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提示:夙沙氏就是解州鹽宗廟裡的“宿沙氏”。與其說這是製鹽技術的傳播,還不如說這是中國文化的傳播,鹽,或許就是由東及西的歷程站在了遠古中國人的生命裡。而夙沙氏就是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是他們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山西運城鹽宗廟

夙沙氏,古代黃帝重臣,產鹽部落首領。傳說,夙沙氏生活于山東濰坊壽光一帶,收集起煮海水後形成的白色粉末,在煮食物時加入,從此發明了對人類智力、身體進化起到關鍵作用的食鹽。夙沙氏“煮海為鹽”,開創華夏製鹽歷史之先河,被尊為鹽業之鼻祖,史稱鹽宗。

更為詳細的傳說是,夙沙氏是夙沙部落裡中的一員,他聰明能幹,體力過人,他善於使用繩子結成的網捕捉禽獸魚類。每次外出打獵捕魚,都能捕獲很多禽獸魚。而他發現或者發明鹽卻純屬意外: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樣用鬲從海里打上海水,在山前的海邊生起篝火,以一邊將鬲置於火上加熱,一邊清理魚內臟。這時,突然有一頭野豬從他面前飛奔而過,因為是難得的獵物,他拔腿就追。

等夙沙氏追到並捉住野豬,回到準備煮魚的鬲邊,鬲裡的海水已經熬幹,只見鬲底留下了一層白白的細末。出於好奇,他用手指沾了點白色細末放到嘴裡一嘗,結果興奮得幾乎歡呼了起來——他白色細末的鹹讓他頓時感到味道爽口,進而他想為什麼就不能把這白色細末放在野豬肉上,一起烤了再吃呢?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道有鹽的美餐面世了,同樣是烤野豬肉,但因為鹽的味道而更加鮮美,真是好吃極了,甚至讓人們為此歡呼。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從此,夙沙氏煮海為鹽,人類開始與鹽相伴,在鹽的作用下身體發育也隨之改變,渾身毛髮脫落,智齒代替了獠牙,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矇昧,開始走向文明。鹽神、鹽宗夙沙氏具有和神農創造農耕文明一樣的燦爛輝煌,他們生存的這個區域為彌河流域,主要在濰坊市西部。

彌河,古稱具水、洋水、彌水等,在山東省萊州灣西南岸入海河流。發源於臨朐沂山西麓,流經臨朐、青州、壽光,在壽光廣陵鄉南半截河村,分為3股入渤海。彌河主河道東北流,至濰坊市寒亭區央子港與白浪河匯合入海(河口段也稱新彌河)。其餘兩股為彌河入海岔流,均由南半截河村北流入海。這裡也是中國人最早開創的利用海洋的歷史文明,被稱為海岱文明,開創了中國人的海洋文明史,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以此為中心,鹽向各地的傳播,即為鹽馬古道雛形。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在科學上,夙沙部落的人們被稱為沂源人,是最早的山東人,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1981年9月18日,山東省沂源縣文物普查工作者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到土門鎮進行文物考察。在該鎮九會村東北的騎子鞍山根,距下崖洞南約60米處,發現一塊猿人頭蓋骨化石。

同年10月27日和11月11日,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呂遵諤先生與山東大學、 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的考古人員,對該地點的地質、地貌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探查,繼而又發掘出頭蓋骨一塊、 眉骨2塊(包括大部分頂骨、部分枕骨和額骨)、牙齒6顆(左上側門齒2顆,左右上第一前臼齒各1顆,左上第二前臼齒1顆,右上第二臼齒1顆)、肱骨、股骨、肋骨各一段。1982年5月21日,考古工作者繼續探尋,在化石出土的第三地點,又發現猿人牙齒2顆,與首次發現的猿人牙齒屬於同一個體。與此同時,還發現了腫骨鹿、野豬、犀牛、老虎、巨河狸等10餘種共生哺乳動物化石。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沂源人的發現是我國古人類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這樣珍貴的發掘成果,在山東省是第一次。在全國按古人類進化的年代來看,屬第五位;按其分佈來看,屬第九個地區,填補我國猿人地理分佈的一個空白,對研究第四紀哺乳動物的分佈、古地理、古氣候和東夷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山東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沂源猿人遺址”,現已成為研究人類學起源的重要科學基地。

