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大費/文
剛剛,看完了一部奇怪的電影,《午夜巴塞羅那》,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於2008年拍攝的作品,有關一夜情的故事。而故事所帶來的理念衝擊與價值思考,遠超一夜情本身。
由於人物關係略顯複雜,本文化繁為簡,用字母替代。
美國女孩及閨蜜A與B,一起前往巴塞羅那度假,偶遇當地頗有藝術與浪漫氣質、正和妻子D鬧離婚的男畫家C,故事主要圍繞四人展開。
左A,右B
1、故事開篇:
A有男友,將要結婚,前往巴塞羅那,想要完成研究生畢業論文。
B是單身,人生迷茫,前往巴塞羅那,想要尋找愛情或人生座標。
畫家C和畫家妻子D,兩人相生相剋,相愛相殺,無法忍受彼此,所以分居了,各自尋歡。
2、初期發展:
C主動邀請陌生的A和B,一起去尋歡;A信奉將要嫁為人婦的傳統價值觀,拒絕了,B卻想要嘗試;A為了陪伴B,和C一起踏上了目標明確的尋歡之旅。
本來,C與B透過情緒的培養、醞釀與積累,已經走到滾床單的邊緣,正要開滾,造化弄人,B突發疾病,這個滾床單機會,意外地留給了旁觀者A。
A和C滾過一次床單之後,A趕緊收拾情緒,想要回到過去,她是有男友、要結婚的人。
B在病癒之後,過來接盤,終於和C滾到了一起。
3、高階發展:
A的男友,專程從美國飛赴巴塞羅那,和A成婚。但是,新嫁娘A顯得鬱鬱寡歡,自從那次與C滾床單,嚴重影響了她的婚戀觀,本來接近完美的丈夫,現在彷彿成了粘在衣服上的一個飯米粒,C卻成了A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B與C滾了一段時間床單,B那個相愛相殺的妻子D回來了;B和D,兩人女人,先對峙,後和解;本來只有B和C滾床單,後來,居然發展為B和D滾床單,再後來,BCD一起滾床單;兩人世界,變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獨樂樂,變成了眾樂樂。
3、故事高潮:
當然,故事的重點,不是滾床單,而是由於滾床單引發的各種人生感悟。
在BCD的故事裡,C和D發現,他們相愛相殺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婚姻裡缺少一種元素,現在,這個缺少的東西,被B填補了,彌平了,穩定了,三人生活在一起,感到很融洽,很愉悅。
但是,B很快發現,她已失去了自我,只是作為B和D的粘合劑而存在,她要繼續尋找自己的獨立存在價值,於是,率先離開了C;C和D失去B這款粘合劑,關係立即重回分崩離析狀態,他們再度分開。
恢復單身狀態的C,聽說自己仍然是A心口上的硃砂痣,轉而,找到已經嫁為人婦的A,想要繼續求歡。
受到C的引誘,A幾乎立即心動了,找到一個機會,她甩開丈夫,想要和C偷歡,再繼前緣。
就在此刻,D忽然回到了C的身邊,AC的偷歡現場,變成了AD的強烈對峙。
偷歡未遂,A悄悄回到丈夫身邊。
4、故事結局:
度假結束,A和B回到美國,一切恢復如常。
A與B,偶爾會聊起過去,感到有點小遺憾,但是,她們似乎更滿意現在的生活,而不是與CD的糾纏不清。
A的新婚丈夫,始終被矇在鼓裡,他不知道曾經發生過什麼?似乎這種結局,對她們的婚姻生活更好,是嗎?
略說幾句觀後感:
1、本片雖然是有關一夜情、多夜情、以及三人行的情感故事,但是,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尺度把握,相當精準,甚至沒有一個暴露鏡頭,想要透過本片尋求感官刺激的觀眾,提前勸退。
2、本片所建構的自由理念與價值衝突模型,以及其所帶來的道德倫理刺激,遠超影片本身。
3、譬如說吧,故事初期發展階段,C主動邀請A和B一起去尋歡,當時,是在一家餐廳,他們互相陌生,C將慾望表達得如此直言不諱,讓A感到很吃驚,觀眾也許比A更加吃驚,但是,B卻欣然接受了,這是由於B尚屬單身狀態,身上的道德束縛更少嗎?
4、再譬如說,B當著新婚的A和她丈夫的面,坦誠地談及自己和C、D分別滾床單的經歷,並且堅決否認自己是雙性戀,不能由此定義,她只是覺得很開心。西方人對性的這種自由與開放的態度,簡直令人觸目驚心,道德倫理,碎了一地。
5、本片的高明之處,並未沉淪於道德倫理的爆裂狀態,而是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考,透過劇情的發展與推演,讓B幡然醒悟,使A重新迴歸,從而,爆裂的道德倫理,重新又被粘合到一起;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初始狀態;但是,很顯然,那已不是初始狀態。在A與B的內心世界,那粒硃砂痣,是否還在呢?
6、有一本關於導演伍迪·艾倫的訪談錄《電影人生》,書中深入探討了伍迪·艾倫對於電影的激情來自何處?他是如何拍電影的?又如何以電影的形式,展開他所痴迷和執著的論題:道德,信仰,兩性戰爭,現實與夢幻的衝突,以及偶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論題,在本片裡,幾乎逐一予以呈現。
7、張愛玲在其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裡說,“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會有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張雖然是女性作家,但她卻採用了男權視角,女性處於附屬地位;本片更傾向於女權視角,將男人變成了蚊子血或硃砂痣,這是時代的發展與重大進步;但是,這種社會進步,是否符合傳統的道德價值?或者說,人類的道德價值,是否需要重新構建以適應時代發展?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長期的探討與思考。
8、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由於社會環境的原因,容易使人們變成神經症患者。——這個推論,真是至理名言,人類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很多人也許已經病入膏肓,但是,人們並不自知。導演伍迪·艾倫的責任,也許是想提醒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9、自1992年起,伍迪·艾倫受到養女迪倫·法羅的公開指控,從此,身陷性侵養女案,至今真相不明。那麼,在這個龐大的社會神經症患者群體裡,導演伍迪·艾倫,究竟是什麼角色?醫者?患者?醫者兼患者?