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有這樣的覺悟,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都不應當站在上帝視角去進行批判,很多決策和制度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所作出的,中間夾雜著大量的無奈和妥協。所以我們要評判一個歷史事物,必須將目光置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否則得出的結論將會有失偏頗。
而分稅制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爭議而又影響深遠的制度,要說它的出現影響了至今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一點也不為過,小至個人的階層跨越,大至房價、債務問題,都可以或多或少追溯至分稅制。今天我們就一起簡單回顧一下改變中國過去經濟發展格局的制度安排——分稅制。
壹 財政包乾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但是根據歷史學家葛劍雄的統計,自秦統一六國至清朝覆亡,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只有區區的950年,僅佔這一段歷史時期的45%,其他時間都是處於分裂狀態。而在大一統的時期,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從來都是中國政治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取得平衡,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一般而言,事權與財權應當匹配,多大的權利承擔多大的責任,所以在平衡的過程中事權與財權的劃分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中國自1985年開始實行的是財政包乾制,簡單來說就是中央給地方稅收定個任務數,地方完成了任務上繳中央後,剩餘的部分由地方自主使用。這其實就是農民包產到戶的另一個擴大版本。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自然有強大的經濟建設積極性,畢竟蛋糕越大自己拿的份兒也越大,所以當時鄉鎮企業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在當時的中國,根本不需要擔心需求,當時的矛盾就是落後的生產跟不上日益增加的需求,所以鄉鎮企業只管生產,不愁銷路。
財政包乾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地方政府的經濟建設熱情,但是凡事一旦過熱就容易出問題,收錢容易支出難,時間一長地方政府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透過虛報企業利潤、隨意減免稅費、透過攤派等手段截留利潤,從而達到少交甚至不交的目的。而且地方政府容易各自為政,出現對其他地方產品設定關卡等行為,目的就是要保證本地企業產品的銷路。這樣的後果就是中央越來越缺錢,中央財政沒錢搞全國通盤建設,體制人員的供養都成了問題,以至於出現了中央財政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雙比重”的急劇下滑。
貳 分稅制
1994年,分稅制改革正式拉開帷幕,所謂的分稅制即是把全國稅收分成三種: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同時為了便於稅收徵管分別設定了國稅和地稅兩套機構。中央稅基本是一些稅源穩定、稅基廣且容易徵收的稅種,比如關稅,中央地方共享稅中比較大頭的就是增值稅,由中央和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享。
透過上面我們就可以看到,經過分稅制改革以後,實際上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相比較與財政包乾是下降的。雖然錢少了,但是事沒有少啊,該地方出力的還是地方來做,這樣一來事權和財權就出現了不匹配。所以為了不讓地方財政收入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分稅制改革時留了一個口子,就是國有土地轉讓的決定權和收益都留給了地方。
再疊加1998年單位福利分房政策停止執行,地方政府終於開始從城市土地上著手增加財政收入。由此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財政大幕。
叄 騰飛的房地產
很多人都對土地財政有所詬病,認為這是中國土地國有的一個弊端,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其實國外也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只不過他們老早就經歷了這一階段。上面說了地方政府經過分稅制後財政收入出現下降,而國有土地轉讓收益歸地方所有,所以地方政府開始“經營土地”。
增值稅中有25%歸地方所有,這就意味著地方上的企業數量越多,稅收也就越多,所以招商引資成了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企業為什麼會選擇某個地方,當然是看中政策、營商環境、配套設施等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熱衷於基礎建設。當企業來了以後,不僅帶來了稅收還帶來了人,人多了起來商業配套也隨之而來,商業配套跟上之後土地價值也提高,地方政府從升值的土地中獲取更大的收益。
所以地方政府會用盡一切可用的方法拉來投資,包括超低的土地使用成本,當城市中可用的土地大部分都用來建設廠房,發展製造業,那麼留給住宅發展的土地就會減少,從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限制了土地供應。而製造業帶來了一大波的人口流入,這些人都是房地產的潛在需求,當供需出現失衡,價格自然會出現飆升。
肆 結語
目前我們的房地產模式本質上是在利用未來的收益作為抵押,是在透支著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可以看見房地產蓬勃發展的這二十年,居民的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也日益變得嚴重。尤其是始料未及的人口過快下降,對於這一發展模式更是核彈打擊。
文章一開頭就講了,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待歷史事物,無論是1994年的分稅制還是2001年的加入世貿,都是中國的一件大事,這些當時的變革到了今天肯定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弊端,畢竟是人在執行,只要是人在執行就一定會有偏差,無數的小偏差積聚起來就是足以改變程序的大變革。
到了今時今日,自上而下都逐漸達成了一種共識,變革又到了不可不變的時候。所以無論是房地產稅還是地方政府從“經營土地”到“經營人力資本”的轉變,都是歷史變革腳步下的一些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