2020年,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塗華博士針對沂源人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塗華採用先進的宇宙成因核素埋藏測年法對沂源猿人遺址的年代進行了精確測定,結果顯示沂源人化石的年代應該是64±8萬年,比原來認為的年代往前推了二十多萬年。

雖然,沂源猿人屬於更原始的直立人,是不是我們的直接祖先,還是一個問號,但它至少說明了說明人類先祖至少在距今60萬年前就已在山東地區繁衍生息了。而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城西北13公里的土門鎮、魯山南側的沂源溶洞群,也一定有過夙沙部落的人們的居住。沂源溶洞群屬奧陶紀石灰岩溶洞,已有5億多年曆史。在近五平方公里境內,有大小洞穴四十餘個,是長江以北最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專家稱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在從北京到山東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上,為儲存古人類生存繁殖的證據提供了絕佳的天然條件。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沂源溶洞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今天,沂源溶洞群已開發為旅遊景點的有千人洞、養神洞、珊瑚洞、玄雲洞、九天洞等十幾個溶洞。千人洞也叫山東1號洞,遺址位於土門鎮黃崖村西北。洞高10米,寬10-20米,深90米,屬石灰岩洞穴遺址。1965年發掘出打製石器38件,有削刮器石片和核灰石器,動物化石有野豬、野馬、野驢的臼齒及鹿骨等,還有大量燒土及灰燼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86年5月1日,沂源溶洞群魯山溶洞開發成功。石龍洞、養神洞對外開放,遊人絡繹不絕。燕崖鄉大賢山織女洞也於同日開放。此後,魯山溶洞群的珊瑚洞、玄雲洞、千人洞、神仙洞、靈芝洞相繼開放,成了人們懷想過去、瀏覽溶洞風光的好去處。

在考古上,夙沙部落的文化歸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是分佈於黃河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源頭。龍山文化為銅石並用時期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濟南市章丘區)而得名。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鹽田落日 壽光鹽田落日

龍山文化因其地域不同,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寺型別。時期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代之前或與夏初略有交錯。這就是說,在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歷史就有了鹽。

在歷史上,夙沙部落屬於東夷人。《山海經·大東荒經·少昊之國》說,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意思是說,東海之外有一個大壑,大壑深不見底,就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在這裡撫養孺帝顓頊,還把顓頊玩過的琴丟在了大壑裡。《左傳》中說,少昊亦作少皞,姬姓,名摯。我國東方人數眾多的部落群東夷族的首領,“三皇五帝”時期的五帝之一,承襲活動在山東魯西南一帶、汶河下游的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太昊。少昊在魯北名叫窮桑的地方登帝位,後徙都曲阜,建立了一個以百鳥之王鳳鳥為主圖騰的氏族部落式東方鳥國——少昊之國。

生活在彌河流域的夙沙部落就是少昊之國的子民,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學海在《考古學反映的山東古史演進》(山東文藝 出版社,2004年)一書中指出,在部落社會早期,今山東境記憶體在三個東夷原始部落:1.今壽光青州結合部的彌河中下游部落;2.章丘部落;3.薛河部落。今天山東境內的原始東夷人系由這三個原始部落繁衍而來。到大汶口文化中期,彌河中游原始部落發展為三個大的原始群落,進而發展為三個古國(國家最早形態),總人口達4.5萬人。他們應該就是古山東的有鹽人。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邊線王城堡遺址,位於壽光縣孫家集鎮邊線王村後臺地上,俗稱“石埠嶺”。遺址東西約35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17萬平方米。1977年平整埠嶺時發現。1984年,在益羊鐵路修築時,山東省文物工作者進行了考古發掘。1985年秋和1986年,又先後3次發掘。清理灰坑100餘個,墓葬150餘座,出土文物上千件。城堡的基本格局是,大城堡內套小城堡,方形,開四門,城牆長度約240米,總面積5.7萬平方米。城牆的構造是先挖基槽,後逐漸填土夯築成的。牆基8米,在夯層中發現埋有人、豬、狗的骨架和部分完整的龍山文化陶器。

