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因為一個場景,記住一段生活;也會因為一座建築,記住一個國家或民族。
——題記(周文重語)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
貝多芬曾經說過: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三座建築,五月花旅館、溫莎公園旅館和中國駐美新大使館,它們不僅見證了中美關係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也無聲地演繹出了新中國富強逐夢的精彩樂章。
1972年2月21日,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半年後,美國總統專機“空軍一號”飛抵北京機場,開啟了尼克松的訪華行程。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宣佈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但尼克松總統的“破冰之旅”,只是意味著中美兩國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過程中,中美就國際形勢和雙邊關係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臺灣問題,並沒有達成建交協議,甚至連今後的聯絡方式,公報也只是象徵性地表示:將透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觸。
其實,早在1971年5月底,基辛格秘密訪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研究對策,在周總理的主持下,就專門討論了設立聯絡機構的問題,從已經解密的當時會議形成的《關於中美會談的報告》中,我們就可以看見這樣的內容:如中美不便建交,可在雙方首都設立聯絡機構。但是,在基辛格第一次訪華期間,雙方討論今後的聯絡渠道問題時,基辛格認為,時機尚不成熟,美方準備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內才互設聯絡處,他提議今後中美雙方把駐法國或駐加拿大的大使館作為聯絡地點。雖然中方對此感到有些失望,但毛主席在聽取關於這一問題的彙報時還是說:現在只好聽他的,我們怎麼能強迫人家呢?後來,周總理認為,加拿大太引人注目,最好是法國巴黎。最後中美雙方商定以巴黎作為今後的聯絡渠道。
直到1973年2月,中方根據《上海公報》的精神,再一次邀請基辛格訪華。周總理、姬鵬飛外長等同他舉行會談後,中美才達成了在對方的首都互設聯絡處的協議。雙方還商定,作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前的過渡性安排,聯絡處雖然不是大使館那樣的正式外交機構,但代行大使館的職能,作為默契,相互享有外交特權。
1973年4月,中美在對方首都正式設立聯絡處。中國駐美聯絡處第一任主任是黃鎮,副主任韓敘。兩位都是資深的職業外交家。為此,周總理特批了900萬美元,用來在美國購買聯絡處的房產。
由於黃鎮剛剛卸任駐法大使回國,外事活動繁忙,便由韓敘帶領第一批先遣人員赴美,韓敘一行選定華盛頓康涅狄格大街使館區邊緣的五月花旅館作為中國駐美聯絡處的臨時駐地。
這是一座在華盛頓頗有名氣的旅館,被長期作為美國總統就職舞會的場地,美國的羅斯福、杜魯門和肯尼迪總統都曾和它結下不解之緣。中國駐美聯絡處設在五月花的第五層,大概佔用了這層樓的一半。每天24小時,在五樓梯口的位置,都有美國派遣的安保人員值守。
黃鎮主任於1973年5月29日到達駐美聯絡處。後來,幾經挑選,在1973年底,聯絡處買下了位於康涅狄格大街中段(2300號)的溫莎公園旅館和另外的兩處官邸。從此,中國駐美聯絡處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並於1973年12月遷至溫莎辦公。
老照片:原中國駐美大使館(溫莎公園旅館)
溫莎公園旅館是一座臨街的八層紅色建築,有400多個房間,大門外有個街心花園,不遠處有一座旱橋,經過那座橋可以到達華盛頓的西北郊。由於地勢較高,從聯絡處北望,還可以看見遠處的華盛頓國家大教堂。
這座由旅館改裝的聯絡處,雖說老舊,其功能也不符合大使館的要求,與附近的韓國和日本駐美大使館相比,無論規模還是裝置設施都相差很多。但它見證了中美交往的歷史,而且就當時中美關係的業務量來說,其場地空間還算寬敞,近百名駐美人員的工作生活都集中在一座大樓裡,也非常方便。
那時,參贊的住房有40平方米左右(客廳20平方米,臥室約10多個平方米),其餘人員每人一間,人均有10多個平方米。宴會廳也比較大,每逢春節和國慶,這裡還可以舉行數百人的招待會。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兩個月後(3月1日),中國駐美聯絡處正式升格為大使館。隨著中美關係的升溫,大使館的工作範圍不斷擴大,業務量驟增,使館增設了國會處、雙邊處、調研處等多個部門,外交人員也從過去的近百人增加到了200來人。館舍便開始捉襟見肘。最後不得不把文化處、武官處、商務處、教育處等先後搬出使館,另尋辦公和居住場地。而且樓外的空間也擁擠不堪,停車場地狹窄,車輛進出往往得提前挪動別的車才可通行,有些中國外交官的車只能停在館外路邊,被警察拖走或貼罰單的事時有發生。並且由於華盛頓各種政治勢力魚龍混雜,大使館經常會受到一些不安定因素的滋擾。所以,這座陳舊過氣的紅磚建築在各類周圍建築的包圍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也與其肩負的使命功能相去甚遠。
有鑑於此,我國外交部有關職能部門曾提出對館舍進行徹底改造,但李道豫大使則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主張建設新館。不過,在使館雲集寸土寸金的華盛頓,地價極其昂貴,限於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國力,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新館並非易事。於是,只得內部挖潛,把住宿逐步遷到館外的公寓。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國力也日益增強。20世紀90年代末,駐外使領館的建設也提上了國家的議事日程。
1999年初,中美雙方開始為在對方首都建新館用地和施工等問題進行談判,雖然其間幾經波折,但到2003年11月,協議談判終於有了眉目。其主要動因源於美國駐北京的大使館也同樣遇到了空間困擾的問題,他們有上千僱員,分散多處辦公,也急需建設新館。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和使館佔地面積對等的原則,中方給予美方北京朝陽區亮馬河第三使館區附近4萬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建設新館,從此他們可以將所有的機構聚到一個地點;美方將華盛頓梵奈斯大街南側國際使館中心的1萬多平方米的土地,劃給中國建設新館,老館舍依然保留,已經搬出的教育、商務、文化、武官處等原地不動。
中國駐美新大使館於2005年6月動工,2009年4月1日正式啟用。
中國駐美大使館內景
新館辦公樓是一座地上五層、地下三層的白色大樓,總建築面積達39900平方米,它重新整理了駐美使館建築的新紀錄,在被視為世界最重要的外交首都華盛頓使館區堪稱“老大”,作為區域的地標建築,它的裝修裝潢,處處都體現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折射出盛世中國的胸懷氣度與綜合國力。正如當時美國一家媒體報道的那樣:中國新使館是一個用鋼鐵和石頭構成的物質宣言,將使附近其他多國的使館暗淡無光。
作者:紫色丘陵
參考資料:
1 .《出使美國》(作者:著名外交家周文重);
2.《一個外交家的經歷——韓敘傳》(英)(作者:阮虹);
- 新華網、人民網和中國駐外使領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