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成立於1958年,坐落於北京西山腳下,是軍委直接領導的軍事科學研究機關。
軍事科學院是我軍軍事科學研究中心,是協調全軍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它的研究工作是我軍軍事理論重要的“智囊團”和“資訊源”。
軍事科學院一直進行著軍事基礎理論研究和國防建設、軍隊建設重大問題的研究、編修軍隊的條令、條例等軍事法規、為軍委提供戰略性建議和諮詢等工作,可以看出軍事科學院在我軍中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作為我國最頂級的軍事學院,葉劍英元帥是軍事科學院首任院長,因此其院長地位可不是一般地高,相當於大軍區級別,基本上都是部隊的大軍區司令員擔任。
王祖訓將軍曾經擔任過成都軍區第14集團軍軍長,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打過仗,1993年擔任了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王祖訓將軍1951年參軍,當時因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加上聰明好學,部隊就把他送往炮兵學校學習,畢業後在瀋陽軍區服役。
1974年,王祖訓將軍從瀋陽軍區回到雲南老家擔任縣武裝部部長,後又擔任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師長。如果按照這樣發展趨勢,王祖訓將軍大機率就會在雲南這個偏遠的地方呆到退役。
不過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了,打仗是軍人建功立業的最好時機,王祖訓將軍率領雲南獨立師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得到了部隊領導的讚揚,因此仕途相當明朗。
1988年,王祖訓將軍擔任14集團軍軍長,正式成為將軍,實現了從戰士到將軍的跨越式發展。
1993年,王祖訓將軍擔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同時晉升中將軍銜,在擔任副院長期間,他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軍事科學院深厚的軍事理論進一步結合,為其以後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奠定基礎。
1999年王祖訓將軍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不僅促進了我軍軍事科學的現代化的發展,還為我軍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
趙南起將軍(1992.10—1995.07)
趙南起將軍是朝鮮族,1945年參軍,在解放戰鬥中積累的豐富的工作經驗,迅速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幹部。
1950年,趙南起將軍隨志願軍入朝作戰,承擔了志願軍首長的翻譯工作。1952年5月他開始從事志願軍後勤工作,面對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他幫助我軍建立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衝不垮”的鋼鐵運輸線。
1985年,趙南起將軍擔任我軍總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黨委書記。他在總後工作時期,提出“以改革總攬全域性”,全面推動軍隊後勤改革,制定了《軍隊後勤保障體制改革的總方案》、《全軍後勤改革五年規劃》等檔案,確立了我軍後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推動了我軍後勤進步,增強了部隊的後勤保障能力。
1992年,趙南起將軍擔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在任上提出發展我軍軍事科學事業的新思路:確定軍事理論研究要與國防建設、軍隊建設重大現實問題相結合,以解決部隊當前問題;部隊要面向未來,著眼發展,實現部隊裝備的現代化;部隊戰略研究要以宏觀戰略為主。
僅在1993年,軍事科學院重大課題研究增加了66%,在部隊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未來作戰研究等課題上,軍事科學院都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支援和對策諮詢等作用。
在趙南起將軍帶領下,軍事科學院的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作為中央軍委決策機構的職能得到了強化。
徐惠滋將軍(1995.07—1997.11)
徐惠滋將軍1948年在遼瀋戰役中被我軍俘虜,因為是中學生,很快就從戰士變成了連部文書。
他跟隨部隊南下,參加了平津戰役、解放廣西、抗美援朝等戰役戰鬥,後來官至解放軍上將,真的是一位傳奇老兵。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部隊中赫赫戰功的軍人太多,徐惠滋將軍雖然也身經百戰,但是跟那些老紅軍、老八路出身的將軍比起來資歷還是差點,因此到了1983年擔任師長時候已經52歲了,根據部隊慣例,徐惠滋將軍要麼轉業、要麼就在副軍級別退休。
徐惠滋將軍認為自己是一名戰士出身,能混到副軍長,還能在部隊幹到退休,這樣也不錯,而且部隊也找他談過話,因此仕途也看淡了。
但是機會總是不期而至,高階首長來視察部隊,本來軍區安排了一位王牌師長接待,沒想到那位師長感冒嗓子啞了,軍區沒辦法就讓徐惠滋頂上去,徐大校成為徐將軍的機會就來了。
當時徐惠滋一表人才,嗓音洪亮,又非常滿意地回答了領導問的問題,因此給高階首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個月後,軍區調整在領導班子,徐惠滋於是就擔任了39軍軍長,實現了仕途的重大跨越。
1995年,64歲徐惠滋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在擔任院長期間,組織人員擬定了軍事科學院的“九五”計劃,編修了新一代作戰條令等軍事法規,制定了《全軍1996至2000年軍事科學研究工作計劃》,為軍事科學院和部隊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97年11月,徐惠滋將軍因為年紀已經到服役的最高年限,正式退出現役,這可比他最初預想的副軍長高了好幾個級別。
劉精鬆將軍(1997.11—1998.12)
劉精鬆將軍1951年參軍,因為上過中學,被部隊送往齊齊哈爾第七步兵學校學習。我不僅感慨,那個時代的人工作真容易。
在學校劉精鬆將軍以“團結、勤奮、正派、從容”自勉,努力學習軍事知識,畢業後擔任迫擊炮連排長,軍校畢業生在當時的部隊可是寶貝,前途一片光明。
1956年劉精鬆將軍擔任高炮連連長,1960年在坦克團擔任作訓參謀,因此他熟悉步兵、炮兵、裝甲兵等兵種知識,會開炮,駕駛坦克、裝甲車、汽車,具備指揮陸海空多兵種能力。
上個世紀60年代,劉精鬆將軍作為高炮團參謀長,參加了抗美援越。
當時美空軍比抗美援朝時期更加先進,裝備都是F4、B52這樣二代飛機,效能先進,飛行速度快,還大量使用導彈這樣的先進武器,而我軍使用二戰的時期的高炮依然擊落擊傷敵機12架的光輝戰績,這離不開劉精鬆將軍的精心指揮。
1987年,黑龍江大興安嶺發生了5.6特大火災,此次火災規模之大,危害程度之重,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過火面積高達1.7萬平方公里,震驚國內外。
在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受到嚴重危害時,擔任瀋陽軍區司令員的劉精鬆將軍親自率領3萬多部隊官兵冒著烈火,迎著熱浪,捨生忘死地在前線奮戰了28個晝夜,為消滅大火,保證人民群眾安全,捍衛祖國綠色長城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7年,劉精鬆將軍調任軍事科學院擔任院長、黨委書記。
在任上他如飢似渴地學習國際軍事、經濟、歷史、地理、哲學等著作,組織編寫了《新時期軍事實際與思考》、《高技術條件下戰區聯合戰役法及指揮要訣》、《高技術產業與高科技戰爭》等書,為我軍在高科技條件下作戰進行了深入研究。
透過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這四位將軍不僅實戰經驗豐富,還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真的是“武能騎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寫文章”,有這樣文武兼備的軍人保家衛國真是我軍之福,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