邊線王城堡遺址的發現,證明山東龍山文化確有城牆建築。遺址是全國已發掘的4個“龍山時期”城址中最大的一座,把我國都城建築外廓城、內宮城的傳統模式的淵源上溯1500年左右。它,就是有鹽人的城堡。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邊線王城堡遺址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地處壽光市羊口鎮雙王城水庫周圍30平方公里範圍內,從2003年開始,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及山東的考古專家在這裡進行了七次大規模的田野調查、鑽探和試掘工作,發現古遺址83處。其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址2處,商代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3處,漢代及宋元時期4處。

經反覆討論、論證,專家一致認為這83處文物點出土的遺物絕大部分為盔形陶器,時代大多為商周時期,這些文物點都是與古代鹽業有關的。有商代至西周時期的2處製鹽作坊遺址及數十件製鹽工具盔形器物,同時還發掘出土多個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及兩個煮鹽用的大型灶臺。在這麼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也讓古代有鹽人的活動軌跡與現代人面對面,為人們揭開了我國古代早期製鹽業的神秘面紗。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山東壽光雙王城遺址發掘的鹽灶、蓄滷池等製鹽遺蹟

最早的山東人:是“有鹽人”,屬於東夷部落,讓中國的歷史有了鹽

我們前文中所說到的山西運城即古解州,曾建過一座鹽宗廟,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明萬曆年間重修時,中殿奉東西鹽池之神,故亦稱“池神廟”。因為屢遭天災兵禍,池神廟大部分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現在仍遺存大殿、戲臺及東西廂房等建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已將鹽宗廟三大殿修葺一新,並計劃將其餘古建築逐一修復原貌。而夙沙氏就是解州鹽宗廟裡的“宿沙氏”。與其說這是製鹽技術的傳播,還不如說這是中國文化的傳播,鹽,或許就是由東及西的歷程站在了遠古中國人的生命裡。(未完待續)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2-02-06

相關文章

一座貞節牌坊,暗含著明清時期女性的血淚史
前言: 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代表之一,主要作用是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為封建社會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兼有祭祀功能的紀念性建築. 徽州自古多牌坊,據統計徽州歷史上存在過一千多座牌 ...

山西明清時期的重鎮,免費對外開放,是全省十大新銳景區

山西明清時期的重鎮,免費對外開放,是全省十大新銳景區
山西,這一省份最近幾年也在大力發展旅遊業,也在不斷地開發新的旅遊景區.新建起的景區並不比一些已有較多年曆史的景區客流量少,一處景區最大的成功是吸引客流,能夠吸引遊客前往,景區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或者是 ...

山西有一官宦宅居建築群,建於明清時期,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於此

山西有一官宦宅居建築群,建於明清時期,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於此
中秋來臨,大家都進入了歡樂的假期,中秋過完之後就是國慶,國慶更是大假期.也就是說最近一段時間,大部分人的休閒時間是很多的.有這樣大把的時間,相信有不少人都會選擇外出旅遊.因為有疫情的原因,所以大家儘量 ...

明清時期的龍鉤發展及其特點
玉帶鉤又稱龍鉤,它是腰帶上的鉤,因鉤端常以龍頭造型,故又稱龍鉤.歷史上玉龍鉤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 尤其是明清兩代,數量劇增,且選料嚴格,琢磨更加光潤細膩.造型多為 ...

明清時期,甘肅省範圍很大,為何在1928年會被分為好幾個省份?

明清時期,甘肅省範圍很大,為何在1928年會被分為好幾個省份?
連續看了兩個歷史紀錄片,一個是<神秘的西夏>,另一部是<歷史眼·河西走廊>,講述的幾乎都是西北河西走廊的歷史,基本也就是今天甘肅的歷史. 從張騫出使西域,將河西走廊展現在中原王 ...

民間抄本古籍《催財水法》

民間抄本古籍《催財水法》
催財水法,民間手抄本.

明清時期五個嘗試在東南亞殖民建國的古人,其中一個是泰王的祖先

明清時期五個嘗試在東南亞殖民建國的古人,其中一個是泰王的祖先
一說起殖民主義,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英法等西方列強,而中國確是被西方殖民的物件,鴉片戰爭後就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其實明朝至清朝中期,東南沿海的民眾開始有組織的向東南亞和南洋移民,並且在當時社會 ...

