患者有病毒感染史。
梅尼爾病
發作性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類似,但梅尼爾病每次發作時的持續時間一般超過24個小時,常伴有耳鳴、耳部阻塞感,可有眼睛的不自主運動,但沒有其他神經系統體徵;反覆發作的患者會有聽力下降;患者的發病年齡多小於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