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表示,未來,北京透過北京證券交易所結合資本和科技,有望以中關村為基礎打造中國的矽谷。圖為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
中新社發 郭俊鋒攝
“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禮物走來了;他來了他來了,他腳踏祥雲進來了。”某新三板精選層公司股東看到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的訊息後,第一時間在朋友圈裡轉發、評論,言語間難掩興奮之情。
9月2日,宣告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9月3日,註冊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9月5日,就上市規則、交易規則和會員管理規則公開徵求意見……北京證券交易所在萬眾矚目中快馬加鞭地來了。
同臺競技優秀者眾
北京緣何脫穎而出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將設立新的證券交易所傳言不脛而走,關於新的證券交易所選址也眾說紛紜。圍繞設立證券交易所,部分城市躍躍欲試,其中不乏天津、重慶、山東青島等“種子選手”。
以青島為例,201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等11個國家部委批覆設立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除政策加持外,區位優勢明顯、營商環境友好、國際化程度高、資金集聚度高等因素,也讓青島爭取證交所落地優勢突出。
眾多優秀者中,北京為何能脫穎而出?
一方面,北京屬於“近水樓臺先得月”。北京聚集了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主要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大多數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部、多家全國性金融行業協會、眾多外資金融機構。
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例,《北京市金融執行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營業網點和法人機構數量分別為4663個和226個,均多於同期其他一線城市。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雖金融機構林立,但仍欠缺發達的金融交易市場。建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為促進北京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非常好的條件。
另一方面,北京荷擔大任也是實力使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直接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是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指標和城市綜合實力、發展潛力的體現。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發布的金融資料顯示,2021年7月,北京市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98594.21億元,居全國首位,是名副其實的“吸金之地”。
設立北交所補齊短板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業界曾有一種觀點認為首都不適合設立證券交易所,所以一般情況下,全球的證券交易所大都選擇避開首都另地設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法蘭克福交易所等。因此,也曾有一種聲音表示北京不適合設立證券交易所。
“首都不適合設立證券交易所的說法是存在偏見的。世界最早的證券交易所就是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建立的。另外,英國倫敦、日本東京均設有證券交易所。”賀強說。
2017年9月公佈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到,北京的戰略定位是4個“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北京設立金融證券交易所是否與其城市定位不符?
首都金融研究所所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鞏雲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立恰恰有利於北京城市定位的實現。
“比如,北京建設國際交往中心需要載體。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將帶動人流、資金流等要素集聚,這個過程伴隨著國際交流。此外,伴隨著要素的集聚,相關企業也會發展壯大,屆時也將成為向外輻射、推動國際交往的載體。” 鞏雲華說。
事實上,排除上述顧慮,證券交易所落戶北京,也存在客觀需求。
——北京需要一個證券交易所。在中國國際科促會理事成員、中國證券市場研究學者布娜新看來,此前北京雖是“一行兩會”的所在地,是金融監管之地,但唯獨缺少一個證券交易所,在交易場所領域北京只有一個新三板。新三板雖經過多年發展和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依然缺少更大政策支援,成為首都金融業的一塊短板。
——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一個證券交易所。鞏雲華介紹,從全球範圍來看,對於協同發展比較成功的城市群而言,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金融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生態能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在企業、城市內部有序流動,形成良性迴圈,助力實現協同發展。
——整個北方地區需要一個證券交易所。受訪專家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將進一步平衡南北區域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目前已有的證券交易所都在東南沿海地區。從經濟發展水平上來看,東南沿海地區比其他地區發達,其中資源配置機制完備也是表現之一。在北京設立證券交易所有助於彌補南北方資源配置差距。
中小企業迎來利好
凝聚北京科創合力
中小企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資料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對服務中小企業有何意義?證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證監會以新三板精選層為基礎組建北京證券交易所,推動完善中國特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新三板前期改革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精選層的法律地位和市場功能,突破體制機制上的發展瓶頸,建設一個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交易所,探索新三板支援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普惠金融之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向記者表示,北京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體系將類似於美國的納斯達克。在疊加北京較為集中的資本優勢上,未來北京證券交易所將會帶動中小企業上市,助力當前中小企業實現創新發展。
中小企業的廣闊未來有跡可循。1971年2月,美國納斯達克成立,用來解決中小企業上市的問題;20年後,納斯達克超越了有著200年曆史的紐交所,並誕生了微軟、谷歌、英特爾、臉書、蘋果等優質公司,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具體到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對當地中小企業的利好,盤和林分析,北京中關村是很多科技公司發展的搖籃。“未來,北京透過北京證券交易所結合資本和科技,有望以中關村為基礎打造中國的矽谷,並將中小企業創業創新和政策層面相互融合協調,在創新激勵機制上實現進一步突破。”盤和林說。
“實際上,北京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最高的,今後應進一步發揮這些中小企業的創新勢能。”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認為,北京擁有全球為數眾多的創業園區和高科技公司,一定要進一步營造創新友好的金融環境,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優勢,助推北京科創中心的建設。
滬深資金會被分流?
三大交易所錯位發展
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橫空出世,不少人擔心,未來北京證券交易所會不會分流滬深兩市的資金?會不會削弱滬深兩市在國內的金融地位?
擔憂不無道理。作為現代金融業的核心業務,證券交易素有“金融的王冠”之稱。一個成熟的證券交易所,不僅能給一座城市帶來資金、企業、人才、技術,還能帶動產業結構、商業模式的創新,正是這些核心因素構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框架。
記者注意到,按照制度設計,北京證券交易所將與滬深交易所及區域性股權市場錯位發展、互聯互通。
證監會公眾公司部主任周貴華表示,與滬深交易所相比,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服務物件更早、更小、更新,同時將構建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到北京證券交易所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
在制度方面,北京證券交易所將著力構建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基礎制度,堅持上市公司從符合條件的創新層企業中產生,堅持暢通轉板機制,強化多層次市場的互聯互通。
在市場執行方面,北京證券交易所將繼續堅持以合格投資者為主。據瞭解,北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的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與北京證券交易所服務的中小企業的風險特徵相匹配,也與滬深交易所形成差異。
對此,盤和林認為,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滬深交易所錯位發展,在定位、投資者結構和風險偏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此外,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符合一定條件可以向滬深交易所轉板,所以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滬深交易所是互補的關係。
“北京證券交易所和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是分層市場關係。北京證券交易所是新三板精選層上升到流通市場。新三板中好的公司可以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如果經營不善則會被降到新三板。所以新三板創新層、基礎層是北京證券交易所交易股票的候選層。”盤和林進一步分析說。
記者:邢 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