民國時期道教抄本——選擇輯要

民國時期道教抄本——選擇輯要
民國壬午年喜善堂秘錄鈐印傳承本,硃批<選擇輯要>一冊全. 全書內容為:秘傳地理選擇擇日,附鎮壓符式,41筒子80面內容,鈐印53枚,內容豐富珍貴.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別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交車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別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交車
引言: 在我們的印象中,"計程車"這種便捷的出行方式,好像幾十年前才從西方傳入中國.並且西方也是在近百年隨著機械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出租計程車.而反觀中國,幾千年來,很早就有馬車,可 ...

浙江超有格調的明清古街,免費參觀遊客卻不多,適合拍網紅大片

浙江超有格調的明清古街,免費參觀遊客卻不多,適合拍網紅大片
在浙江海寧,有一個名字特別文藝的古街區,叫做南關廂歷史文化街區,它是海寧市儲存最完好的明清風貌建築群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歷史街區,於2006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是遊客到海寧市的必遊景點之一. 南 ...

為什麼《紅樓夢》裡賈元春在皇宮過得不快樂?明清宮女誰更慘?
為什麼<紅樓夢>裡賈元春在皇宮過得不快樂? 可以用明清時期的後宮制度.真實的宮女嬪妃生活情況來類比對照一下. <紅樓夢>有很重的明清兩代痕跡,如賈母房間掛的仇十洲的圖,仇十洲即 ...

“民間故宮”看培田:以一首自題詩,打call培田古村無與倫比的美

“民間故宮”看培田:以一首自題詩,打call培田古村無與倫比的美
開篇,以一首自題的小詩,拉開介紹培田古村落的序幕,詩名叫作<民間故宮看培田>: 明清氣象洗流年, 驛道古村山野銜. 次第風情愛太美, 民間故宮看培田! 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能夠被稱作&qu ...

208.所謂迴流銅器(我的民間收藏筆記)

208.所謂迴流銅器(我的民間收藏筆記)
老舊物件,往大點說又叫文物,它應該能說明一段歷史.屬於歷史的物證.所謂迴流的銅垃圾與我國曆史無關,最多可以說它們是外國人的文物,從我國曆史文化的角度來講,它們不具有收藏價值.例如,哪些所謂迴流的銅器, ...

古玉鑑賞 | 從清代螃蟹到明清玉琮

古玉鑑賞 | 從清代螃蟹到明清玉琮
精選拍品 Lot 630 清代 白玉螃蟹 尺寸:長18.8 cm 寬9.9 cm 高3.6 cm 起拍價:160,000 人民幣 螃蟹以白玉雕成,細膩瑩潤,包漿渾厚.螃蟹採用圓雕鏤雕相結合手法琢制,為 ...

上海嘉定有一條明清老街,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很多遊客都來打卡

上海嘉定有一條明清老街,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很多遊客都來打卡
這裡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位於上海市西北部的嘉定區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區域,人文古蹟眾多,旅遊資源也特別豐富. 前兩天,我到上海市嘉定區來遊玩,發現這裡竟然還有一條獨具特色的明清老街,古色古香 ...

考證|明清三原溫氏家藏信札考

考證|明清三原溫氏家藏信札考
曹恿 陝西三原,因縣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古稱池陽,為關中壯邑.明清時期渭北地區商業和文化中心,素有"小長安"之美譽.三原溫氏為太原堂溫氏後裔,開基祖稱興齋公,南宋之季由 ...

明清皇帝用的文房雅器

明清皇帝用的文房雅器
在古代,"文房"一詞可以用來指官府掌管文書的地方,亦可以指書房,唐代大詩人元稹在<酬樂天東南行>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文房長遣閉,經肆未曾鋪."後來 ...

明清詩歌中的“涼州”意象
作者:侯冬(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涼州,古稱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位於河西走廊東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之稱,也是漢唐時期重要 ...

明清督撫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作者:屈超立(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摘要]明朝建立之後,廢除元朝行中書省地方建制,借鑑宋朝的路級行政機構分權並立的機構設定模式,將各省的行政機構一分為三,相互制衡.但三司分立也 ...

烹羊宰牛且為樂?探析古代時期牛羊肉為何一直“稱霸”餐桌主位

烹羊宰牛且為樂?探析古代時期牛羊肉為何一直“稱霸”餐桌主位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每個時期的飲食特點以及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飲食文化,極具研究價值.人類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雜食動物,日常飲食除了穀物.蔬菜水果以外,肉類也是補充人體所需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